白沙青松乡山兰稻香引客来

06.11.2017  11:15

  文\海南日报记者 刘笑非 特约记者 王伟

  图\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风吹稻浪,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山兰稻成熟了。这个临近立冬的收获季节,俨然是黎族同胞和大自然千年来的约定。

  种植在坡地上的旱稻山兰与水稻不同,生产期长、产量低,却养育这片土地上的黎族人民千余年。与天斗、与地斗,能在山地、缺水、少粮的环境中生活下来,收获自然成了一件大事。耕作在青山绿水间,欢庆在风吹稻浪中,在收获的时刻,黎族人民把战天斗地的勇敢化作欢庆的喜悦,吃上一口山兰新米,喝上一口山兰米酒,感激自然,也犒劳自己。

  这是青松乡一年一度的“啦奥门”庆典。在黎语中,“啦奥门”是“庆丰收、吃新米”之意。今年11月4日开幕的“啦奥门”庆典格外隆重,不仅仅是因为2600多亩丝毫没有受到灾害天气影响而喜获丰收,更因为种植千年的山兰稻融合了美景、滋味与故事,让黎族人民找到奋斗美好生活的新愿景。

  看山兰美景

  “砍山种植山兰稻,一定要成功,煮好山兰米、酿好山兰酒,邀来亲朋与好友,同庆好丰收……”伴着优美的黎家歌声,霸王岭下的青松乡拥处村里,农户们背着背篓、挑着扁担,收割着沉甸甸的山兰稻。

  微风拂面,漫漫稻香,尽是丰收的味道。在青松乡,每一次山兰稻的收获都是一幅黎乡风情画。当翠绿群山环抱间点缀出片片金黄,美好山水凝结出的山兰稻穗,是黎族同胞最为享受的金色。

  “青松”之名,来源于当地随处可见的参天松树,深处群山之间,原生态的环境和大自然的雕琢相辅相成,给每一个初到青松的人以惊喜、以震撼。行走山间,偶遇潺潺小溪;漫步森林,倾听猿猴啼鸣,青松本来就很美,而丰收的山兰更美。

  你是否看过了青海门源的油菜花,并被一望无垠的花海所震撼?你是否见过了广西龙胜的梯田,并为劳动人民的智慧所折服?在青松乡,区区2600多亩的山兰稻,虽没有花海的广、没有梯田的奇,却融入了黎族同胞千年的农耕文化与战天斗地的勇敢。在不肥沃的旱地上,他们生活了千年,金黄色的山兰稻浪,也在微风中摇曳了千年。在青松乡,望得见青山与稻田的界限,也仿佛能一眼穿越时光。

  山兰的美,源自人民。唱一支歌,跳一支舞,收获的季节青松乡黎族同胞是可爱的。山兰稻种在山坡上,因此科技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为收割山兰带来多少技术上的改变,一把原始的镰刀、一个竹编的篓子,穿上节日的盛装,哼起随口而来的山歌,黎族独有的文化就这样悠扬开来。千年之前的农耕收获是什么样子,青松乡的黎族同胞们仍旧在演绎。

  品山兰味道

  庆丰收,尝新米,庆典总少不了美食的身影,对于黎族同胞而言,长桌宴最能体现他们心中的喜悦。

  广场上拼出十余米长的木桌,新鲜芭蕉叶做布,清香绿竹做杯,削好芭蕉芯就是碗,砍下椰子树就是凳,丰收的喜悦里也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一首山歌一杯酒,一杯米酒满是情,黎族同胞爱唱歌,在欢庆的场合更是觥筹交错,歌声不停。

  这时候,山兰是香甜的味道。

  旱地上种出来的山兰稻,口感自然比不上传统的水稻,但对于黎族先民来说,时间给予了他们灵感,通过不断的培育选种,山兰香、山兰糯、山兰红等多个品种不仅丰富了山兰的种子资源宝库,也丰富了舌尖上的味道。

  用去年的陈米酿造山兰酒,用今年的新米蒸好竹筒饭,佐着黎家五色饭下肚,是青松乡民习以为常的吃法,也给游客带来了新鲜的体验。

  这时候,山兰是多彩的味道。

  当决定把今年的“啦奥门”庆典扩大规模,青松乡党委书记杨志刚一直干劲十足。“放在以前,大家都觉得山兰是粗粮,卖不出好价钱,种山兰可没什么‘钱’途。”杨志刚说,能够被黎族同胞传承千年,山兰不仅是一种口粮这么简单,它凝聚了黎族先民的智慧,也传承了黎族的民族文化。

  此次“啦奥门”庆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原始而传统的耕作方式犹如鲜活的历史呈现在眼前,让不少人倍感惊奇。

  “有吸引游客的资源,我们还要继续发掘山兰的文化价值,打造旅游景点和科普公园。”杨志刚说。在他眼里,山兰还有希望的味道。

   讲山兰故事

  千年的时光,成熟了人们的耕作技艺,丰富了黎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去挖掘,是如今大家关心的问题。在今年的“啦奥门”庆典上,还邀请了省内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前来,在体验丰收喜悦的同时,也为青松乡的山兰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吃山兰米饭,喝山兰米酒的同时,讲讲山兰故事。

  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稻学专家尹明来说,山兰稻是他的研究课题之一,而关于山兰的故事他不仅烂熟于心,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如今青松种植的山兰品种繁多,而山兰稻品种中也有七彩山兰可以选育,何不就在青松种下七彩山兰,既能提高观赏性,还能在延续传统技艺的同时,发掘出更多的特色。”尹明说,如今人们追求养生,殊不知山兰稻也是养生的精品,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对人体非常有利。

  “更为人不知的,是在山兰红这个品种里,还有花青素的存在。”尹明笑言,山兰是座富矿,不仅是种子的富矿,更是微量元素的富矿,通过进一步选育培优,山兰还能种成“金矿”。

  而在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丁翔看来,从山兰稻里,他能看见其中蕴含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农耕历史源远流长,而黎族的农耕文化具有唯一性,如今‘啦奥门’活动已经从乡镇一级办到了县一级,何不大胆一点,把它办成省一级乃至国家级的呢?”丁翔坦言,从非遗角度入手,则更显山兰耕作的独特性与珍贵性。

  享受了短短一天的庆典,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孟卫东依旧难掩内心的激动:“山兰的神奇,只有来了才知道。”在他眼里,山兰品种的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从北方的粳稻到南方的籼稻,糯米、稻米,椭圆形、长条状,都在山兰稻品种里有所体现,“这就是一座山兰稻的博览园,要是能在这里建起一座‘山兰博览园’,辅以体验活动,何愁没人来?

  思想的火花碰撞在山兰稻香里,天色渐暗,歌舞之声却不断,一年一度的“啦奥门”缓缓落下帷幕,不少人仍旧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他们不是简单地庆祝,也是在书写山兰在新时代的故事。

编辑:凌楠
海南山兰稻成熟 黎族民众“啦奥门”庆丰收
  中新网白沙11月4日电 (记者 付美斌)“砍山中新网海南频道
青松乡的山兰稻熟了
  ■ 本报记者 刘笑非   11月,中新网海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