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钱成坚守水文站18年 为了工作心怀愧疚提离婚

17.11.2014  12:08

 和女儿在一起的短暂时光,是钱成最开心的时刻。 孙学新 摄
她吃住都在“一个人的单位”。 刘孙谋 摄
爬上爬下记录水位是她最主要的工作。 刘孙谋 摄

  告别了危房,搬进崭新的站房;通上了自来水,不再需要到村里挑水;配备了电脑和空调,闲暇时更方便和外界交流……南国都市报报道关注后,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白沙福才水文站女职工钱成生活有了“幸福的变化”。

  相比条件改善,更让她幸福的,是18年坚守深山的付出得到了理解和支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党委副书记邹小和说,钱成是水文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也是一线“水文人”的缩影。

   改变:山区水文站如今有了电脑

  始建于1943年的福才水文站,坐落在白沙西南群山中南渡江畔,是我省最老最偏僻的水文站之一,肩负着南渡江、松涛水库水文信息的监测任务,为白沙、琼中、儋州、澄迈等多个市县提供防灾减灾基础性水文数据。

  几十年来,该水文站不通水不通路,一间已成危房的土砖屋,加上破旧的办公设备和测验仪器,便是全部设施。41岁的钱成,从老水文人父亲手里接下了“水文棒”,以站为家,与大山为伍,一守已是18年。

  坚守大山是寂寞的,也是艰苦的。今年5月份,记者第一次来到福才水文站时,站里还没有通上自来水,生活用水都要到附近村庄去挑,闷热的破旧站房里,唯一一台电视机也坏了。

  水文站里没有任何娱乐生活,这让钱成时常感到孤独,为了打发时间,她要“找事做”,看蚂蚁搬家成了她最大的消遣,“看一排蚂蚁顶着比它们大的食物,跟着排头最大个的‘头儿’,挨个往前走。如果用树叶拨开几只,不管拨开几次,它们都会立刻爬回队伍里,我觉得这是一种坚持和纪律。

  11月份,记者回访水文站时,已是另一番景象。“快看,这是我们新的站房,也是我的新家!”钱成所指的是一间新建的平房,上面用红底黑字拓印着“福才水文站”字样,房内配备了2张新的办公桌和1个储物柜,办公室桌上还安装了台式电脑,洗手间的水龙头里也通上了自来水。

  “有了电脑方便水文数据的储存,局里还给水文站配备了无线网卡,闲暇时我可以上网浏览新闻,还可以和其他站的同事交流。”钱成说,能和外界多接触,让她觉得“幸福许多”。

   欣慰:家人的理解让她泪流满面

  18年来,钱成在同事眼中是个十足的“女汉子”:历经26场台风和大洪水,即使是今年7月份袭来的41年最强台风“威马逊”,她也坚持每隔半小时观测报汛情,第一时间拍发水情,未出现一次错报漏报。

  2008年一个深夜,钱成观测水位时,突然发现前方有一条半臂粗的蟒蛇,她吓得直冒冷汗。2010年7月份一场暴雨时,钱成深夜去查看水尺,发现水尺被一具男尸挡住,慌忙报警后,为了不影响数据实时上报,她害怕得一边哭一边硬着头皮慢慢把尸体挪开记录数据。

  “一个女人自己守在山里,台风暴雨时还要往江边跑,肯定害怕啊,但一想到事关下游数十万村民的生命安全,就必须克服恐惧和困难。”钱成说。

  钱成守住了水文站,却丢了家。3年前,和前夫离婚后,她独自带着女儿小微生活。因钱成的工作离不开水文站,在白沙县城读六年级的小微,早早学会了洗衣做饭。也是因为工作,钱成从来抽不出时间参加小微的家长会。

  南国都市报的报道,让家人真正理解了钱成的工作和付出,许多亲戚朋友打电话给她表示安慰和鼓励。最让她觉得幸福的,是女儿小微看了南国都市报的报道后,抱着她亲了又亲,还夸了句:“妈妈,你真棒”。

  这让钱成泪流满面:“一直亏欠女儿太多,这么多年的坚持,今天能让女儿真正感到骄傲,那种滋味真的很幸福。

  身边人的理解与认可,更加坚定了钱成“当一辈子水文人”的信念,“只要能把水文站守好,不漏报最新水位信息,不影响灾情监测,我父亲在天堂也会为我骄傲的。

  18年如一日的付出,也让钱成获得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的认可。由本报携手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发起的“寻找江河卫士”活动中,钱成成为我省获得5000元奖励的4位“江河卫士”之一。这笔奖金,她将存起来用于女儿读书。

   调查:基层水文职工现年龄断层

  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党委副书记邹小和说,钱成是水文站普通职工,也是水文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她甘于寂寞坚守深山、顶风冒雨发回第一手水情报,体现出“水文人”的责任和担当,“南国都市报报道后,我们已发动全省水文系统职工学习钱成爱岗敬业精神,呼吁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

  “钱成身上那种默默付出的‘水文精神’是一种行业精神,虽然艰苦,但水文职工很少提出要求,令人敬佩。”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办公室主任黄宇辉说。

  像钱成一样坚守在基层水文站,默默付出的省水文系统职工,在编的有44名,合同聘用的多达上百名。他们工作地点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工作环境有不少还是危房,工资待遇每月2000多元。

  我省已建成21处基层水文站,目前在建32处,将覆盖全省各个流域。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一线水文职工却越来越紧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到基层水文站工作。”邹小和说,今年该局曾公开招聘4个岗位,只有21人报名,其中大部分报名者不考虑基层岗位。

  基层人员招聘的难题,让水文站职工出现“年龄断层”,30岁以下职工寥寥无几。为避免出现空缺,省水文系统拟推行基层轮岗,让年轻职工分批到基层水文站学习、工作一年。

   影响:水文数据对城市“大有作为

  “越发达的地区,对水文越重视。”邹小和说,平时看似与老百姓关系不大的水文数据,其实为众多民生项目和重大决策提供支撑。

  比如当台风或暴雨天气时,巨大的降水量导致水位、水流变化极大,几小时内河水暴涨4、5米是常有的事,基层水文站职工必须24小时坚守岗位,实时报送水文数据,作为是否启动防洪预警和紧急转移群众的依据。

  修防潮堤,建城市下水道,甚至修路盖房,都离不开水文数据。邹小和举例说,修建防潮堤,系统、连续的水文数据,关系着堤坝高度最精准的确认,“修低了抵御能力不足,修高10公分成本可能增加上千万。

  曾经,临高文澜江新修防潮堤,因当时临高没有水文站,无法提供水文资料数据,发改部门不予批准立项,举行水文专家论证会也无法通过,后来花费大量精力参考相关数据才得以完成。

  水文数据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长期发挥作用,对城市也可以“大有作为”。邹小和说,我省水文部门将着力打造“城市水文”,以海口为范例,通过雨量站监测降雨量,第一时间发布“积水预警”,“比如当降雨量达到某个范围时,海口哪些路段会出现积水,在积水前就可提前预测发布预警,帮助市民特殊天气出行更安全、便利。”(记者 孙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