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南开乡卫生院郭维尚:愿留在大山生根发芽

17.09.2015  11:57

  他是海南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本有机会进入条件优越的市级医院工作,但他甘愿领着2000多元的月薪,扎根在最为偏远的山区卫生院,兢兢业业为一方百姓服务。

  他说:“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深知缺医少药的艰苦,因此愿意留在这里。

  他是郭维尚,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郭维尚个子不高,头发微卷,黝黑的皮肤遮掩不住一脸英气。他是儋州市新州镇人,2010年毕业于海南医学院,2011年初通过了原海南省卫生厅组织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招聘考试。随后,他主动请缨,到最为偏远的白沙南开乡卫生院工作。

  此前,郭维尚从未到过白沙,更没有听说过南开乡。他只在地图上看过这个地名,觉得很偏远,但仍义无反顾地决定到此工作。“城市医疗条件好,偏远落后的地方更需要医生。”本有机会进入儋州市人民医院工作的郭维尚表示。

  郭维尚对南开乡的艰苦程度明显估计不足。2011年3月,郭维尚和同事蒙绪海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南开乡卫生院。刚踏入这莽莽群山腹地,两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内心还有些激动,但接连而来的困难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交通不便,进出南开乡只有一条水泥路,其它都是坑洼不平的黄土路;没有班车通往县城,生活用品很稀缺;卫生院没有食堂,乡里也没有快餐店,吃饭只能靠自己动手做;缺医少药,全院只有3名执业医师,也做不了外科手术……诸多困难,让郭维尚很苦恼。

  由于住房紧张,南开乡卫生院没有食堂。为了解决新同事的吃饭问题,卫生院只能将一间厕所的便池堵上,腾出空间给郭维尚等医护人员当厨房。即便这样,郭维尚还是经常吃不上饭,一是因为卫生院医生少任务重,忙得没时间做饭;二是乡里只有一家小卖部,经常买不到菜。于是,榨菜配白米饭常常成了他的一日三餐。

  “那时候确实很苦,但也很快乐。”回忆起那艰苦岁月,郭维尚颇为感慨。他说,大山里的群众很热情、纯朴,对医生很敬重,经常有村民请他到家里吃饭。行医路上遇到困难时,大家也会及时伸出援手。

  南开乡卫生院医生少,除了院长之外,就只有郭维尚、蒙绪海两名取得医师资格证的医生。因此无论大病小病,任务都落在了他们的头上。两人轮流坐诊,每天24小时值班,五天一轮值,有病人求医随时接诊,没有病人时就在值班室的小床上休息。5年多来,一直如此。

  “还好都是年轻人,身体扛得住。”对郭维尚、蒙绪海的辛苦,南开乡卫生院院长刘健宁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因为人手少,卫生院医生生病时也不能离岗。上个月,郭维尚患感冒,头痛、咳嗽,吊完针后又去为村民看病。

  生活上的困难可以想办法克服,但是缺医少药的困难很多时候却无能为力。2011年,郭维尚刚到南开乡卫生院不久,卫生院就接诊了一名因酗酒过度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送到卫生院时已经休克。这并不是什么重病,但因为医疗条件所限,卫生院无法手术,不得不将病人送到县医院抢救。遗憾的是,这名病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就去世了。

  这件事让郭维尚深刻体会到偏远山区群众缺医少药的不易,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5年来,郭维尚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他从主治内、外、妇、儿的四科,变成了包括耳、鼻、喉、口腔、中医等在内全科医生。

  “什么病都得治,什么知识都得学。”郭维尚说,卫生院医生缺乏,给了他巨大的压力,也让他充满不断进步的动力。5年里,他逐渐从一名办事毛躁的青年成长为沉稳老练的医生。

  今年32岁的郭维尚还未成家。提及此事,小伙子挺不好意思,他说:“长年在山沟沟里的卫生院工作,接触到的女孩子太少。

  明年,郭维尚与省卫生部门签订的在乡镇卫生院定点服务6年合同将满。是继续留守还是走出大山,他将再次面临选择。

  面对记者的提问,郭维尚说:“我对这里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我爱上了这里的人和物,我愿意在这里留下来,生根发芽。”(记者 徐一豪)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