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争创改革范例,谱写最美篇章

02.12.2015  10:07

争创改革范例,谱写最美篇章 
海南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担当,创造国际旅游岛建设新传奇 

2015-12-02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海南看点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谋划将铁路修至海南岛,但这一“强国梦”终成遗憾。近百年后,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即将在海南开通,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始换挡“提速”。

  今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的主旨演讲。话音刚落,国家三部委当日联合发布“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未来,海口、三亚将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海上合作战略支点,衔枚疾行。

  2015年6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同意海南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这是中央赋予海南特区的重大历史责任。

  展望“十三五”,海南不负中央重托,决心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建设,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担当,创造国际旅游岛建设新传奇,续写“美丽中国”的海南新篇章。

特区担当
四大改革“闯关” 肩负“试验田”使命

  两次省委全会,两次聚焦改革。

  今年7月,海南省委六届八次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最新部署。明确“多规合一”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农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此之前,2014年1月,海南省委六届五次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确定海南未来五年的改革方向和路径,12大类48分类改革蓝图绘就铺开。

  时隔仅一年半,省委召开两次全会部署改革,背后是海南特区肩负着我国改革开放“试验田”重要使命的“自我加压”。

  “党中央对海南深化改革高度信任寄予厚望,海南应当不用扬鞭自奋蹄,坚决扛起中央赋予的改革探索、积累经验、作出示范的责任担当。”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说。

  “多规合一”,当下海南最火的词汇,让海南再次跃上改革的时代潮头。今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决定,将海南列为全国唯一的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

  海南省把“多规合一”作为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和部门壁垒、守住生态红线、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统筹全省保护与发展“一盘棋”的治本之策,将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目前已初步完成《海南省总体规划》编制,在划定生态红线、明确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五网”、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初步构建统一的规划信息平台、推进体制政策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海南将把改革经验总结好,闯出既有海南特色又可复制推广的省域‘多规合一’路子,不负中央厚望。”海南省省长刘赐贵说。

  “变者,天道也。”司法体制改革同样体现了海南“敢为天下先”的特区担当。去年3月底,海南省委主动向中央政法委请缨,搭上了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头班车。

  海南省高院院长董治良说,在其他试点省市尚无先例可循的背景下,海南率先在全国完成法官选任,成功为全国探出一条示范性大、易操作、可复制、意义重大的路子。

  海南抓住司法人员分类管理这个改革的“牛鼻子”,走出了司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关键一步。同时率先在全省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法院的每一个办结案件实行二维码终身识别制度,在全国亦是首创。此外,各市县法院、检察院的经费管理权限划归省级财政,走在了全国前列,有效减少和防止了外部干预,为司法公正又上了一道防线。

  敢于“先行先试”,还要敢于“蹚深水区”。海南把农垦改革当作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农垦占海南1/5的土地、1/10的人口,但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农垦的现实难题倒逼深化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出路。”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带领相关部门,用半年时间跑遍了海南所有农场。

  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海南省委出台了《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按“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的方向深化农垦改革,力争把海南农垦变成海南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变成热带高效特色农业的主力军。

  海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以来,海南省先后4次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193项,瘦身率达79.3%;推行“全省一张审批网”,省级、市县级网上审批系统使用覆盖率达100%。

  9月30日,海南省政府正式发文公布省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和相关责任,比国务院要求的时间提前3个月。“我们将切实做到政府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王静说。

生态立省
守住“绿色”本钱 释放生态“红利

  近一年多时间来,海南与国内互联网产业巨头“互动”频频。11月18日,海南省政府和腾讯公司就建设“互联网+生态村”达成协议。“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互联网产业的绿色发展理念非常契合。”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表示。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据海南省工商局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在企业注册资本方面,会展业同比增长995.33%,互联网产业同比增长481.4%。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海南的“核心竞争力”,靠的是海南干部群众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靠的是坚持“生态立省”释放的环境红利。

  生态环境事关民生福祉。今年初,饱受市民游客诟病的三亚河污染问题终有回音:一家偷排污水的小区管理公司被处以20万元罚款,一系列截污治水措施落地生根。而今,三亚河畔红树林茂密,白鹭翩飞。从今年开始,海南将拿出三年时间,治理城镇内河及流经城镇的河段,消除劣V类水体,明显改善河流环境。

  “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真刀真枪地干,强化红线和底线意识。”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厅长邓小刚说,海南已初步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总面积超过1.15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3.6%。

  作为中部生态核心区,海南琼中等市县的党政一把手曾抱怨:既要比拼GDP,又要求严格保护生态,两者难以兼顾。对此,海南省委省政府回应:从2014年起,这些市县全面取消GDP考核,加大生态保护考核力度。

  为使生态建设有“”可循,一些工作机制和约束制度次第生根:成立生态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海南中部山区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建设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执行环评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制度保障为生态保护行动奠定基础。截至今年10月底,开展4年多的绿化宝岛大行动共完成造林绿化160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61%,排在全国前列。

  “增绿”也要“护蓝”。今年7月在全省开展的海岸线开发与保护专项整治活动共发现生态破坏、违规违法开发行为805宗,截至10月中旬,处置率为51.6%。同时,三沙市开展了一系列岛礁修复等生态恢复工程,在重大项目实施前均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价……

  作为“绿色经济”的两翼,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在三亚和澄迈两地南北呼应。作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三亚市在顶层设计、重点领域、要素改革等方面积极作为。三亚海棠湾正在建设“一站式”旅游目的地,预计到2015年底,海棠湾可累计实施130个投资项目,投资规模预期达1400多亿元。

  位于澄迈县老城镇的生态软件园则是海南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一个缩影。据软件园负责人杨淳至介绍,今年1到10月,软件园实现产值148.77亿元,同比增长49.78%。

  最近,围绕“绿色经济”未来发展,海南省政府研究布局了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低碳制造业、会展等12大重点发展产业,将围绕这些产业重点招商。展望“十三五”,绿色发展方式将成为海南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蓝色崛起
直面“痛点” 向“海洋强省”冲刺

  陆地面积仅约3.54万平方公里,而管辖海域面积却达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面积三分之二。长期以来,重陆轻海的传统理念让海南这个陆地小省一直被视为“经济洼地”。

  近几年来,海洋经济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大海洋、小发展”的格局没有根本变化——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很低,海南岛岸线经济密度在全国沿海省份排名倒数,海洋产业特色不突出与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痛点”是短板,也是潜能所在。海洋这篇“大文章”,蕴含着海南“弯道超车”的希望。

  “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相继出台,三沙设市和南海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海南发展的“蓝色引擎”正在加速形成。

  直面陆海发展不均的现状,2013年,海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将坚持陆海统筹、综合开发,建设三沙、完善基础设施等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南海油气业等,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海南发展海洋经济,后发优势明显。”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张军说。近两年,海南在海洋领域动作频频。今年1月,斥资2.9亿元建造的“三沙1号”交通船交付使用,南海的交通补给和公务执行能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实现南海“首钻”;海南陵水海域探明日产5650万立方英尺的天然气田;海洋渔业结构正由偏重捕捞向深远海捕捞与养殖相结合转变,积极布局西南沙网箱养殖。

  同时,备受关注的三亚至西沙旅游航线于去年9月2日正式启航。海南加快构建海上旅游经济带,积极发展邮轮产业,允许境外邮轮公司在海南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

  向海而兴。海南紧紧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以海洋开放倒逼体制改革。

  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明确要把海南打造成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南海海上救援基地。展望“十三五”,海南将充分利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区位、资源、人文以及开放政策等有利条件,实施旅游特区和自由贸易园区“双轮驱动”战略,担负起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重任。

  根据新修订的《海南省总体规划》,今后无论是在产业布局、生态保护,还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海南将在“一张图”上谋划陆海统筹协调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海南“蓝色崛起”步伐不断加快,3.54比200将不再是难解的“不等式”。

全面小康
接长民生“短板” 做大“幸福蛋糕

  “如果没有教育扶贫移民,我可能初中都读不完。”今年8月,韩慧珍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录取。6年前,这个来自昌江县最穷困山乡的女生甚至没到过县城,她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能踏入大学校门。

  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说,教育移民是将省内贫困边远农村地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迁移到教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县、市城区集中就学,与城镇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截至今年9月,通过教育移民的在校学生已达4.6万人。

  “扶贫先扶智,这是拔除‘穷根’的重要手段。”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说。通过制定具体扶贫措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对口扶贫,2010年至2014年海南年均减少农村贫困人口7.1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从16.3%下降到10.2%。

  “海南经济总量小,民生欠账多,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仍有许多‘痛点’‘骂点’。”海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海南逐年提高民生支出力度,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提高医疗水平、保障就业、增加收入等“刀刃”上。“民生政绩”的背后,首先是海南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为施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大财政蛋糕,做实“民生账本”。

  海南省财政厅厅长刘平治说,民生领域在“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的原则下,政府过上“紧日子”。“十二五”期间,“三公”经费支出由2010年的23.2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8.7亿元,年平均下降18.69%。

  在不少民生领域有所改善的同时,海南贫困发生率高、公共服务产品短缺等问题仍然突出,成为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掣肘。

  “到去年底,海南农村仍有贫困人口54.6万人,贫困发生率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减贫任务艰巨。”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坦言。

  为把准“穷脉”,海南省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贫困山区,走黎村,访苗寨,问民情。目前,一份切合海南实际的农村扶贫开发“十三五”规划已基本完成,将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确保2020年前五个国贫县脱贫,偏远山区贫困百姓与全省同步小康。

  作为旅游目的地,海南还面临“输入性人口”带来的公共服务压力。每年冬季大量“候鸟老人”的集中涌入,让海南公共交通、物资供应、医疗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吃紧。

  直面“短板”,海南逐年加强公共交通、医疗、住房等重要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加快相关领域改革突破。仅跨省异地就医结算一项,海南就与全国17个省区市89个统筹区达成合作,5年间,跨省异地医疗结算3万余人次,统筹支付费用近1亿元。

  直面“短板”,海南创新体制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开放公共服务产品市场竞争。11月12日,海南省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海南省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直面“短板”,海南还出台首个服务业“负面清单”,涉及12大类的市场主体,在清单之外实现了“法无禁止即可为”,努力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松绑”。

  以特区的担当,勇挑改革重担,全面决战小康,海南正大步前行。(新华社记者凌广志、宋振远、王晖余、夏冠男)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送达纳税人
  “收到税务局减税降费红利的明细短信,感觉就像我们交话费能看到消费明细一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公司减了多少税,还能清楚地了解不同税种减了多少。”海南中化橡胶有限公司王会计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短信账单。截至7月申报期,该公司享受增值税减免167432.国家税务局
新版电子税务局9月1日全省上线
  截至8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在澄迈等5个市县(地区)试点上线运行的新版电子税务局,试点运行情况良好。试点地区有1.国家税务局
政策红利全面释放 海南上半年共减税降费66.75亿元
  减税降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红利频出,在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贸港的背景下,我省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我省减免税额合计66.国家税务局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给企业最直接的获得感
  “尊敬的纳税人,截至2019年7月申报期,国家税务局
海口试行“无税不申报”制度减轻办税负担
  新华社海口7月23日电(记者吴茂辉)海南自由贸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