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不成秀场关键要站稳立场

13.01.2016  09:31

  有的省、市电视台在邀请电视问政媒体提问代表的同时,明确限定提问的内容,且要求不更改,此外电视问政还未开始,被提问部门就来电公关,请求问政时“高抬贵手”。电视问政俨然成了一个“舞台”,不管是提问者还是被问者,都成了按照既定“脚本”表演的“演员”。(1月11日《人民日报》)

  电视问政问的是政更是责,目的是为了让权力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而监督的目的则在于通过揭露问题形成道德上或法律上的压力,倒逼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改进不足、推动进步。由此来看,问政的结果自然应该是“不作为要摘帽子,慢作为要抽鞭子”,这样才能达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目的。也只有舆论形成压力,才能倒逼产生动力。实际上,媒体监督之于政治生态而言,就是狼追赶羊、鲢鱼追逐沙丁鱼的关系,只有通过强有力的舆论监督,让所有的鱼都游起来,让所有的羊都跑起来,才能使他们保持向上的生机活力,政治生态才会好起来。

  一些电视问政节目之所以成为被问政官员秀政绩的秀场,关键就在于没有站稳立场。媒体是人民的喉舌,也是党的喉舌,电视问政就是要代表人民发问,代表党委政府发问。只有站稳立场,明确代表人民和党委政府问政这一定位,才能问无止境。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问,就要对人民负责,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秀政绩,让群众大失所望,大跌眼镜,而是要动真格、见成效,不怕犀利不怕一针见血;站在党委政府的立场上发问,就不能接受被问政官员打招呼、攀交情、求通融,更不能怕脸红怕抹不开面子,搞成一团和气,把哀歌唱成赞歌,把舆论监督的尺度当成了宣传经费讨价还价的砝码。

  媒体监督要站稳立场,关键是要党委政府为媒体“站台”,给媒体以“尚方宝剑”。只有党委政府鼎力支持,媒体才会有坚守原则、底线的底气。首先,对于电视问政等媒体曝光的官员,党委政府要从严问责,强化监督效果;其次,对于媒体监督的内容,党委政府要有割瘤去疾的决心,做到不护短、不遮丑,不制造阻力。一些官员害怕问责的干部多了,问题犀利了,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实则不然,恰恰是这些问题被掩盖了,矛盾被激化了,才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电视问政节目之所以很火爆,就是因为人民对一些部门和干部有意见,更饱含期待,如果政府部门不动真格加以改正,让人民的期待落空,才会真正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只有媒体敢于真问责、动真格,亮出“尚方宝剑”,才能“不看广告看疗效”。电视问政只有真监督、真问责,才能让被问政的干部“脸红、出汗、马上办”,才能使没有被问政的党员干部也常怀敬畏之心。在这一点上,海口电视台的问政节目《亮见》就做得比较好。《亮见》节目是由海口市纪委监察局主办、海口电视台协办的,然而节目中曝光市纪委监察局的一名干部违纪,市纪委却不护短、不遮丑、不徇私,反而勇于担责、有错必改,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海口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湖亲自向市委作出检讨,表明了监督检查无禁区的坚决态度。

  电视问政节目只有真正站稳立场,敢于动真格、敢于撕破脸,才能使节目在深受百姓喜爱的同时,发挥出监督实效;也只有党委政府甘做媒体“强大靠山”,问政类的监督节目才能形成常态,真正成为监督“利器”。(饶思锐)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