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医疗用血告急 白沙“地贫”女孩父亲求助

02.02.2015  18:09

  关注血荒

  每一个献血者为他人献出的不仅是鲜血、更是爱心。可是到了年底,随着献血者团体学生、农民工等放假、返乡,海南正经历一场令人揪心的“血荒”。这种揪心从医院传递到每一个病患,以至于每一个人。日前,一位地贫患者的父亲向本报发出了求助信。

  面对一场正在全省蔓延的“血荒”,南国都市报记者展开调查,以期打开海南供血紧张的症结,从而倡导更多的人加入献血者的行列,帮助他人。

  1月31日中午,白沙黎族自治县龙江农场十队,15岁的兰丹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两只小狗——她唯一的玩伴正依偎在身边。

  她正在等待,等待能够拯救自己生命的血液。兰丹3岁时被确诊为患有地中海贫血,从此她的生命就跟血袋连在了一起。

  可如今,由于全省血液供应紧张,她陷入了持续的等待。她的身体正变得越来越虚弱,这个春节注定会有些难过。

  像兰丹这样的“等待”全省还有很多。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血荒。

  A。医院用血紧张

  “地贫”女孩父亲向本报求助

  近日,兰海平向本报发出求助信:我女儿患有地中海重型贫血,需要每个月去医院输血,但最近用血紧张,医院要求发动亲人献血,拿到互助献血回执单,女儿才能输同等量的血。兰海平祖籍广西,现居住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龙江农场十队,他说:“无可奈何,才向社会求助。

  1月31日中午,兰海平骑摩托车在前面引路,穿过落叶飞舞的橡胶林,来到了一处位于鱼塘边的厂房,这是他们一家六口新租住的房屋。

  午饭后,兰丹坐在椅子上发呆,她的鼻骨、下颌骨等下塌,已致脸部变形,脸上、脚上的皮肤都有些发黑,肚子肿大。每餐都只吃一小碗饭,她说吃多了肚子就痛。

  3岁时,兰丹被诊断患有地中海重度贫血,从此她就变成了一个血袋下的生命。脆弱、无力、等待、孤独总是伴随着她。每天,她等待哥哥放学归来讲校园趣事,等待母亲归来做菜;每月,等待父亲带她去输血……

  “小孩的身体里,流着爱心人士的血。”兰海平说,小孩3到5岁,每次输血2到3个治疗单位,半年跑一趟医院;小孩6到9岁,每次输血4个治疗单位,两个月跑一趟医院;9岁至今,每次输血6个治疗单位,每月跑一趟医院输血;然而由于没钱、缺血等原因,经常遇到不能输足量血的情况。

  5岁时,兰丹要上幼儿园了,但由于家庭困难,输血不足,面黄肌瘦,浑身无力,很多幼儿园不愿接收。最终龙江幼儿园的老师,被这位父亲的善良所感动,同意接收孩子。但她上了一天学,第二天就再也没去了,长期呆在家里。

  不幸的遭遇,在兰丹9岁时再次降临。由于当时家庭已欠下数万元债务,没钱给她输足量的血,导致其鼻骨、下颌骨等开始下塌、整个脸颊也开始变形。

  不能上学,也很少外出。兰丹的童年,基本是一个人在家度过,后来亲戚送她一条小狗作伴,她给它取名为“宝贝”,至今已陪她6年。

  兰海平说,小孩喜欢热闹的地方,也喜欢出去村里转,但是别人看到她的脸,都投来异样的眼光或嘲笑,“小孩难受,我们也心酸,现在只要挣到钱,都按时带她去输血。

  B。为求互助献血回执单

  亲戚朋友找了个遍

  2月10日,兰丹将再次到医院输血,早在去年12月24日,父亲兰海平就已为她找到了3张“救命单”——互助献血回执单。

  每月的18日前后,献血车会开到龙江农场场部,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兰海平总是会到街上转转,以希望碰到熟人,再请求对方去献血,用于帮自己的女孩输血。

  去年12月,与往常不同,献血车并未如期到来,这让兰海平十分焦急。等了6天,在外干工的他听说,献血车终于来了。他赶回龙江农场,走了一圈,不好开口,准备自己先去献血,至少保证有2个单位,在路上他遇到了龙江农场二十四队的表弟卢辉。

  “走,跟我一起去献血,给你的侄女用。”兰海平一开口,卢辉知道兰丹患地中海贫血,当场就同意了。

  献血路上,他们又遇到了有些脸熟的朋友唐吉祥,抽了支烟,寒暄了一阵。后来兰海平给朋友说了小孩兰丹的情况。经过一番关于献血和输血的解释,朋友同意去献血。

  当天,兰海平拿回了3张互助献血回执单,他将其视为“救命单”,用袋子严严实实的包着放在柜子里。拿出来给记者看时,他提醒:小心,别被风出走了,靠它救命。

  这3张“救命单”来的还算容易,此前兰海平已经将能叫的朋友亲戚都叫了一遍,甚至是几遍了。他说,“近两年来,去输血,医院都要求拿回执单,不然的话,就只能等着,看到小孩已经半死不活时,才会勉强给输一个治疗单位的血。

  因此,每个月15日左右,他就会打电话给亲戚朋友,询问对方“你有没有献过血?听说18日有献血车要来,是否可以献血给我的小孩用?我的女孩,你们也知道,患有地中海贫血……

  这样的话语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现在都不好意思开口了。如今,他的30多位亲戚朋友都不止一次为兰丹献血。

  兰海平说,等待输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看着孩子一天比一天虚弱,但是无能为力,有了亲戚朋友和医生的互助献血,孩子才一次次活了下来,感谢他们给的爱心“救命单”。

  C。心脏外科一年择期手术达90%

  互助献血成“救命稻草

  兰丹的等待并非唯一。在海南各个医院,因为血液无法及时供应,手术择期、家属四处找人互助献血的案例在不断上演。

  1月27日下午,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的医生办公室里,邢秋云(化名)女士有些不敢相信,怎么会没有血液做手术?医生让她去找亲戚朋友献血,通过“互助献血”的方式为她的父亲凑足做手术需要的血液量——至少两个单位。

  邢秋云心里没底,“先试着联系一下家人吧,看能不能去献血。”正当南国都市报记者提出想起病房里看看她生病的父亲时,邢秋云愣住了,想了想说:“你们还是不要去了,我不希望老人再为这个事情担心。

  站在医院的走廊里,邢秋云给姐姐打电话,“家里有人献过血吗?父亲要互助献血才能动手术了。

  在心脏外科的病房里,几乎所有等待手术的病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病人进医院门口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问他们是否献过血。”海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李儒正有些无奈:“心脏外科一年400多台手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的原因就有90%的手术要择期。

  这些择期的手术几乎都要依靠病人家属自己解决“血液供应问题”,通过“互助献血”来实现。

  家住陵水的胡志刚(化名)对此印象深刻。2014年11月,他的母亲因子宫癌住进海南省医学院附属医院。然而就在急需动手术的前两天,医生告诉他,“没有血,手术就没法做。

  胡志刚只得发动亲戚朋友献血,“表弟因为感冒不能献血;一些同事都在陵水,当地没有献血屋,又不能赶来海口;一些人则是不愿意献,担心对身体不好……

  胡志刚前后找了“差不多一百人”,最后才终于找到两人帮忙献血。如今想起来,胡志刚都觉得难受,“真的太难了。

  互助献血对紧急、突发情况的病人来说,似乎已经成了常态。海南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夏兰对此很担心,“互助献血现在已经成了医院用血的救命稻草。可这转移了用血矛盾,势必引发医患矛盾。

  D。全省血液存量告急

  只能保证急救病人用血

  夏兰的无力来源于血液供应的长期不足。在夏兰办公室里的一张黑板上,每天都记录着血液的剩余量。

  “有时候一天的心情都取决于上面的数字。”夏兰看着上面的数字有些揪心,“你看,我们的B型血、O型血都只有几个单位了。谁来拿血都不敢给。只能留着应急。

  夏兰所谓的应急是要留给急诊。当一个急诊病人送到医院,急需抢救的时候,夏兰有责任保证病人到来时至少有一袋血能够挂上去。

  “第一袋血如果挂不上去,那就是我们的失职。”面对其他病人对于血液的渴望,夏兰只能狠下心来,她时常感叹,“如果血液中心能多给我一些,我一定给每个需要的病人都配齐。

  可这样的“阔气”,夏兰几乎一次也没有过。

  面对仅有的储血量,海南省血液中心供血科主任赵文荣形容自己就像是一个“吝啬的账房先生”。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问题。1月29日,海南省血液中心内A、B、O、AB血型量分别为539U、284U、360U、97U(U为单位量,1U=200ml),四种血型的最低库存量警戒线分别为300U、300U、500U、97U,可见B、O、AB型血目前库存量已低于警戒线。

  这些就要“预警”的数据便是压力。

  “每天一睁开眼就是这些病人的等待。可是我要从哪儿去找人来献血呢?”海南省血液中心机采科主任陈奋拿出一份1月30日全省血小板需求量的表格。这一天全省需要血小板62个单位。这意味着必须有62名献血者来献血。

  “这就是压力。”陈奋将“压力”递给负责联系献血热心市民的胡婷,让她继续打电话。陈奋则掏出手机,在一个个献血志愿者群里发信息,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献血者。

  困难的时候,年过五旬的省血液中心主任杨毅军照样挽起袖子去献血,仅去年他就献了3次。可过去的一年来,血液中心面临的紧张状况并未缓解。杨毅军说:“如今全省的血压仅能供应急救用血,一般的病人用血难以满足。已经到了一种很紧张的状态。”面对紧张的库存,杨毅军觉得无助,他渴望着这个问题能够引起所有人的重视。(敖坤 王洪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