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之剑斩断替考黑色产业链
每年高考,都会或多或少曝出作弊丑闻,而替考则是其中最常见的作案手法。今年也不例外,开考第一天,就曝出“替考组织在南昌参加高考”的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强烈关注。
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今年替考丑闻之所以能够第一时间得以曝光,乃是由于南方都市报记者艰辛卧底,打入了替考组织的内部,并化身“枪手”进入了考场。在为记者的胆识和谋略叫一声好的同时,却也忍不住要问:如果不是记者不顾安危“深入虎穴”,替考问题还能否暴露?近年来,媒体和记者似乎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包括问题食品、腐败新动向等震惊世人的“猛料”,都是由记者踢爆的。记者越是“厉害”,恐怕越是折射出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
最新进展是,7日中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接到有人组织替考的举报后,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立即部署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南昌市警方开展调查核实。名为“李士雨”的替考生已被控制,警方正在核实相关情况。反应还算迅速,只可惜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未免有点“后知后觉”。记者只能卧底一个替考组织,是不是还有其他类似的组织也在从事着龌龊的勾当?相关部门绝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举一反三,广泛征集线索、彻查每一个疑点。
虽然现在相关信息披露不多,但从中却已能看出问题的严重程度。据媒体称,这个替考组织有“湖北个别高校多名大学生加入”。是不是很眼熟?去年曝出的跨越湖北和河南两省的有组织高考替考案,就曾出现过湖北大学生的身影。去年高考前夕,湖北省教育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高考期间高校学生“一般不允许请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河南杞县高考替考的“枪手”正是来自不能请假的湖北在校大学生。今年又是湖北,难道湖北已成“替考大省”?哪些湖北高校的学生参与了替考?为什么红头文件这样的行政手段,再加上指纹识别技术、身份证识别仪等高科技手段,都挡不住替考的发生?这背后,恐怕并非个人行为那么简单,而可能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庞大的黑色产业链!
替考的危害性自不必多言,不仅践踏了社会的公平竞争、侵害了其他考试的合法权益,还严重损害了社会诚信乃至相关方面的公信力。替考行为,当然也不只是中国存在,其他国家哪怕是发达国家也出现过。不过,国外对替考的处罚极其严厉,比如在美国,在托福等全国性统一考试中的舞弊者,通常会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判刑。相对而言,我国的处罚力度无疑有点不那么给力。所幸的是,面对国家级考试中屡禁不止的替考现象,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增加了有关考试替考犯罪的条文,其中明确规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国家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唯有法律之剑,方能彻底斩断替考的黑色产业链。(乔志峰)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