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为何如此疯狂

01.12.2014  21:50

  据报道,近日,娄底卫校某班学生上课嗑瓜子,班主任发现后,自掏腰包买了100斤瓜子,命令这些学生集体旷课到教室走廊中一起嗑瓜子。有“评论家”说,剑走偏锋,此事不胫而走,引发舆论热议。

  其实,班主任远没有这些“评论家”想象中那般“疯狂”。事情的真相是:部分学生上课嗑瓜子,班长多次制止无效后报告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并买了三袋瓜子共30斤,拆开一袋分给16名违纪学生嗑。学生认错之后,该老师也就没让学生嗑掉全部的瓜子。

  所以,此次“瓜子事件”让人不得不再次感慨网络的魔力。一些话题,经由网络小编的“打磨”,我们确实能看到“母猪上树”的奇观。不过,这些话题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现今绝大多数网民虽然眼睛挺亮,却并不爱给别人“上课”。很多时候,他们如果搭伙围观一件小事也就是为图一个乐。然而,有“评论家”却喜欢听风就是雨,刻意矮化出一个批判对象。他们常常把生锈的笔头当大棒,一反到底。

  这不,有报载评论就已经做出了“技术性”分析:瓜子是一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一斤瓜子仁产生的热量,足够供应一个正常成年人一天的热量需要。这位老师命令10多名孩子把100斤瓜子吃完,显然存在一个饮食过度的问题,对孩子的健康可能不利,而且嗑瓜子还容易让人产生口渴、上火的症状。一件小事,学生和老师都已“心有灵犀”,局外人却能把它从“体罚”上升到“危害生命健康”的高度,着实令人感佩。

  毫无疑问,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在理论上是欠妥的。但如果要扣上“体罚”的帽子就是逻辑断裂。试问,事件给青年学生们造成了身体伤害,还是心理伤害?从网上的图片,我倒可以清晰地看到,“熊孩子们”那没有伤痕的偷笑。

  记得,叶匡政先生在《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一文中说得甚好。当下,有些评论有一个特征就是味如嚼蜡。它们语言枯燥,观点人云亦云,只不过张嘴说了点能放在台面上的瞎话。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们硬要堆成千字文,他们还自以为是思想者或请命者,其实神经比很多网民都要脆弱得多,喉咙也早已丧失了呐喊的功能。

  著名摄影记者卡帕也有句让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评论批判也是如此,它需要事实和逻辑。这犹如搭积木,当你读完新闻,明显可以感觉到自己有把积木搭歪的可能,就应该有节制和审慎,甚至拆了重搭。否则,积木塌了,砸了自己的头不说,还毁了一种文体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