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琼院人】无悔教书路 一片育人心

19.09.2014  17:34

 

【杨兹举】教授。曾在1991年9月至1992年7月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海南大学在职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研修中国现代文学。现任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主任,是海南省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文联文艺理论与评论委员会委员,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三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9月,开学季,淅沥沥的小雨驱散了连日来的暑气。满载着对大学生活期盼的新生们提着行李箱来到大学的报到。在接新生的报到点,记者见到了杨兹举,他正仔细询问负责接待新生的学生干部关于新生的报到情况。杨兹举一直很忙,但对于学生,他总是会想办法抽出空来和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

杨兹举从事教学工作已有25年,一直以来在教学一线承担着重要的教学工作。他说,投身于大学教学工作源于高中时的梦想。高中时的杨兹举,认为大学老师知识渊博、造诣深厚,是令人十分向往的一份职业,所以当杨兹举真正站在教室的讲台上跟同学们传道授业时,在他看来那三尺讲台,不仅是自己圆梦的舞台,更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平台。

 

“学生一碗水  老师一池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海研途无止境教书育人无尽头,不曾后悔选择教师这个身份,对于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我们还要再接再厉,做到更好”,杨兹举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教师的岗位上身体力行,积极拓展自己的研究水平。他出版的个人学术著作《荒原野狼——鲁迅》、《对着水靠着山——“文摊文学家”的意义探寻》2部;在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梦魇世界里的一团报复火焰——解读蘩漪管见》、《非马诗魂:一只自由飞出飞入的鸟》、《贴近与契合中创造的奇观——〈小二黑结婚〉的传播学透视》等50余篇。在教学中,杨兹举注重从基本的知识点向更深的面扩展发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清泉活水。“教学为了培养人才,学生不一定都从事本专业,但大学老师教给他们的能力会一辈子跟随着学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毕光明先生评价杨兹举道:“杨兹举教书育人,著文写诗,都是充满激情而又十分严肃”。200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于群告诉记者:“听杨老师的《现代文学史》课是一种享受,独到精辟的见解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每一次上课都像是置身于民国时期,学习的氛围自由轻松,而且对大家理解现代文学特别有启发性。”现在已经在暨南大学读研究生的于群至今还记得杨兹举关于黑格尔“存在即合理”以及“片面的深刻”诗性语言的论述。

在杨兹举看来,教师课上的好的前提必须是自身建设好。作为二级学院的院长在给全院的老师们开会时,也总会跟老师们强调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是一池水,老师要加强自我学习的意识,吐故纳新,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扩展知识面。杨兹举引用钱理群先生对中国大学出现的精致利己主义的事例,强调在市场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老师们必须要有“担当”精神。在他看来,教师这一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在于向学生传输学问、真知以及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真正服务于社会。

 

教学、管理的带头者

在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上,杨兹举不仅仅是一名指挥人员,还是踏踏实实身先士卒的肯干之人。作为一位管理整个学院2000多人的院长,杨兹举勤恳,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讨和实践中,他先后担任海南省2009年普通高校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现当代文学”团队带头人、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海南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杨兹举满怀一腔热忱,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与管理当中,将昔日仅有几个专业院系变成今天涵盖6个本科专业与3个专科专业、拥有2000多名在校学生的人文社科学院,杨兹举在学院发展中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刘文霞老师告诉记者,杨院长为学院的工作真的是鞠躬尽瘁。在2000多人的学院里,他深晓每位教师的特长及教学特色,从而为教师们安排适宜的工作,是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知人善用,人尽其才”,这是刘红霞老师最钦佩院长的地方,也是她在2011年人大进修结束之后毅然选择回校教书的真正原因。杨兹举在教学管理上做到知人善用,在科研上更是精心耕耘,并结出累累硕果。在他积极参加的课程改革当中,出版编著有《20世纪中国文学史•现代卷》、《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及《中国文学历程•当代卷》(副主编)、《写作通论》(主编)等,并在专业的期刊上发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本科教育质量》、《浅议利用微格教学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作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透析》《海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等多篇教研论文。谈到杨兹举取得这些论著成果,刘红霞老师坦言,对于一位统筹全院教学管理、学科发展等诸多事情的院长,还能出这些科研成果,自己的确心生敬佩。

 

“担当、包容、阳光”的学院文化

“担当、包容、阳光”是杨兹举提出来的学院的文化价值内涵,也是他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目标。杨兹举认为,当代青年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个人自身修为。“担当”的首要在于个人的思想和态度。青年学子在进入新的阶段学习,面对新的环境,仍须坚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包容”源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杨兹举看来,这里的包容更多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掌握各类文化知识,用知识包容自己的心态。包容的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宽广博大胸怀,不计较小事的得失,不拘泥与琐事的繁杂,用宽容之心,宽广之胸怀迎接生活中的一切。“阳光”的真正用意在于让青年学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积极、热情的心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012级新闻学专业的邱文洁同学对杨兹举提出的学院文化感受很深。她说:“作为现代的大学生,不仅对个人负责,更要对家庭、社会有担当,不浑浑噩噩,不虚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价值的事。”她笑着告诉记者,受院长文化的熏陶,现在的自己比以前乐观、自信多了。“担当”、“包容”、“阳光”三者相互递进,相辅相成。“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经”。在杨兹举看来,人之为人更在于人可以追求美的东西,从精神到人。在他的理想国度里,他的学生可以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胸怀天下,将青春的热血奉献给国家、人民。

 

诗性的追溯者

当市场经济社会被金钱的气息弥漫,当创作的诗歌无法养家糊口甚至倒贴钱的时候,许多人对诗歌弃如敝屣,丢掷一边,然而杨兹举却小心翼翼地留着诗性的根,用至清至纯的爱滋养着,使诗歌的根生长着生长着……

杨兹举很喜欢诗歌。至情至性之人对诗歌总是有很高的评价“诗歌是美的,从情到本质,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事物。其次,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它总是能击中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当个人亲身经历某种情感,读者会与诗歌产生更多的共鸣,那是一种身体与心灵的愉悦。”作为人文社科学院的院长,杨兹举在理性化的职业生涯里,依然保持那颗鲜活、灵性的心。写诗自然而然持存了自我精神生活的一方领地,它显示出并非刻意保留诗人的名分,没有功利性,纯粹是追求心灵的需要。对自然、人性、爱充满热情的诗人,出现在他面前的白梅、蜡烛、根雕都带着他的喜、怒、哀、乐。由乡村而城市,生长于琼北,客居琼南,变身于异乡人的杨兹举,悬崖边的小草成了他寄托对故乡土地的眷恋哀思。在大学的讲堂上,杨兹举一直勤勤恳恳为学生授业解惑,他用《半截粉笔》掂量自己过半的职业生涯,无悔一生坚持的选择“回收母校已对纯属多余/生命不能重撰一遍/剩下的另半截/就做笔直着一生信念的桅杆吧/总有一些需要摆渡的小叶帆/必须借助它的一往无前。”因为对诗歌的喜爱,所以上课时也会将这种爱带到课上,杨兹举希望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追求社会真正的美。毕光明先生对杨兹举的诗性高度赞赏“从杨的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可以看出诗对于这位以文学安身立命的人文学者来说,具有确立其生存与言说价值的根基作用,因为他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不只是一种语言的事实,而富有在语言背后潜藏着的现代人愈来愈欠缺的诗性。”

雨停了,窗外的阳光透进来。洒在杨兹举的脸上,他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访谈后,杨兹举还要赶去召开有关新生入学事宜的辅导员会议。“剩下的另半截/就做笔直着一生信念的桅杆吧/总有一些需要摆渡的小叶帆/必须借助它的一往无前”。以粉笔明志的杨兹举,就这样在科研、教学、行政管理上砥砺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