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两位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改名从南洋回国抗日

29.09.2014  10:47

 96岁张修隆
98岁吴惠民

  “看,这是我们俩的照片!”9月25日,98岁的吴惠民牵着96岁的张修隆的手,在省博物馆参观“铁血滇缅——南侨机工回国抗战75周年纪念展”。重温难忘的青春岁月,两位老人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两位老人拥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告别国外优越的生活,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两位高寿老人都很健谈,耳朵和眼睛都很好使,走路也很稳健。他们的身边聚集了很多“粉丝”,当天有一支从新加坡来的旅游团队,在省博参观展览的时候巧遇两位老人,他们争相与老人合影,告别时翘起大拇指说:“你们很了不起!

   96岁张修隆曾瞒着亲人报名回国抗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再会吧,南洋!你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96岁的琼籍南侨机工张修隆至今牢记着这首《告别南洋》。

  他,不会开车、不会修车,却凭着一腔报国热忱,积极响应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跟随结拜兄弟参加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在滇缅路上运送汽油,为抗日救亡贡献匹夫之责。

  张修隆1918年出生于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一个贫寒的家庭,小学尚未毕业,就跟随在新加坡谋生的舅舅到新加坡一家餐馆打工。在新加坡,他认识了文昌老乡陈玉初,他们后来结拜为兄弟。

  “日本侵略中国,当时新加坡报纸都有报道,我和陈玉初看了都很愤怒,希望能为祖国出点力。”张修隆回忆,他们在新加坡经常一起参加反侵略的聚会、游行活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修隆和陈玉初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们相约回国参加抗战。因此,年轻的张修隆瞒着舅舅,报名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1939年8月17日,张修隆和陈玉初从新加坡回国,成为第九批回国的南侨机工,并被分配到国民政府军政部西南运输处华侨互助社工作。兄弟俩在滇缅路上运送汽油。“在滇缅路上运送汽油比其他军用物资更加危险。因为日军经常轰炸滇缅路,一个小小的弹片炸到油桶,都会引来全车爆炸。”张修隆说,开车时,只要远远听到一点细微的飞机声,就必须马上将车开到隐蔽处藏起来。

  直到1942年5月,怒江上连接滇缅路的唯一通道——惠通桥,被撤退的国民党军队炸断,国民政府遣散了南侨机工。而战争仍在继续,张修隆被迫在昆明机场找到一份工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他复员返回新加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兴奋不已的张修隆从新加坡回到海南文昌,此后一直生活在抱罗镇里隆村。但由于历史原因,张修隆老人南侨机工的身份过去一直不为人知,后来有媒体报道了张修隆老人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海南省侨务部门和文昌侨务部门先后多次派人到张修隆家,深入调查了解张修隆的有关情况。省侨办还从云南省档案馆调取了张修隆当年在云南的相关档案材料,进行认真的审查核对。证明张修隆确为第九批回国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然后按政府有关规定为他办理申请给予生话补贴的手续。

  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张修隆的生活补助金从2006年发起,到2011年共计11.4万元,均如数转到张修隆的账户上。他领这笔钱后,高兴地让孩子们去买水泥、砖头等材料,重新修缮了老屋,安度晚年。他现在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偶尔会去抱罗镇赶集,还养了一些家畜,生活安逸舒适。

  记者从海南省侨联获悉,从1939年2月起,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和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先后有30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九批远渡重洋回到祖国,其中琼籍华侨800余人。至今海南健在的琼籍南侨机工仅有2人,分别是文昌市抱罗镇里隆村的张修隆、琼海中原镇的吴惠民。目前,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对他们发放生活补贴费每人每月2000多元。

   98岁吴惠民曾改名从南洋回国抗日

  98岁的南侨机工吴惠民如今定居琼海市中原镇。“前几天我去昆明参加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75周年纪念活动。”老人的笑容灿烂,“每次和那些老战友相聚,都会特别开心。

  3岁时,吴惠民父亲去世,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为了让儿子长大后更有成就,母亲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块田地,将15岁的他送到新加坡谋生的叔叔处。“叔叔是新加坡吴氏公会的理事,他把我带到公会做杂工。白天打工赚钱,晚上学文化。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吴惠民收到家乡来信,说日本人强迫村里青壮年去修工事,筑堡垒,修机场。那时叔叔经常带他一起到公会去参加抗日活动,把参加义卖活动赚来的钱捐给抗敌后援会,用于抗日救国。1938年,吴惠民还参加了新加坡华侨举行的示威游行。

  1939年,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投身全国抗日救国的服务工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想回国抗日,”吴惠民说,“叔叔舍不得我走。我原本叫吴钟标,后改名吴惠民,还更改了年龄,瞒着叔叔偷偷去报名。”服务团要招有驾驶技能的华侨青年,吴惠民还不会开车。“我急啊!生怕不能回国。”他立即租了一辆车苦练驾驶技术和修车技术,一星期后,他就能熟练地开车了,终于回国。

  “我是1939年8月14日第九批回国的机工,当时几百人从新加坡坐着一艘轮船出发。在甲板上,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曲《告别南洋》、《义勇军进行曲》。”吴老回忆,到昆明后他被分配到西南运输站,除了为抗日前线的战士们运送军火和药品,机工们还要负责修理被炸坏的汽车。

  吴老记得,滇缅公路一路上很多悬崖陡坡险谷。“有一次我亲眼看着前面一辆装满油料的车,因为急转弯的时候轮子打滑而翻到悬崖下去,在坠落过程中车辆打了约十个筋斗才摔到悬崖底下。我自己也有一次踩急刹车,车子差点摔下悬崖,幸亏旁边有一个土坷挡住了。下车来一看,大半个车头都伸出悬崖之外,我吓出了一身冷汗。

  “在运输途中,日军的飞机经常在头顶上盘旋,看到汽车就投炸弹,很多司机这样惨死。”吴老擦了下眼角说,“还有很多机工是病死的。由滇西到缅北一带的大山中有瘴气和毒蚊。许多机工被毒蚊叮咬后,患上疟疾浑身发冷发热。许多机工由于缺医少药,患上疟疾后只能等死。

  1940年,吴惠民结束了滇缅公路上为时不长的运输任务后,被派往重庆机械修建厂第二工厂当修理工兼驾驶员,后经人推荐报考了黄埔军校。军校毕业,他曾当过排长、连长,之后调降落伞总队第二大队第五队任队长,到广西进行抗日活动。

  1945年后,吴惠民回到海南岛开始了农耕生活。“2008年,我去昆明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纪念活动,见到了几位当年一起从新加坡回国的老战友,我们都很激动,”吴老说,“抗战时期和战友们一起出生入死的经历、满腔热血的爱国情怀,永远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身穿团花唐装的吴惠民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和浓密的眉毛,看得出,他年轻时的绰约风姿。“我的生活很有规律,一月是一个样,一年还是一个样。”吴老说,自己长寿的秘诀是“心态好”。“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之后,都要锻炼一会儿身体。平时我喜欢吃鱼和青菜。

  “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党和政府都很关心我,海南黄埔军校同学会每年会专门为我过生日。”吴老笑道,两道白眉也随之跳跃,“子女也很孝顺。我的7个外孙、孙子都大学毕业了。我没读什么书,他们学成了,我也高兴。”(许欣 吴雅菁 陈卫东)

   相关链接

   南侨机工回国抗战75周年纪念展开展铁血滇缅

  “铁血滇缅——南侨机工回国抗战75周年纪念展”于9月24日至10月20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很多宝贵的文献资料,以及南侨机工使用过的实物,带领大家共同缅怀华侨领袖陈嘉庚和南侨机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正义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陆海通道绝大多数被日军封锁。为打通国际交通线,滇西20余万民众于1938年8月筑就一条起自昆明,贯通滇西连接缅甸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国际联系的唯一交通要道。随着战事发展,滇缅公路运量陡增,一时驾驶、维修人员奇缺,前线后方纷纷告急。

  1939年,在“南洋华侨总会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号召下,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司机和修车师傅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分九批回国,他们辗转于滇、黔、川、桂、湘以及缅甸、印度等地,为抗战提供后勤保障,凭借熟练的技术和无畏勇气,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付出了一千多条年轻生命,出色地完成了运输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据了解,当年的南洋华侨机工团成员中,有些在南洋本来就是汽车司机或修理工,有的是商人,有的是学生,大多数还是未婚青年。他们技术过硬,斗志昂扬,操熟练的马来语、英语、国语、白话、琼州话与各种人员打交道,他们活跃在血火交织的滇缅路上,抱着坚定献身精神和顽强的团队精神为国抗战。

  再会吧,南洋。

  你海波绿,海云长,

  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们民族的血汗,

  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

  再会吧,南洋。

  你椰子肥,豆蔻香,

  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

  但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

  千百万被压迫者都闹着饥荒。

  再会吧,南洋。

  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

  血流着黑龙江,

  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

  再会吧,南洋。

  再会吧,南洋。

  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告别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