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侨乡琼海体验海南农村历史“做公道”食俗

03.09.2014  14:23

游客在琼海“做公道”。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做公道”是海南农村历史悠久遍及每个村落的食俗,称得上原始的AA制。它以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林林总总的海南食文化中迸放出独秀的一枝。

  “做公道”,是多人凑份来做、分而食之的习俗。公道,就是公平合理,没有重此轻彼的意思,在海南,“公道”二字也用到了食事上。为了解馋,众人合资买来三鸟(鸡、鸭、鹅)分吃,除了头、脚等部位要平分外,拇指大的鸡心脏也要等分,做到人人有份,这叫“做公道”或“吃公道”。“做公道”被分为小中大三种:小的公道,是宰只鸡或鸭,现场做净或煮熟后分份;中的公道是宰只鹅;大的公道是宰狗宰羊,将肉分份后各人拿回家烹煮。

  “做公道”的风习蕴含着食文化的丰富色彩。据琼海老人王锡钧回忆,“做公道”的时间不定,更多的时候都是晚上。且要有“公道头”,即村中最热心、最精于此道者来牵头,他必须遵守“做的不取,取的不做”的规例,以体现“公道”之公道。当“公道头”分份时,气氛最为热烈。地上放个大簸箕或铺上一层芭蕉叶,那碗儿围着刀砧摆成半圆形,“公道头”在砧后操刀,参份者则或蹲或站,围成一个圈,像看江湖艺人耍手艺般审视分份的全过程。鸡鸭煮熟后,先从脖颈开始剁块,接下来依次是肩胛、胸脯与内脏。地上摆多少个碗,那脖颈、翅膀等每一件肉件都切成等量的肉块,依次被放入碗中。参份的人看得真切,哪块肉切得大了、哪块又小了,都有人指出来。分完之后,“公道头”用鸡汤或鸭汤煮好的米饭捏成饭团(海南人称“糒公”),犹如拳头大小,同样每人一份。捧着难得吃上的肉食,参份者都兴高采烈、如同过节,捧着饭团吃完后还会不停地舔着手指上的余香,恨不得连手指一起吞下去。

  考究海南农村“做公道”的习俗,其产生和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是农村吃文化的一大杰作。过去,平民百姓除了偶尔赴亲朋的宴请外,平时就很难有吃荤的机会。生活困窘的农民为了打牙祭,多人邀份起来“做公道”,宰只鸡鸭分份,既吃上美食,负担又轻,皆大欢喜。这就是“做公道”习俗在农村经久不衰的根由。

  “做公道”因人们“饿吃”而兴,也因人们“饱吃”而衰,但这种洋溢着浓郁食文化的习俗,不会在海南的土地上消失。走在琼海的大街小巷,时常看到饭店的牌子上标有“公道”的字号,“做公道”的饮食文化被琼海的饭店和小吃店延续至今,成为琼海价格公平、份额充足、服务热情的一种饮食服务特色。只是在饭店里的“公道”,气氛犹如吃快餐,那种一呼百应“做公道”、津津有味“吃公道”的风景已经不多见了。

  要再次回味“做公道”的热闹,琼海多河文化谷景区的公道文化馆是个好去处。2013年12月,为了推广“公道”这一琼海的特色文化,多河文化谷景区在其旁边建造了公道文化馆,开始向游客提供以海南四大名菜之一嘉积鸭为主料的“公道”。

  游人手持椰壳汤碗、竹编餐盘,团团围住发放“公道”餐的服务人员,领取一人一份公道餐:每人一份鸭肉,一份青菜,一份鸭汤,再加上一个饭团。无需筷子,手抓饭亦香,游客吃得十分尽兴。在这里,“公道”的做法依旧,香喷喷的饭团,鸭肉加上少许鸭杂,别具匠心的搭配总是让游客们垂涎欲滴、百食不腻。

  来琼海“做公道”,体验这韵味十足的海南式“舌尖上的文化”。(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