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人民抗击日寇第一枪在潭口渡口打响 唤起抗战热情

22.04.2015  11:01

      原标题:到潭口渡口“聆听”琼崖人民抗日第一枪

      本报大型系列报道《追寻逝去的风云》,明日带你走进海口市云龙镇潭口渡口,在这里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人民武装打响了琼崖人民抗日的第一枪。

      1939年2月10日日军入侵琼崖。占领海口、府城后,旋即向东推进。当时,国民党军主力已撤到定安县腹地,而参加云龙改编后的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正驻扎在离渡口东南10公里的云龙圩。为打击日军长驱直入的嚣张气焰,掩护人民群众转移,独立队队长冯白驹命令第一中队长黄大猷,中队附符荣鼎,率领80多人赶赴潭口渡口东岸阻击。日军在向潭口推进时,以飞机配合轮番狂轰滥炸,第一中队全体官兵沉着应战,多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全体指战员才奉冯白驹之命撤出阵地。整个战斗,仅有第二小队四班班长李文启在敌机轰炸中壮烈牺牲。

      76年前,琼崖抗日独立队为何选择潭口渡口作为阻击地点?这一场只持续了一天的战斗在琼崖革命斗争史上有着怎样的历史作用?我们的报道将一一解读。

      1939年2月10日,中共琼崖特委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潭口古渡打响抗击日寇第一枪——

      宝岛抗战砥中流

      红色名片

      潭口渡口

      阻击战纪念亭

      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海榆东线21公里西侧南渡江东岸,占地面积0.75亩,有六角形朱红柱和橙黄色琉璃瓦飞檐,亭内竖立一块高2米的花岗岩石碑,正面刻有1939年2月10日琼崖纵队在潭口渡口抗击日军的简介碑文,亭体正面横楣上悬着“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的亭名。亭外四周建有高1.2米的波浪式护栏墙,亭中植有象征永久的杉木。

      这座纪念亭是潭口渡口阻击战唯一的纪念性建筑物,由原琼崖纵队老战士郑章、何如伟发起,中共海口市委、海口市政府拨款支持,经海口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研究室,琼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筹划,中共琼山区云龙镇委、云龙镇政府具体负责施工,云龙镇玉仙村群众积极配合,于2004年2月竣工落成。

      南渡江在琼州大地上奔涌300公里之后,在潭口拐了一个约90度的弯,流向从东北转向西北,水流平缓下来,潭口古渡口就在这个拐弯处。

      记者抵达时近中午,林木葱郁,阳光折射在江上亮得耀眼,周遭一片安静,哗哗流淌的江水带走了岁月的烟云。蓦然回首,江岸边粗粝裸露的火山石古渡口遗迹,诉说着这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是76年前的2月10日,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在国民党部队一溃千里,仅半天就失守海口、府城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琼崖人民武装在潭口打响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仅以80多人成功地阻击了气焰嚣张的日军,为群众和琼崖抗日力量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极大鼓舞了海南人民的抗日斗志。

      今天,参加潭口阻击战的英雄都已长眠于这片他们曾为之战斗的热土。只有渡口遗存的火山石料,在江水数十年的打磨下仍不改粗粝的表面,似乎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来者:敢赴潭口的勇者,才是带领琼崖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中流砥柱。

      当机立断

      抗日武装坚决出击

      过南渡江大桥,沿着东岸南行,有一条公路通向海口市琼山区云龙镇。今天,这只不过是许许多多普通公路中的一条,但在76年前,这是从海口、府城通往琼东重镇文昌、嘉积的唯一一条公路。潭口渡口就在从云龙镇墟向北约10华里的江岸边,是当时扼守琼东交通的要津。

      “以前这里可热闹了,连接渡口的是大马路,每天都人来人往,大的渡船还可以摆渡汽车过江。”71岁的玉仙村村民冼因云小时候曾经见证过渡口的繁华,但更多的故事还是来自于父亲冼开昌。日军侵琼前,冼开昌就像渡口周边村子的许多村民们一样,在东岸码头上搭起一个草寮,摆起做吃食的小摊档养家糊口。

      平静的生活在1939年2月10日被日军飞机的呼啸声打破。在渡口照常出摊的冼开昌,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天空上飞来了几架飞机,呼啸着向地面俯冲扫射。打仗了!码头上的人们顿时慌乱起来,哭喊着四处散开,冼开昌也急急忙忙随着人流逃离码头。这一刻,不仅仅是潭口东码头上的人们惊慌失措四处躲藏,府海地区也有大量的群众扶老携幼在逃难。

      当天早晨,日军数千人在30余艘舰艇和50余架飞机配合下,从海口天尾港登陆入侵海南。虽然先后有驻守秀英炮台、海口、府城的国民党部分守军奋起抵抗,但整个国民党抗日力量迅速溃败,日军仅用半天时间就攻占了海口、府城。

      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驻扎在云龙墟的中共琼崖特委也听到了。

      就在此前3个月,1938年12月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游击队在此进行了著名的“云龙改编”,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并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下辖3个中队。

      3个月前与冯白驹在云龙握手合作抗日的国民党军队琼崖最高指挥官王毅,此时已经带着机关和眷属逃亡嘉积。琼崖纵队指挥员、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吴克之回忆,国民党全岛军政守备体系此时已陷于紊乱,一些区乡长早已出岛躲避,到处人心惶惶。

      人数、装备均不及国民党军队,更无法与日军相比的琼崖人民武装,却果断行动起来抗击日寇。

      据时任一中队队附符荣鼎在回忆中说,那天早上,冯白驹从大队部走到训练场,不等大家发问,就大声说“同志们!日寇从海口方向登陆了!你们一中队立即吃饭,饭后赶到潭口渡口去。”他交代给一中队的任务很明确,就是阻滞日军前进,掩护人民群众安全撤退。

      巧妙阻击

      八十勇士与时间赛跑

      为什么选择潭口打响迎击日寇第一战?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琼崖独立队的指挥员们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选择了最合理的战术策略,发挥了高超的军事艺术。

      在符荣鼎的回忆中,冯白驹说得很明白:“海口如果被占,敌人必然经潭口渡江东进。”准确判断了日军的作战心理和潭口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从云龙到潭口仅10华里,而从府城到潭口约30华里,一中队有足够的时间组织设伏。

      据云龙镇委委员李锐介绍,当时独立队的力量依然很弱小,仅有1个大队建制300多人,下辖3个中队和1个特务中队,被派往潭口进行阻击的一中队仅80多人。如何用这样的力量迎战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日军?

      “琼崖独立队打仗很聪明,潭口东高西低,东岸很不好攻打。”冼因云说。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潭口两岸地势果然完全不同。西岸是一个不高的缓坡,离开东岸不远,却是约20米高的陡坡,而且坡上林木葱茏,十分适合隐蔽设伏。

      “当时是由我们村的交通员冼开章引路,上午就赶到了潭口,并带着部队到东岸高地上埋伏。”玉仙村村民小组长冼因思提起这段历史,一脸自豪。据《玉仙村革命斗争史》记载,当时这一带是琼崖革命的重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革命觉悟高。在冼开章为部队领路设点埋伏的同时,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玉仙村也组织了村中青壮年拆炮楼、挖战沟,协助部队构筑工事。

      待人们准备就绪,日军果然在攻占府城后向着潭口推进。当发现渡口东岸有独立队驻守,嚣张的日军也不敢贸然渡江,派出飞机轮番对我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和扫射。

      “石头下面就是当年日军飞机轰炸留下的弹坑。”一条小路旁,拨开枝蔓缠绕的草丛,冼因云用手轻轻拂去一块大石上的灰土,露出“此为日军侵琼铁证”等字样。这里正好可以俯瞰江面,根据记载正是当年一中队最初埋伏射击的地方。

      就是在这里,第二小队四班班长李文启左脚被一颗炸弹炸断了,终因流血过多牺牲,成为独立队抗击侵琼日军第一个牺牲的烈士,也是这场战斗中唯一牺牲的我方战士。

      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根据符荣鼎的回忆,独立队的指挥员马上决定改变战术,只留少数人守在渡口,并装饰一批假目标,其余的人则往有利地形隐蔽,和敌机打起了游击:敌机俯冲时,战士一起对敌机进行射击,在敌机回过头再轰炸之前,立即转移到后面的丛林里。

      就这么对峙了一整天,敌人无法前进,傍晚时停止了进攻。此时,全体指战员才奉冯白驹之命撤出阵地。日军侵琼的嚣张气焰得到了打击,大批从西岸逃出来的民众也在此时转移,逃过了日寇的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