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建设“富美乡村”的三向突破

25.12.2015  09:31

从“美丽乡村”到“富美乡村”,涉农资金从“撒胡椒面”到“攥指成拳”,村民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琼中建设“富美乡村”的三向突破

 

  本报记者 单憬岗 丁静 金昌波

震撼!

这是记者3年后重访便文村,脑海中反复激荡的一个词。

2012年6月,老、少、边、穷,还是这个革命老村、黎族山村的最恰当代名词。

今年12月,成排小别墅、环村大花园,鹦哥岭半山腰的小村已蜕变成现代小城镇。

更大的震撼,来自整个琼中。

国贫县、民族县、山区县、农业县,这是琼中!

前三季度GDP增速全省第一、旅游过夜人数增速全省第一,公共财政收入5年年均增速全省第一,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连续5年全省第一,这也是琼中!

到底发生了什么,竟然让如此巨大的反差,同时体现在一个黎族苗族自治县里?

2013年底,琼中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富美乡村”建设思路,力图实现农村发展的三向突破:突破“美丽乡村”的原定思路,将产业导入与村庄改造相结合,“美村”建设有了“富民”的可持续根基;突破“撒胡椒面”的旧窠臼,将原本分散的涉农资金集中投放,让财政弱县的乡村建设有了较充足的资金;突破政民关系僵化的症结,融洽的社会管理模式,引导村民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实现扶贫从“输血”转为“造血”。

只有理念的革新,观念的转变,才能孕育出核爆一样的骤变!

2014年至今,琼中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8亿元,产业富民、特色居家乡村、文化传承、社会管理创新“四箭齐发”,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打造出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55个,全面打响了“富美乡村”品牌。

提升乡村建设:

从“美丽乡村”突破为“富美乡村

天上什寒”,如今已是“中国最美乡村”,是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一面旗帜。

其实,从“人间”到“天上”,只有3年时间的距离。

数年前,驴友无意间“发现”了这块隐藏在鹦哥岭大山深处的“宝石”。

彼时,虽然云蒸霞蔚、山清水秀,什寒村却是极度贫困。一个“”字,注定了这块高海拔的土地发展传统农业没有前景,注定了什寒村千百年摆脱不了一个“”字。山高路远,民贫坡陡,人迹罕至。什寒之美,深藏闺中。

为改变什寒的面貌,琼中县委县政府将其列为首个“奔格内”乡村旅游示范点。在定点帮扶的省委办公厅支持下,县里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对什寒进行最本土化的旅游改造。2年多时间,什寒涅槃重生:茅草屋景观亭、花梨寨高脚屋、乡村客栈、景观栈桥、自行车慢道、民族歌舞广场、射弩场,一个个乡村游景点搭建起来,养眼养心,驴友蜂拥而至。什寒村民的纯收入,短短两年间翻了数倍。

什寒的幸福嬗变,仅是琼中富美乡村建设中的一朵浪花,浪花下更是一股众志成城摆脱贫困、奋力奔向全面小康的强大激流,喷薄而出。

这股激流,源自2012-2013年间的一系列深入调研。为找到扶贫思路,新任县委书记孙喆走遍琼中沟谷、山间的村村寨寨。她发现,琼中山高路远、少地可用、抱树无为、有策难施,国贫县琼中之穷,穷在“难通”——路难通、钱难通、策难通、人难通。

不通则痛,穷则思变。琼中是“海南绿肺”,又是少数民族山区县和贫困县,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琼中的农村工作该如何抓?

2013年召开的琼中农村工作会议,基于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提出了升级版:立足生态、旅游、民族等资源优势,结合产业与乡村旅游同步发展,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银行支持、镇村创建,拟用5年打造一批富美乡村。美丽乡村的着力点是美化乡村环境;富美乡村的着力点是在脱贫致富基础上,美化乡村环境。

如此一来,村民建设“美村”有了利益驱动,“美村”建设也有了“富民”的财力支持,从而实现可持续良性互动。

这与几个月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不谋而合:“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根据县里制定的《富美乡村建设行动纲要》,富美乡村建设于2014年初拉开大幕。

走进湾岭镇竹朗村,白砖铺设的乡间小道、环抱桑田的仿木栈道、整齐簇新的成排蚕房……一件件精心打造的乡村“艺术品”,点缀着这个美丽山村。

我家种植9.4亩桑地、橡胶700株、槟榔600多株。”村民王业开笑着说,他家今年至少有10万元进账。县里为该村兴建的28间蚕房中,他也得到1间。

如今,从湾岭到什运,从黎母山到吊罗山,从田间到山间,琼中大大小小的村庄,因一个个产业扶贫、村庄改造项目的实施,正上演着一幕幕激情巨变——

前两批富美乡村示范点的规划设计已完成,重点实施了民房立面特色改造、排水排污系统建设、休闲活动场所建设、村庄硬化美化建设等项目,55个村庄旧貌新颜,初步形成“一村一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寨景观。

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2014年全县接待过夜游客增幅全省排名第二,今年前9月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比重。

琼中特色农产品一个个叫响名号,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单产效益稳步提升,琼中绿橙、蜂蜜等特色产业实现电商销售,琼中鹅、铁皮石斛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

2014年,琼中农民人均收入增速高居全省第一,全县实现减贫5413人。

整合涉农资金:

从“撒胡椒面”突破为“攥指成拳

扶贫,是镌刻在琼中年轮上的深深烙印。

如果你见过它的旧貌,就会感受到这方土地上村民对脱贫致富的热切。

乡村建设、扶贫开发,资金是瓶颈。可是琼中涉农资金碎片化,涉农项目也是碎片化。

涉农资金看起来不少,但若‘排排坐分果果’,只能是‘撒胡椒面’,难见明显效果。只有‘攥指成拳’,将资金向重点村庄、特色产业集中,才能发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孙喆说。

一部2013年10月出台的《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发展富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正是县委、县政府读懂村民渴望的成果。这一成果,已深植于各个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开花散叶。

共建村就是其中典范——

64栋村居,整齐排成3行;红白砖、鹅卵石小道,曲曲折折,衔起韵味独具的茅草凉亭;绿草如茵,槟榔林立,椰影婆娑……

美丽的共建村,名副其实。两次共建,让这个原名牙寒的小村庄,脱胎换骨。

1999年,驻琼某部官兵奉省军区之令,半年内新建平顶钢混水泥房屋64栋,全村320人搬进新房。村民为表感谢,改村名为共建村。

第二次共建则由县里主导。2014年,这里被定为首批富美乡村创建重点示范村。

红毛镇镇长陈东手里有一份详细的资金清单:建设环村路,交通局投资100万元;建设玉锦展览馆,民政局投资38万元;实施平房加盖瓦屋顶,投入农村危改资金47万元;扶持产业发展,投入省、县一事一议资金482万元。

如今,花草绕屋、树木抱庄,水泥路环村、景观长廊临池,引水渠、喷水池造景,篮球场、乡村大舞台娱乐健身,还有污水池、垃圾池、公厕、排水沟,市政基础设施规模初具。桑蚕、山鸡、泥鳅,特色养殖产业蓬勃兴起。全村蚕茧年产值达33.5万元,单此一项人均增收1061元。

这是琼中探索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向的一个缩影。

那么,琼中是如何将“撒胡椒面”突破为“攥指成拳”的呢?

县委副书记张长丰说,就是根据“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富美乡村示范点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由县农办等六部门牵头,会同项目主管部门,对各项支农项目全环节审核把关。县里还实施月通报、季检查、年度考核,对年终评定为富美乡村建设精品村、特色村、一般村的村庄,分别给予50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奖励,用于后续富美乡村建设。

在富美乡村探索中,琼中不断打造可复制的农村工作经验。

这一次,再次与中央精神不谋而合:前不久闭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扶贫资金必须使用精准,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与减贫成效挂钩。

如今,琼中整合涉农资金一年比一年更有效:全县2014年整合8000多万元,2015年整合9000多万元,以后每年将继续整合1亿元以上。什寒、便文、罗马、金妙朗、共建、番道、番响、大边、竹朗、鸭坡……一个又一个富美乡村接连涌现,并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正在形成燎原之势。

创新社会管理:

村民从“要我干”突破为“我要干

一场冬雨过后,天空异常澄澈。金灿灿的阳光洒在白墙金瓦、黎家风情、整齐划一的村舍间,整村推进后的湾岭镇大边村,安宁又祥和。

细看村中的道路、挡土墙等设施,还有缺乏经验的施工痕迹,这都是村民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结晶,虽有瑕疵,却不失古朴。

幸福阳光,理应普照每个角落;幸福琼中,谁都不能缺席,这是县委、县政府的坚定理念。“富美乡村”建设,琼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动员农民广泛参与,形成创建合力。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然而,这种干群携手、政民和谐的美好景象,几年前还不可想象。

村民都不看你,即使看你也是目光飘忽的、疏远的,仿佛与他毫不相干。”至今,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美还记得初上什寒时,政民关系僵化的情景。那时,政府出资为村里搞建设,村民远远地看,从不搭把手;政府想帮村民致富,村民懒洋洋的,一点都不积极。

可现在去什寒,政民关系如鱼得水。

我的农家乐明天就开张了!”几天前,一见到镇委副书记姚旺,村民李欧就主动上前打招呼。这个小小的农家乐,用竹子精心编织成篱笆,用葵叶杆编织成门,很是花了一番心思。而在整个什寒村,随着收入的节节攀升,干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因为工作原因,姚旺经常上什寒,有时甚至一天3趟。这个什寒常客,如今常常要面对拒烟、拒酒、拒餐的尴尬。

村庄可以贫困,但思想观念不能贫困,林美对此深有感触:“扶贫”先要“扶志”,“富村”先要“富心”。扶贫就要破除“穷自在”的老想法,就要打破“等靠要”的旧思维,就要扎实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才能实现从“输血救助”到“造血共赢”。只有因乡、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更注重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和群众主体作用,才能获得群众理解和参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琼中还坚持突出党建创新,强化社会管理,围绕建设“富民”基地、“联心”场所和“便民”中心的目标,打造出了一批“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和“奔格内”乡村旅游有机对接的示范点。一批村干部也在富美乡村建设中,成为致富带头人。

为推动富美乡村建设,琼中启动优秀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

记者到湾岭镇岭门村时,该村由省农信社选派的第一书记黄海军正忙于撰写新一页精准扶贫工作簿。到村才一两个月,他就深入调查了全村所有常居户,家庭成员、家底、希望帮扶的物资和贫困原因,在工作簿上一目了然。

访民情,问民意,挂点干部进驻后马不停蹄开始忙活。解民忧、助民富,挂点干部筹划修路,解决行路难……一连串实事,办到了村民心坎上。

就这样,政民关系僵化的症结大步解开,干群和谐的局面比比皆是,琼中正在迎来更大的变化——

青山葱郁,瓜果飘香;蚕房林立,桑叶片片;林中家园,山歌阵阵;国道省道,四通八达;村庄秀美,民生殷实……

冬日时节,在这片诗情画意、山河交响的土地上徜徉,人们真切感受到,琼中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速度展翅先飞。

梦想承载希望,希望凝聚力量。

世间难有一种梦想,比正在挣脱百年贫穷的琼中百姓更加雄姿英发、豪气干云;

世间难有一种力量,比正在建设富美乡村的山区儿女更加坚韧不拔、移山倒海。

建设国际旅游岛,中部山区怎么走?琼中,趟出了一条可以复制、可以借鉴的新路子。(本报营根12月23日电)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5年12月24日   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