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三亚“90后”小伙照顾4位重病亲人

15.11.2017  14:35

  秋后的早晨,天刚蒙蒙亮,“90后”小伙儿李鸿民已在厨房开始了自己的一天,淘米、下锅、生火、添柴……他动作利落,十分熟练。

  很快,厨间灶头弥漫起地瓜粥的香味。

  李鸿民的家坐落于三亚市郊的一个小村子,不靠山、也不靠海。家中有2亩水田和几分菜地,由于仅有一个人耕种,还撂荒了一些。

  李鸿民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在他还未出生时,二姨就已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2岁时,他的母亲患病倒下,父亲提出离婚,母子俩被迫回到农村投靠外婆家;14岁时,外公瘫痪;18岁时,外婆去世;去年,小姨也患上重病。

  “曾经,他们是我的后盾,如今,我要成为他们的脊梁。”面对家中四位罹患重病的亲人,三亚小伙、24岁的李鸿民没有迟疑,没有逃避,毅然放弃向往已久的城市生活,用年轻的肩膀扛起了家庭重担,承担起照顾亲人的职责,身体力行诠释孝老爱亲。

  心存感恩 对家人不离不弃

  今年24岁的李鸿民身材挺拔、外表俊朗,看上去,和同龄的90后小伙儿没什么区别。

  但他所承担的生活却一点也不轻松:照顾家中4名病人的日常起居;种着家里的水田、菜地,保障全家人的口粮。

  “二姨现在住院治疗,母亲能够独自吃饭,可是小姨的情绪不稳定,有时会摔碗打人,外公瘫痪在床,不能自理生活。”李鸿民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虽然生活苦累,但想起小时候在这里度过的幸福的童年,李鸿民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值得的。

  年幼时,父母离异,是外公外婆一家人的照顾,给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物质生活虽然不好,但家里人对我却很疼爱。”回忆起童年,李鸿民说,他依然记得小姨辛苦种菜,卖菜回来后给他买新衣,买纸笔的场景。即使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也依然将好吃的送给她生病的母亲和二姨,并坚持让他继续读书。

  也就是自那时起,李鸿民的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好好读书,找份好工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命运总是在接二连三地与人“开玩笑”。自李鸿民懂事以来,小姨也患上了与母亲同样的疾病,就连一向能干而又刚毅的外公也在2007年罹患重病至下肢瘫痪。家庭变故,让李鸿民迅速成长起来。

  在三亚技校就读时,只要不上课,李鸿民就会回家照顾亲人。2011年,李鸿民的外婆也病倒了,又给了这个家庭沉重的一击,也让刚刚进入三亚大东海一家酒店工作的李鸿民不得不辞去工作,回家照顾重病的家人。然而不幸的是,外婆还是在这一年永远地离开了他。

  沉重的一击,让这个刚满18岁的孩子一下子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外婆离开时嘱咐我,希望不要放弃这个家。”李鸿民噙着泪说:“曾经,他们是我的后盾,如今,我要成为他们的脊梁。

  稚嫩双肩 却为亲人撑起一片天

  在李鸿民的家中,有一间20多平方米刚投入使用不久的平房,让这个捉襟见肘的家略显生机,“这是政府出资为我们建的,因为外公年迈又瘫痪,就让他住上了新房。

  每天查看家中几名病人的情况是李鸿民必须要做的事情,“生病的人,体质本来就弱,特别是外公,现在隔三差五就要打吊瓶。”李鸿民说,虽然有低保,但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后,很快就用完了,最让他揪心的是,面对家里几个病人的头疼脑热。

  熬一熬,能过去的痛苦都不算痛苦,最让李鸿民煎熬的是外人的另眼相待。“因为家里生病的人多,村里免不了有人说三道四。”李鸿民说,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会偷偷跑到外婆的坟前,大哭一场。

  三亚市民政局在了解到李鸿民家的实际困难后,已经出面,帮他结清了二姨住院以来的十多万元欠款。今年8月,三亚市吉阳区了解到李鸿民的难处之后,为他谋划发展庭院经济。院落里种植槟榔树,树下也养殖起了爱心企业送来的鸡苗。“现在还有几万元的欠款,也是为外公、妈妈治病时欠下的。”李鸿民说,对于借款给他的村民和朋友,他都一一记在了心里,他会铭记这份恩情,用自己更多的辛苦尽快来还钱。

  对于生活,李鸿民不是没有希望。“现在病情最轻的是小姨,虽然会经常情绪失控,但情绪好时,也会帮着做一些家务。”李鸿民说,上个月,他带小姨看病时听说,如果近两年能坚持让小姨看病,小姨很可能会康复,“如果小姨康复,就可以帮着我照顾家里了。”在李鸿民看来,家人逐渐康复并好转,是他最大的安慰!

  现在李鸿民最想做的事就是攒钱为小姨治病。为此,他对自己的生活更加“苛刻”了:在地头插秧不小心把脚割破,鲜血直流,却不舍得就医;为了家中的4名病人吃得稍好一些,自己总是留在最后吃只剩下的一点稀饭;外婆去世后,自己再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

  曾经羡慕城市生活,立志毕业后在城市里工作、赚钱、养活家人,如今却不得已放弃自己的誓言,坚守在生病的家人身边,用依然稚嫩的肩膀扛起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李鸿民说,他一点儿也不后悔,“外婆的离开,让我心存遗憾,我不想让‘子欲养而亲不待’再次发生,我会守在他们身边,守住这个家,让他们不孤单。”(张瑜)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