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老伯藏灯上千盏 家中设“灯与电历史文化馆”

07.05.2015  18:02

      原标题: “灯痴”藏灯上千盏家中设“灯与电历史文化馆”, 海口老伯愿将宝贝捐献给博物馆,让大家一起了解灯文化

      海南产的防风防雨灯

      茶壶样子的煤油灯

      这盏灯有百年历史

      战国玉器灯

      造型别致的煤油灯

      造型别致的煤油灯

 

     

      58岁的海口市民王福和是一名电力工作者,也是一名灯具收藏爱好者。目前,他收藏有上千件灯具,年代久远的可追溯至战国时期。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灯与电的文化,王福和愿意将所有的宝贝无偿捐献出来,让有关部门更好地收藏保管,将这些灯具展示给公众和后人欣赏。

      海棠子灯寓意多子多孙

      一片叶子上,站着一只青蛙……这个铜制的物品,便是一盏海棠子灯。将一个个海棠果子串上,作为燃料,点着后便亮堂堂。

      “民国时期,制铜业发达,海南人也用这种灯,因为海棠子很普遍,老百姓点灯不花钱,大家都用得起。”王福和从玻璃展柜小心翼翼拿出一盏灯。由于时间已久,“青蛙”身上布满了铜绿。将灯拿在手上,沉甸甸的。

      这盏灯的寓意即一叶(夜)有蛙(娃)。“结婚时,如果点这种灯,是吉祥之意,象征着多子多孙。”王福和说,解放海南后的一段时间,还有不少海南家庭都使用这种灯。

      对比不同时期的灯,能看出时代的进步。王福和拿出两盏陶瓷壁灯,其中一盏灯挂在墙上的部位完全是陶瓷制作,容易断裂。另外一盏灯用于挂在墙上的部位,需要另外用绳子或者铜线串上,其设计更加灵活。“很明显,可以用绳子串起来挂的这盏灯,是演变和改进过的。”王福和认为,一般越古老的灯具,形状越奇特,随着时代的进步,灯具得到改进,变得越来越方便使用。

      古时候,人们设计灯具,就考虑到防风防雨。一个陶瓷制作,重约3斤,长得有点像“植物大战僵尸”游戏里的食人花,便是海南产的防风防雨灯。这盏灯,类似侧方开有一道口的罐子,点燃里边的油芯,只要不对着风口,便能起到很好的防风防雨效果。“这是宋代留下来的,已经很稀少了。”王福和说,这么多年来,他在外面再也没有见到第二个完好的防风防雨灯。

      墙上,挂着一个灯头、灯柄由铜制成的灯。“这盏灯有100年的历史。”王福和称,大概在100年前,海南才通了电,这盏灯便是那时安装在发电机房的电灯。“灯头、灯柄是100年前留下的,但灯泡应该不是。”

      3个大展柜摆出200多件灯具

      3个大展柜,摆放着200多件灯具。在客厅的天花板上,布有的一些线路和电灯,正是民国时期的线路安装风格。电线与电线之间,均被隔出一定的距离。“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安装电线了。”

      王福和与他的父亲一样,都是一名电力工作者。10多岁开始,生活在海口的他,开始喜欢上收藏。无论是钱币,还是灯具,只要自己喜欢的,王福和总是将这些物品收藏起来。“有的是长辈留下来让我保存,有的是花钱购买的。”王福和说,收藏的灯具有上千件,摆在展柜中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200多件物品。

      朋友给王福和的灯具大展柜取了个名字,叫“灯与电历史文化馆”。终日与灯具相伴,让王福和对这些物品爱不释手,甚至产生感情。在介绍这些灯的过程中,王福和特别提到,陶瓷的灯具,他很少用手拿着给别人观看,因为担心损坏。“有些灯,海南如今只有一件,全国也可能就只有这么一件,格外珍贵,要很小心保管。”

      愿意捐出所有灯与大家分享

      不少收藏爱好者,盼望着自己收藏的物品能够卖个好价钱。但是,王福和不一样。“收藏的这么多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如果不传承下去,灯的文化容易被后人忘记。”王福和说,愿意将所有的灯捐献出去,与市民一起分享灯文化。

      每段时期的灯是不一样的,灯代表着当时的文化。王福和说,希望让大家知道,过去的灯,都是什么样的,和现在的灯又有什么区别。“人活着就几十年时间,如果哪一天,我不在了,这些物品分散开了,就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