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澜湖电影公社群众演员服装看民国穿衣风格

18.08.2014  14:42

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民国警察

  走在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1942民国街”的青砖小道上,随处可见穿着民国服饰的群众演员从身边走过,令人恍惚间分不清历史和现实,“你们是国军吗?”游客颇有兴致地和演员们搭讪,并合影。电影公社第一景区——“1942民国街”开业后,招聘了大批群众演员扮演民国时期各阶层人士配合景区氛围,这里随处可见穿着蓝衣黑裙朴素学生装的清纯学生,撑着油纸伞穿着精致绣花旗袍的优雅姑娘,风度翩翩的长袍公子,穿着露臂粗布马褂的黄包车夫,还有穿着布料质地优良军装的民国警察等。现场群众演员在每个周末或是节日期间会联合表演各种好玩的“穿越剧”和街头文艺表演,丰富海口市及外地游客的业余生活。 

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民国服饰租赁小店

  民国时代服装用料广泛,成衣庄、绸缎布料庄遍布冯小刚电影公社“1942民国街”,可见当时服装流行的盛况。电影公社民生路上的陪都丝绸、周记绸缎衣庄等各种店铺星罗棋布,其中著名的义泰祥丝绸是上海当时最有名的品牌,丝绸行销海外,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以宽衣博袖著称于世,辛亥革命后服装为之一变,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西式时装等近代服装占据着半壁江山,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以中山装和旗袍为代表的国服,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地域的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电影公社民生路上,你可观察到有一家民国服饰租赁小店,可供游客挑选自己喜爱的民国服装,供拍照租用。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身着学生装的群众演员

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游客身着旗袍展示秀体之美

  女学生装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西混合式的裙衫即“文明新装”;另一类是改良的旗袍。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此装扮朴素简洁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国民族服饰的风韵。另一类女子学生服则为改良的旗袍。这种服装是在原满族男女通用的旗袍的基础上结合西式服装简短的特点改良而来的。改良后的旗袍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通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为上贴下散式,领子仍保留高领。这种旗袍剪裁简单,旗袍的形象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十分契合,迎合了中国女性温和内敛的性格特点。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孙中山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同时中山装也是民国时期国服的代表,中山装诞生至今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在民国时期服饰出现了传统与现代、旧与新并存的局面。总体来说民国服饰显著特点是一种中西合璧,从设计、风格等方面体现西风东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交融。 

(审核:韩建畴 编辑:冯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