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报道海南台风不妨严谨点

24.07.2014  18:40

  “面包发霉事件”把海南救灾工作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海南省民政厅长苗建中一看不妙,急忙道歉,在7月22日把涉事的干部和企业作“拉黑”处理。正当他松了一口气,不料风头正劲的《澎湃新闻》在7月23日下午出稿《海南救灾再调查:“被遗忘村民”只收到霉烂糕点和两斤米》,风波再起。

  这是因为《澎湃新闻》记者对“面包发霉事件”给予跟进关注,并有新发现:“糕点正面写着‘摩天轮’几个大字。看上去是一种中式糕点,边上标有‘珍爽’小字,似乎是一个品牌。糕点背面,产地为福建省漳州市,制造商为龙海市金旺达食品有限公司。而此前其他媒体报道中称该公司生产的是‘发霉面包’,也就是说这种发霉糕点可能是新发现的。

  “可能是新发现的。”……于是网友一看,好家伙,挖出萝卜带出泥,原来不止有发霉面包,还有发霉糕点,民政部门真是“其罪当猪”,害得老百姓白原谅一回。

  但笔者仔细一看,“金旺达”、“珍爽”、“摩天轮”几个关键字在两篇报道的文字和图片中逐一核对,此前媒体报道的“发霉面包”正是《澎湃新闻》记者口中的“发霉糕点”。因为《澎湃新闻》记者“看上去是一种中式糕点”,于是“面包”就变成了“糕点”,如此而已,并不是新发现了“发霉糕点”。

  《澎湃新闻》最近的影响力很大,海南风灾的影响力最近也很大。两个“”碰在了一起,就要求一方面要鼓励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也要打铁自身硬,采访得严谨一点、专业一点。文中大量的“看上去”、“似乎”、“可能”用词,证明记者没有尽到核实的义务,就展开推论,那不成写小说了吗?新闻单位一般不会容许此类情况的。

  笔者无意于针对谁,也欢迎所有媒体多关注海南的灾情。只是觉得在这个敏感时期,新闻采访一定要做细,才能既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舆论骚动,又恰到好处地保护记者自身。(三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