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金山寺22日举行祈福大典 团队游客免票

21.10.2014  14:59

航拍金山寺及万福长寿药师塔。

  为了大力弘扬澄迈长寿文化,提升澄迈世界长寿之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澄迈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澄迈县佛教协会、澄迈县万福长寿药师塔功德会、金山寺、永庆寺等单位将于10月22日联合举办海南澄迈金山寺万福长寿药师塔佛像开光暨恭迎本焕长老舍利供奉祈福大典。届时,海南最高佛塔—万福长寿药师塔将成为琼北一大标志性人文景观,给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添上一大宗教文化亮点。  

  今年的国庆黄金周,澄迈县旅游接待人数27.65万人次,同比增长19.85%,实现旅游总收入8105.11万元,同比增长21.57%。万福长寿药师塔的对外开放,必将成为澄迈及至琼北旅游的新热点。  

  据悉,21、22日团队游客到永庆寺和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文化馆参观免门票。 

   药师塔供奉本焕长老舍利  百名法师主持祈福大典

  据介绍,10月21日晚举行的盛大梵呗音乐会,由深圳弘法星光乐团主力演出。音乐会上有体现悠远而淡泊禅韵合唱《大悲咒》,有由本焕老和尚撰词的《但愿》,“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本焕老和尚一生追求的目标。乐曲采用人声与乐队结合形式,像丛林寺院里传出的钟声、念佛声,佛教合唱团播出的赞佛声、歌咏声,庄严、肃穆、柔和、恬远,使人走入善境,感悟清凉人生。  

  22日的祈福大典,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深圳市弘法寺方丈、三亚南山寺方丈印顺大和尚携百名法师主持。此次大典,供奉的是本焕长老舍利,这一隆重的宗教活动,有助于为澄迈乃至琼北、琼西打造新旅游线路、重要景区景点造势。 

  本焕长老法名心虔。祖籍湖北新洲,出生于1907年,俗姓张,名凤珊,学名志山,1930年出家,得虚云法师衣钵,为一代高僧、当代佛门泰斗。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还是广东省政协委员,丹霞山别传寺住持,广州光孝寺住持,深圳弘法寺方丈,黄梅四祖寺方丈等。  

  2012年4月2日凌晨零点36分本焕长老圆寂于深圳弘法寺,4月12日,本焕长老化身窑开启,共分拣出上千颗多彩灵骨舍利。目前本焕长老舍利已分别送往台湾、泰国、斯里兰卡等地供奉。 

   万福长寿药师塔  助力澄迈旅游产业发展

  金山寺“头枕”地坡山,“脸向”长升莲花池,拾级而上,步步高升。澄迈县按照城镇规划布局,把县城金江镇公园路东北边的420亩土地规划建成为金山文化公园,园内建有万福长寿药师塔。目前一期项目寺塔区约94亩规划区已建有金山寺和万福长寿药师佛塔广场。

  据史载,金山文化公园内的金山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解放前夕毁于兵乱,1993年重建。金山寺2001年3月得到宗教局批准登记《宗教场所证》,成为对外开放的寺院,也是海南省目前较大的佛教建筑物。兴建万福长寿药师塔,旨在进一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繁荣传统文化事业,提升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佛教丛林的配套建设。 

  2007年,澄迈县政府礼请北京大学宗教系研究生昌乐法师担任金山寺住持,昌乐法师到来后立刻恢复丛林制度,晨钟暮鼓,早晚殿过堂,初一、十五布萨诵戒,并在各佛学院请来高素质、高文化、负责任、多才多艺、精通佛事,能讲经说法的僧人共成佛事,弘法利生。昌乐法师在管理寺院中提出:丛林一体化、学修一体化、科学管理化,并且强调:在弘法事业中,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同享。处理问题上,按“六和敬”和合。法师还借助前人经验总结出一套学修方法,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于世间,将佛法融于大众。 

  塔,梵文为“浮屠”,起源于印度,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塔建筑开始风行全国。随着佛教的流传,塔的功能不断延伸。从放置舍利、藏经、供人瞻仰,渐渐发展至行善积德、佑岁丰人安等象征,成为多元化的精神标志。 

  金山寺万福长寿药师塔高89.97米,宏伟壮丽,是海南最高的佛塔。其构成为地上13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8547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为地宫,供奉舍利;地上各层建有药师殿、菩萨殿、药师延寿殿、药师福寿殿、药师福禄殿、药师福寿吉祥殿、药师七佛殿、唐卡展示区、观光层和药师本愿功德经一至十二等。 

  金山文化公园的规划设计将宗教旅游与修身养性、纪念教育与休闲活动相结合,解决了澄迈市民对休闲娱乐观光场所的需求,助推澄迈旅游业发展,提高市民文化生活水平。

   美榔双塔  见证海南佛塔发展史  

  尽管古时海南被称为“蛮荒之地”,但佛教在唐代即已传入岛内。由陈峰主编、中华出版社出版的《海南古今佛教寺塔碑像大观》记,海南有史可考或有踪迹可寻的佛教建筑约有100多处,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文物古迹。 

  现坐落在澄迈县金江镇的美榔双塔,为宋代乡人陈道叙为纪念两个信仰佛教的女儿而建,堪称宋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的精品。两塔相距20米,全用石块石条砌成,石柱盘龙,粗犷而不乏精细;塔檐瓦当,结实美观;塔上有龛,龛有石佛;塔身浮雕,图案精美。据评,双塔整体比例适度,造型协调美观,刻工精巧细致,不仅海南所仅见,就是全国也很罕见。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常见的佛塔层数一般为五级、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在中国,单数称阳数,寓意吉祥。塔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既有精美的独特的浮雕装饰,又有形式奇巧的斗拱、飞檐等,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特色。因为佛塔内供奉有珍贵的圣物和经典,尤其是当它们被安置在重要的地点时,不但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也能够促进和平。 

   海南母亲河世界长寿江  爱心人士放生的最佳场所  

  近年来,澄迈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南渡江水上生态旅游,在海南母亲河开展放生等特色旅游服务。随着万福长寿药师塔佛像开光、舍利供奉,与三亚南山寺南北呼应的金山寺,将成为澄迈借助世界长寿乡品牌,打造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特色休闲旅游活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金山文化公园,澄迈县大力发展南渡江水上生态旅游。南渡江是海南母亲河,世界长寿江。澄迈人将南渡江视为该县长寿文化的象征之一,将南渡江航道和农家乐旅游资源整合,开辟一条南渡江(澄迈段)内航河道旅游新路线,打造澄迈县新的旅游项目和品牌。

  今年7月16日,澄迈县在全省率先拉开南渡江生态旅游开发的序幕,并提出了“海南母亲河世界长寿江”的宣传口号。按照规划,澄迈县政府将南渡江金江段列为旅游资源重点开发江段,依托该江段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龙江乌什村,将当地风俗划龙舟、亲水浮桥、龙江潭龙皇庙、百棵千百年见血封喉树等旅游资源整合串联,进行休闲观光和农家体验,打造成“海南桂林生态山水旅游度假区”。 

  除了开辟海南桂林生态山水旅游专线外,澄迈县还在南渡江亲水平台开设了一个放生台。“放生”一词出于大乘佛经。放生的活动是佛教徒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提倡救济众生。业内人士认为,做为海南母亲河,南渡江不仅蕴育了独特的海南岛黎族文化,更是中原文化传入海南的路径。因此,在南渡江举行放生活动更具有启迪意义,也是爱心人士举行放生活动的最佳场所。(记者 林书喜 特约记者 陈超 通讯员 王家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