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红马甲”何时成为海口品牌?

18.10.2015  13:20

  虽然海口一直在推行志愿服务工作,却始终未在市民心目中树立起志愿服务品牌。说起志愿服务,更多是学校或单位组织的卫生清洁、学校支教、看望敬老院等活动,大部分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次数很少,有人甚至从未参与过。9月22日至30日,海口文明观摩团奔赴贵阳、厦门,学习建设志愿服务体系经验。( 见海口网报道

  试问:我们一般什么时候才会看到“红马甲”?是高校的团日活动?节假日的主题报道?还是“双创”掀起热潮时街头的文明劝导?据悉,海口有很多志愿者,也有不少志愿团体和义工组织,但为什么志愿服务工作还是显得分散,不成规模,难成品牌呢?厦门志愿服务的经验给了我们启示。

  群众有热情,队伍有力量,制度有保障,达到以上这几点,志愿服务的观念才会走入寻常百姓家。热情如何调动?结合志愿者的工作时间和特点,采取“一对一”“社区服务”等不同形式,让志愿活动由被动转为主动,我们需要的是实打实的效果,而不是匆匆走个过场。热情被调动了,制度有保障了,志愿者队伍也就壮大起来了,志愿者服务蔚然成风指日可待。

  志愿者服务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影响力在于传播。因而志愿服务品牌的形成需要被分享和被点赞。人们习惯不让“好事出门”,但善心和善行只有被分享,被更多人了解,才能产生“蝴蝶效应”,让大家行动起来。当然,传播“志愿服务”光靠志愿者在朋友圈分享经历和心得肯定拉不够“粉丝”,倘若媒体也能参与其中,为想做好事的人、想求助的人提供一个平台,宣传效果必然大增,那么树立志愿服务品牌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志愿服务不是靠人头、靠点赞就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持之以恒的魄力,坚持最重要。那么“坚持”二字又该如何形成呢?笔者认为,只有当志愿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环境卫生变得干净了,不文明行为少了,那股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便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只有看得到成效,才会坚持做下去。一拨“志同道合”的人组团做志愿服务,不比驴友骑行潇洒,却不输充实和快乐,当志愿服务成为一项自发自愿的活动,成为常态,志愿者服务便成了品牌。

  我们期待,文明观察团北上向厦门、贵阳“取经”归来,将他人经验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一步一个脚印,那时,“满城尽是红马甲”便成了海口的一大品牌,即使没穿红马甲,时时为他人志愿服务的理念也能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