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博物馆获赠潭门渔民832件家藏 将设南海渔民展区

16.11.2016  15:36

  海南日报潭门11月15日电(记者  杜颖  许春媚  赵优)“潭门渔民捐赠的832件家藏物件,为我们还原古代南海渔民生活状态、海上贸易实况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指引。”南海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主任陈江说。11月9日,包括广东知名文物鉴定专家谢海山在内的一批专家汇聚琼海潭门,在南海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对潭门渔民捐赠的大量文物进行鉴定。南海博物馆筹建办披露,将设“南海渔民”展区,这批文物将成为展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南海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中,在其东侧距潭门港不远处,博物馆筹建办公室所在地,文物征集小组也在忙碌着。从今年9月下旬开始至11月初,当地渔民协会与商会发动广大渔民为即将落成的博物馆捐赠藏品。南海博物馆要有渔民自己的展馆,消息一出,草塘村等附近世代赶海的渔民,纷纷将自家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捐赠出来,数量、品类,以及物件所属年代均大大超出了专家们之前的设想,其中不少为珍贵文物。

  海南日报记者赶往南海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只见一楼摆满了各式海捞瓷、居家摆件、钱币及农渔具物件等,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文物鉴定专家谢海山专程从广东飞来,与省博专家一起参与指导鉴定。如果没有专家的现场解读,一般人很难想象,这些物件“最年轻”的也有100余年历史,最久远的则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期间五代、宋、元、明,以及民国时期等各阶段均有呈现,跨度久远,且包含了福建、江西、广东及浙江各大民间窑址出产的器具。此外,还有来自东南亚和欧洲地区的物件。

  这一批文物中,最大的一件是潭门渔民林尤明捐赠的青黄釉大缸,专家鉴定为“明代青黄釉划龙纹五辅首缸”,大缸口径26厘米,被圈裹着一块一块的珊瑚结晶体,底径23厘米,通高50厘米,出水时,这口缸里还装着各式的瓷器胭脂盒。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是大口碗,专家鉴定为“五代红斑纹青釉瓷碗”,碗表面有深色斑驳的点痕,釉体呈灰色,接近碗的底部四周均有烧制留下的器皿“泪痕”,饼型底,口沿有唇边,与这个时期出土瓷器特质高度吻合。还有较为特别的是出水的安南明命通宝铜钱,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海水侵蚀,一枚枚铜钱粘成了大块钱饼,但铜钱中央串钱用的麻绳还在,令人惊叹。

  谢海山分析说,文物延续时间长,表明千百年来琼海潭门作为海上往来贸易的重要港口;各式生活物件丰富,可见这里从很早开始就人丁兴旺,生活稳定富庶,才普遍具有“接地气”的多样特征,还可以由此大胆推测,在古代潭门地区,居民生活是很休闲、精致而惬意的,渔民日常也很会享受生活。

  南海博物馆筹建办业务组成员表示,南海博物馆会将这些文物按照当时潭门渔民生活场景进行生动重现,对这些充满了“历史记号”的文物予以“活化”的展陈设计,不辜负潭门渔民的贡献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