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可“百变” 愿“寻根”不变

04.04.2016  09:44

  青草绿,清明临,这个节日在中国是一个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慎终追远的日子。每至清明,邀亲戚朋友一起祭祖扫墓,话家常,说过去,聊未来。

  众所周知,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在不断改变,清明节的祭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虽说燃放烟花爆竹、燃香祭拜、焚烧纸钱等陋习仍存在,甚至还出现了比档次、赛排场的坏风气,但近几年也渐渐涌现出新的祭拜方式: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感怀写成文章的“信祭”、在网页留言寄托思念,扫墓时以鲜花代替纸钱、以简约代替繁杂,越来越多人有了文明祭祀的理念。

  近些年来,有商家为满足一些人的需求,专门为无法回家扫墓祭祖的游子订制“代客扫墓”业务,网友们并不看好甚至有人批评这种行为。清明祭祀是对已故的亲人表达哀思,是由内发出的真情实感,并非清扫坟墓这么简单的形式问题,这种业务只走过场不走心。清明祭祀的方式可以变,但内涵不可废,清明节本意是悼念已故亲友,像“代客扫墓”这样背离清明文化的商业祭扫不可取。

  中国人讲求“落叶归根”,而清明节在某种程度上有“寻根”之意。清明节祭祀的方式会随时代而变化,但“寻根”的思想是不变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之父母……一代一代地向上追溯,这是中国人所谓的“”。在我们的认知里,知道了这些就明白了自己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关乎人生起点的问题。为此,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族谱”,里面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常言“始终”,万事也由“”而起,可见“”占有重要地位,这也“寻根”的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斯人已去,后人能做的就是虔诚地表达哀思,学习并传承先人留下的美好品格。无论祭拜的方式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或其他方式,形式都只是外在的,只要内心有真情在,何时何地都能表达缅怀之意。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外的游子呵,如果可以,买张车票,带上你的哀思,向着家的方向,开始寻根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