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中国“芯”

26.05.2022  18:55

位于海南莺歌海海域的“南海七号”钻井平台。记者 张茂 摄

从直升飞机上俯瞰大海中的钻井平台和保障船。记者 张茂 摄

5月10日,国产采油树在月池顺利就位后,工程师们正在对其进行下水安装前最后环节的检查。 记者 张茂 摄

甲板班组人员正在挪动采油树吊装专用的钢丝绳,一条钢丝绳足足有一吨重,需要两个人才能挪动。记者 张茂 摄

钻井工邹敏华(左)和栾坤鹏(右)正在换下被汗水打湿的工作服。海上高温、高盐、高湿的工作环境,工人每天更换5件以上的工作服是常态。记者 张茂 摄

水下机器人准备将固定在其手臂上的液压插拔接头拔出,为后续打压锁紧水下采油树至高压井口做准备。记者 张茂 摄

在“南海七号”钻井平台,我国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设备首次安装,这标志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迈出关键一步。图为工程师和工人一起挥手欢庆。记者 张茂 摄

钻井平台的工人们每隔28天换班。图为直升飞机缓缓离开钻井平台,工人正在向一批换班返城的同事挥手告别。记者 张茂 摄

  ■ 本报记者 邱江华

  通讯员 吴盛龙

  它,如孤岛般的“海上工地”,也若雄伟的“钢铁巨人”,它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矗立在海南莺歌海海域的“南海七号”钻井平台,正把油气源源不断地发掘出来。

  5月10日中午,直升飞机从东方大田机场起飞,向着大海一路飞行。当飞机缓缓降落在“南海七号”钻井平台甲板上,打开舱门,一股咸湿的海风扑面而来。此时已临近中午1点,在平台上,数十位身着橙色工服的工人正顶着烈日,围着一个大型的黄色装备作业。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深水水下采油树,技术人员正在对其进行最后下水前的检查作业。”一同前来的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钻完井技术专家刘书杰介绍,水下采油树是石油工业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其连接了来自地层深处的油气和外部油气的运输管道,可以控制油气的开采速度,并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情况。

  长期以来,全球仅有几家欧美企业掌握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建造技术,这导致相关设备采办周期长、价格高、维保难,制约着我国海洋石油自主迈向深水的步伐。

  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他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为研发这一关键技术装备,中国海油牵头联合16家单位持续攻关水下生产、水下控制、水下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在多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历时36个月,掌握了设计、制造及测试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油首席科学家谢玉洪说。

  5月11日5时,在“南海七号”钻井平台水下设备操作室内,灯火通明。8名作业人员紧盯监控屏幕,目送水下机器人顺利解锁采油树送入工具。我国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成功在海底完成安装,这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迈出关键一步。

  “该水下生产系统将用于开发东方1-1气田乐东平台周边的气藏,使用该水下生产系统的气井每年可生产天然气约2亿立方米,助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刘书杰说,同时,这也意味着,此前一些不具备独立开发价值的油气资源,依托已有设施,通过该系统也可以进行有效开发,这对于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提高能源自给率具有重要意义。

  茫茫大海上,“南海七号”钻井平台傲然矗立。“我们将继续走向深海、走向更为广阔的深海。”刘书杰说。(本报莺歌海5月25日电)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