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中国自主品牌之路该怎样走
2014年5月19日,江淮汽车迎来了50岁生日。50年,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度过了人生的一大半,因此会在享受成就的同时对未来抱以知天命般的从容。而对一个企业来说,成就过后,更多会陷入一种前途莫测般的忧虑。江淮汽车在简朴的庆典之后就以一场“传承与突围”的主题论坛,开启了人们对中国式自主品牌之路究竟该怎么走、还能走多远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思索。
江淮人总结自己———步履坚实
50年由小到大,步履坚实。
1964年作为江淮汽车前身的巢湖汽车配件厂成立。
1968年安徽省第一台汽车在江淮汽车厂诞生。1997年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
2002年,瑞风上市,拉开了江淮汽车进入乘用车市场的序幕。随后5年里,瑞风品牌陆续升级换代,为2007年江淮汽车大举进军轿车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宾悦和瑞鹰的试水,紧凑型轿车和悦品牌的诞生,更加坚定了江淮汽车由单一制造“商用车”转型为“商乘并举”的综合型汽车企业的信念。乘用车厚积薄发,立足国内,并在全球多个重点的战略市场实现了有力突破,成绩卓然;商用车瞄准国际一流,不断巩固和强化竞争优势;两大业务板块发展的蒸蒸日上奠定了江淮“中国品牌”的品质新形象。
2010年10月,江淮汽车成功摘得我国质量领域最高奖项——“全国质量奖”,成为自主品牌车企首个获此殊荣的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研发能力,他们提出了十二五研发主题,建设研发的三个能力: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能力;流程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成果的评价和激励薪酬能力。由此来保证研发逐步深化和聚焦。
为答谢300万客户的信赖,在50周年大会上,江淮汽车车友俱乐部正式成立,标志着江淮汽车将“敬客经营 服务销车”进入到全新的2.0时代。这也标志着江淮汽车已经由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并积极尝试打造全价值链的汽车生活。
江淮人思考行业———传承与突围
5月20日在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举办的“传承与突围”主题论坛,集中反映了江淮人及与会专家、学者对我国汽车行业和自主品牌未来的思索。
论坛上,行业人士提出国内汽车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汽车市场的确产销两旺、全球第一,但繁荣背后是以市场换技术的自欺与欺人,国有特大车企的合资依赖症,行业准入的铁板一块,品牌管理办法的制度性缺失及自主品牌的深度危机等。
实行中外合资已经30年,我国“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并如期实现,一些特大型的国有车企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没有因为率先合资而得到很大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落后于江淮这样主要靠自主实力打拼的企业。因此,在中国汽车工业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加入世贸组织十年,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关于“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自然会引起国人一系列反思和争议。
科技界权威人士甚至认为,事实证明以市场换技术这种路子根本是自欺欺人,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夺回来就十分艰辛;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第三,让了市场却废掉了自己的技术;第四,让出市场却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企业和国家,最后受制于人。中国汽车业目前表面上产销两旺,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的技术又不掌握,一些特大型汽车集团真正成了仰人鼻息而生存。
既然不能以市场换来技术,一些合资公司合同到期后是否还要继续续签就值得质疑。既然不能以市场换来技术,眼下合资股比的放开就更无意义。既然不能以市场换来技术,合资自主就可能是又一怪胎。
另外,根据我国现行的《汽车销售品牌管理实施办法》和汽车生产准入管理,新能源汽车究竟要走哪条技术路线,跨国公司是否涉嫌垄断,我国汽车技术标准缺失等问题,无一不与自主品牌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深入研究、正确处理好了这些问题和矛盾,才能确保我国汽车产业和自主品牌健康发展。
江淮人开启未来———自主创新
以和悦iE V纯电动车和安凯纯电动大巴为代表,江淮汽车2010到2013年间,累计投放纯电动轿车5311辆,增程式电动车40辆,占全国纯电动轿车销量的50%以上,市场化运营规模和累计行驶里程连续四年保持国内第一。其中纯电动轿车,累计行驶里程达5800万公里。
2015年前,江淮汽车将重点发展纯电动(iEV)、增程式(iR EV)和重度混合动力(iHEV)三个乘用车的技术平台和路线及一个商用车的(iECV)纯电动技术平台和路线,并计划于2016年启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发。
2014年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到江淮进行新能源汽车调研时说,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江淮汽车是一个好的典范,体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江淮汽车通过不断创新实践,已累计推出四代纯电动车产品,而基于全新技术平台、电动化特征显著、综合性能优于国际优秀标杆的产品在全国电动汽车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iEV 5产品有望于年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