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官16年海瑞足迹到过哪? 有学者称其曾驻足琼海教书

22.12.2014  13:26

      原标题:辞官16年海瑞足迹到过哪?琼海学者提出新解——海瑞曾驻足琼海教书六载?

      明代海瑞像。王恺摄

      琼海伴月村。吴继恒摄

      相传海瑞曾带领伴月村村民打的古井。杜颖摄

      “无论学界会有怎么样的结论,对于琼海大路镇伴月村的农民来说,从祖辈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海瑞精神永远镌刻于人们心中,而我们也渴盼着,对于海瑞在辞官之后居住之地的追溯,不会是永远是一个谜。”琼海市大路镇委书记王雄说。

      琼海市大路镇青天村委会下辖的伴月村,农民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过军坡节上祭拜海瑞的习俗自古有之,也由此形成了与其他村落的迥然不同之处。在琼海大路镇创建农耕文化风情小镇之际,有关海瑞生平曾到访并久居琼海大路教书的猜想被琼海的学者再度提起,不免引发了人们的又一次猜想,海瑞在辞官16年的时间里去了哪里?中山大学教授黎国器提出,经村民口述相传,海瑞在辞官回乡16年的时间里有曾到访并居住伴月村6年的一段人生经历,相信历史真实的回声终究不会淹没在岁月的烟尘之中。

      踏访伴月村——独特风俗引发猜想

      在琼海大路镇伴月村,有关海瑞踏访并久居传授教育于村民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中山大学黎国器教授在其著作《万泉河传》中曾明确提出,经实地踏访和伴月村105岁阿婆林尤春、97岁的老人李祥龙等人的口述,经村干部李信夫、王干东等人的收集整理,海瑞在辞官回乡16年的时间里,曾经到过琼海大路镇所辖的伴月村久居6年,值得学者进一步的深入考证。

      伴月村是一个土地富饶、民风淳朴、拥有美丽文化气息的小村落,全村33户人家100多村民,进村的祠堂如今被改为了村文化室,相传海瑞乘马匹来到此处居住,喂马所用的马槽仍被村民郑重地摆放在文化室内。向村西头走去,村民带着记者来到相传海瑞曾居住并且教书的地方,如今房屋已经不在,成为一片荒坡,但荒坡面向大路田洋,风景极佳,在荒坡遗迹之上,有一眼望见便知年岁久远的青色长满苔藓的石头散落在四周,伴月村村民小组长杨全才说,因为村里人都深信这是海瑞曾居住和教书育人之地,所以一直保留下来,村里人有不成文规定,谁也不会占用此地。

      “如果不是1950年代的运动,这处房屋遗迹也不会被强拆。”79岁的村民张运光还清晰记得过去这处居所的样貌,是用石头和菠萝格木建筑起来的,遗憾的是,在政治运动期间,老屋被作为“封建遗存”给毁掉了。

      从村口到遗迹的途中,路过了一眼古井,84岁的村民杨善琼告诉记者,据长辈们曾讲,海瑞曾带领村民在这里打井,至今井水依然清澈,供村民们使用着。而再往村南的田洋走去,在一段水利渠之上,还见到了一座古石板桥,年月不详,村民们说是都指其为海瑞带领村人所建。

      在青天村委会村支书蒙忠强的眼里,不光是伴月村的农民相信海瑞曾经在这里居住,周边村落的村民也都对此深信不疑。而让人尤为印象深刻的是,伴月村数百年来军坡节庆中都有祭拜海瑞的风俗。78岁的杨庆云尽管年岁已大,但每年的军坡节日上,他都会扛着大旗,他说,伴月村人每年对于清官海瑞的强烈的追思,是与其他村庄在过军坡节时迥然不同之处。

      根据黎国器教授的讲述,记者找到了88岁的村民李善兰,他是当年口述相传故事的105岁阿婆林尤春的儿子,“可惜的是,母亲在2009年去世了,但是对海瑞的事情她健在时曾不止一次地讲给后辈听。”

      大路镇委书记王雄说,多年来他们非常希望有学者能够来此深度挖掘海瑞的痕迹,这对于生活于此的乡民来讲,期盼能够通过更确切的证据证明海瑞曾有过在伴月村生活的历史片段。

      黎国器的探究——海瑞故事长久流传

      黎国器教授之所以提出海瑞辞官回乡后的居住经历的疑问,是源于2007年他在琼海当地杂志《万泉河》上的一篇文章引发而来的思索,他回忆,文章名为《伴月村民悼念海瑞420年》,文中说,“海瑞辞官回乡后,从万历三年(1575年)起,游落半月村安居六年,在山教罗洋宗祠堂任教,为村民培养子弟人才。先后有宗志明、宗志强、魏培学考取海南名贤丘濬的学堂和宗立兴、宗立新府学,海瑞还在宗府祠堂,全体村民通过将原来的村名“半月村”,改为“伴月村”,寓意深刻,意思是期望有更多的村民子弟以读书来出人头地,以改变伴月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后来,黎国器教授踏访伴月,听到了很多海瑞故事,比如,海瑞看见伴月村民过水溪沟耕种农作物和收获农产品很不方便,自己捐资100两银子,并动员村民打石,同村民一道奋战了两年多的时间,建成了伴月村前三座石板桥,方便了村民过往等。

      黎国器从村民口述中获悉,万历十三年(1585年),神宗皇帝下旨任年已72岁的海瑞为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村民得知消息后,慷慨捐出了猪羊鸡在宗府祠堂大摆酒席为海瑞送行,海瑞去世的消息传到伴月村,村民们像自己的亲人离去了一样,含着泪奔走相告,还停工数月表示哀悼,请当地有名的画家画海瑞像挂在宗府祠堂中焚香膜拜,从此,伴月全体村民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按照闹军坡的形式和礼节,家家户户敬鸡敬猪敬酒菜焚香膜拜,悼念刚直不阿的“南包公”海瑞。

      黎国器认为,海瑞在伴月村的事迹和故事代代相传,海瑞罢官之后,为什么到伴月村居住了6年时间?海瑞十分关爱伴月村,关心村里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亲自带头从教,而且他也十分注意当地人的生活,慷慨解囊修桥修路,海瑞6载岁月在伴月村的生活实践是值得研究的。

      海瑞辞官后究竟身在何处——这段过往依然是谜

      海南大学阎根齐教授在撰写海南历史文化大系名人卷海瑞其人时,明确指出,1570年,海瑞带着对朝廷的赤诚,带着为官十八年的憔悴之心,以及对官场的万念俱灰回到了生养他的故土——琼州府城镇西北隅的海宅塘村,实现了他期盼许久的和老母亲及家人团聚的愿望。

      而彼时,海瑞的老母亲已经81岁了,而两个儿子均在自己囚禁的生活中相继夭折,家中十余间破房也无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海瑞的生活不免让人感到一丝丝凄凉。然而,从史料的记载上看,海瑞始终是失意而不失志的,清丈、退田、均徭役赋税,是海瑞一生披肝沥胆、执着追求的事业,即便是回到琼山后,他仍然痴心不改,继续在海南推广,这是史料之中有明确记载的。而对于海瑞回乡后的居住地,是一直在家中抑或四方游历?史料并未有明确记载。

      然而,琼海学者冯衍甫仍认为,“海瑞在故乡海南写出了一系列要著并推行一系列举措,这些与家乡海南十分契合的措施,势必需要大量调查才能够写就,并不是在家中冥想就能写出的,因此海瑞在回乡期间也到各地游历,十分有可能。”

      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得知,海瑞曾在著作中认为中国的公民共有五种人,士农工商兵。这五种人就是国家的根本,如果能够发挥出这五种人的所长,各尽其用,不懒惰,积极肯干,民一定可富,国一定可强。海瑞认为,稻谷是农民种出来的,稻谷生长靠土地的滋养,但是有很多农民丧失了土地,农民没有了地,能种出稻谷来吗?不能!但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呢?在海瑞看来,“一丈田而百弊清”,他把重新丈量土地作为清除百弊、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提出先从清丈土地入手,查隐瞒,核田亩,然后按此核定赋役。

      冯衍甫支持黎国器教授的观点,他认为,琼海的大路洋几百年来养育了琼海人,土地是农民的依靠,是生计的来源,如果从游历生活的生存角度考虑,以及考察民情之所需,海瑞是有可能找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长期观察调研的,琼海大路镇大路洋的自然条件和所具有的样板性、代表性,伴月村恰处在大路洋之中,为海瑞来琼海伴月村久居调查创造了条件。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