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海洋与渔业监察总队两翼齐飞 护蓝打非

30.07.2017  08:34

省海洋与渔业监察总队依托制度改革实现检管分离,依托科技力量提高执法效率
两翼齐飞 护蓝打非

  ■ 本报记者 贾磊 李科洲

  “滴、滴、滴!”今年初的一天,在省海洋与渔业监察总队指挥中心,一阵报警声从系统传来,“雷达发现非法船舶正在采砂,请指示!”“立即实施抓扣!”随着北片区组长李芸一声令下,一直在海上蹲守到凌晨两点的中国海监船2168号放下快艇,绕开渔网,扑向正在禁采区作业的采砂船。

  相比以前的巡查、执法活动,在该总队北片区副总指挥朱金旺的眼里,如今的“护蓝打非”行动得以高效开展,首先应归功于总队的制度改革,从以前的左手监管、右手审批,到现在的权力制衡、检管分离,片区综合执法,是一个极大的跨越。

  改革,来自于痛定思痛!

  “在制度改革前,以巡查非法捕捞为例,在基层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很大,且容易造成选择性执法。原有制度中本身就存在立案、执法、督察不分离的廉政风险,久而久之滋生了不少腐败案件,渔民们怨言很大。”该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李东屿介绍,为了解决基层执法中选择性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等诟病,大刀阔斧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2015年,总队制度改革的第一板斧砍向了渔船检验体制和机制,突出“检管分离”的导向。首先,将渔船检验审批权限由省总队下放至市县,省总队履行事中事后监管职责,形成纵向的“检管分离”体制。其次,成立和引进多家渔船检验验船师事务所,解决验船师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培育横向的渔船检验市场竞争机制。

  2016年,总队制度改革的第二板斧砍向传统执法力量编成体系,将原先海洋执法、渔业执法、渔船检验、渔港监督、渔业无线电管理5支专业队伍分设格局打破,建立了环岛四大片区综合执法的新体系。

  完成了制度改革与流程优化,换来的是“护蓝打非”的成果。2016年9月我省颁布《海南省生态红线保护规定》的当月,该总队立即启动“护蓝打非”行动,即保护蓝色国土,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捞等行为。行动实施9个多月来共发现、移交和督查案件(线索)83宗,违法类型涉及非法采砂、非法电鱼、非法围填海、采挖珊瑚礁等9个类型,其中立案75宗,结案30宗,移送司法机关5宗,实现我省渔业执法首例入刑案件的突破。同时中国海监2168号船获得国家级先进集体奖励,中国渔政46012号船获得全国渔政文明窗口单位称号。

  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体制机制改革甫一布局,科技“大网”便已撒下。

  今年5月1日,休渔期开始。今年被很多渔民称为史上最严的休渔期。“今年不一样了,谁家的船稍微一动就被发现了,简直太神了。”一位文昌清澜港的渔民告诉记者。

  原来,该总队利用高科技手段在全岛以18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为基准,在临海的13个市县设置了22个雷达基站,利用高清摄像头与雷达系统,织成了一张结实又紧密的“”。这张“”拉动了单兵执法装备、执法公务船、无人机、锚泊浮台、卫星遥感等高科技装备配套建设和使用,被称为“人、船、地、海、空、天”六位一体的海洋与渔业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平台。有了这个平台,该总队对于非法捕捞的巡查效率大大增强。

  “以前巡查基本靠船和其他部门联合执法,海上发现违法线索较为困难,执法成本高,执法效果不理想。”该总队副总队长曹文锋说,自从有了这套系统,巡查工作仿佛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系统通过航行在海上的每一艘船只的航速和大小,就基本可以判断出该船只是否在休渔期进行捕捞作业。

  如利剑出鞘,制度改革防范了选择性执法的廉政风险,而高科技的投入极大提高了执法效率。省海洋与渔业监察总队如脱胎换骨般,正迈开双腿,走出一条“护蓝打非”的新路子。

  (本报海口7月29日讯)



  
海口定安两地部门联合打击非法采砂 取缔2艘采砂船
    20日,海口定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海南新闻中心
儋州海洋渔业推行减船转产 年内将转产33艘捕捞渔船
儋州海洋渔业推行减船转产 年内将转产33艘捕捞渔人民政府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送达纳税人
  “收到税务局减税降费红利的明细短信,感觉就像我们交话费能看到消费明细一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公司减了多少税,还能清楚地了解不同税种减了多少。”海南中化橡胶有限公司王会计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短信账单。截至7月申报期,该公司享受增值税减免167432.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