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迈向“四宜三养”的首善之城
蓝天白云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与海口万绿园人工湖形成一幅美丽图景
连续6年,空气质量排名第一;连续2年,绿色发展水平排名第一;中国幸福城市排名二十强之首;宜居城市、适宜步行城市、购置二套房目标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前城市……
不经意间,海口头冠诸多殊荣。尤其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口以清新靓丽的形象和厚积薄发的状态进入国人乃至国际的视野。
“也许海口的‘四宜三养’将成为前沿课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石楠在了解和游览海口后认为。
保护与发展兼顾
“既要好看又要好吃”
与重“产业”不同,海口提出“四宜三养”,既是对发展方向的转型,又是跳出产业谈产业。而跳出产业谈产业,则论述了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与平衡兼顾。
对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2014年9月举行的“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用“好看还是好吃”来形容。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海口的发展时常围绕着“好看还是好吃”的问题在争论,岛外人士尤其是中高端收入群体期待有一个环境优美、适宜度假的地方,希望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像世外桃源那样“好看”;常住居民则希望更加实惠,增加收入,生活富裕,要求要“好吃”。
“作为地方主政者,我们必须统筹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做到‘既好看又好吃’,要打造全国人民的度假天堂和本岛居民的幸福家园。”陈辞说。
冷静地思考和分析海口基本市情的过程,便是海口摸准发展思路和目标的过程。
首先,海口作为拥有217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既要充分吸纳就业,同时又确保省会城市正常运转,因此,产业门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相对完备。
海口又是海南这样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均占全省的30%左右,经济首位度很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肩负着拉动全省这驾“马车”的重任,必须要有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
海口还是热带岛屿型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一流,但同时又兼具生态脆弱性,故而城市规模不宜过大,要做足精而美文章。
加上岛屿空间上的独立性,市场腹地有限,工业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这决定了海口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有选择地发展产业。
于是,海口提出了“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养眼养身养心”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目标,要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环境良好、就业创业容易、学习氛围浓厚,让游客玩得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安心,风光养眼、生态养身、感受养心。
“‘四宜三养’就是海口生态环境好、空气质量一流、住得舒服玩得开心。”老家在山东、已在海口生活了3年的王铭老先生如今时常把“四宜三养”挂在嘴边,觉得这四个字概况得很形象。“‘四宜三养’是将我们海口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让我们海口市民受益。”土生土长的海口人肖磊认为。
调业态保生态
“五位一体”归常态
如何将“四宜三养”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海口悄然谋变。
工业进园,园成新城。海口占地60平方公里的美安科技新城,颠覆了传统工业园区的概念,按照产、学、研、居、游一体化的产城融合的理念,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落户国家绿色科技产业创新园、总部经济区、邻里中心等项目,建设既生态环保又高效运转的“绿色新城”。
纯居住型地产则向旅游度假型、养老疗养型、商业经营型地产转型,海口商服用地供应比重从2008年的25%提高到2013年的54%。
生态是海口的立市之本,海口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常态化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立法对生态进行刚性保护,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公园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划定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生态红线。
在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能力,提高综合服务保障功能方面,海口扛起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责任担当。逐步完善连接岛内外的海港、铁路、公路、空港等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海秀快速路、现代有轨电车等市内大容量快速交通设施,以及连接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的零换乘的交通枢纽工程,构建起顺畅完备快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五级城镇化体系”
翻开新篇章
在向“四宜三养”前进的道路上,海口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一大亮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新型城镇化进行解读之后,海口立刻意识到,新型城镇化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很快,海口搭建起了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构想,即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平等化“三化”为目标,遵循“规划引领、产业导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先行、体制机制保障”的基本路径,着力构建主城区——卫星城——生态乐居小镇——新型农村社区——美丽村庄五级城镇化体系。
坚持“政府让利、企业微利、百姓得利”原则,海口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增强防灾能力、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产业支撑、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完成了10个、惠及9万人的棚户区拆迁改造任务,2014年再启动24个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户数占全部总量的25%。主城区外,海口启动了演丰、云龙两个统筹城乡示范镇建设。
受制于经济规模较小、财力有限,海口通过五级城镇化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仅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规定,整合片区规划、项目整体挂牌时,摘牌企业必须承担项目周边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等公益性建设任务,同时合理设定商务条件,留下市场运作空间,寻求项目自行平衡,畅通市场主体参与渠道,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海口市规划部门负责人表示。
在建设占地约29平方公里的沙坡水库和白水塘湿地园区、占地13平方公里的三江红树小镇和占地约4平方公里的影视主题公园中,海口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片区开发和物业建设的同时,要求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和整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镇区的改造提升。 (本报海口1月5日讯)
名片
作为省会,海口必然保持着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但在城市定位上,海口却进行了长久的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寻找最切实际,也最符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的发展方向。
“宜居”一词,最早出现在2006年编制的《海口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上。该版规划将海口定位为“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2007年的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上,海南省委对海口提出了“建设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要求。
4年后,2011年4月,海口公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2015年)规划纲要,指导思想包括“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最精最美省会城市”。这里首次用“四宜”诠释了“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内涵。
2012年5月8日,海口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认为:“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支持海口做大做强做优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在此基础上,海口市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发展思路,提出要让海口美丽的风光足以养眼,良好的生态足以养身,幸福的感受足以养心,建设一个‘养眼、养身、养心’的最佳人居地”。
由此可知,海口“四宜三养”来源于省委要求,其发展思路、目标、举措与省党代会的精神完全一致。
“首善之城”的提出,则是2013年1月27日省两会上,罗保铭代表在海口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到“海口要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实业兴市,科学经营优势资源,加强社会管理,狠抓作风建设,建设功能完善、实业兴盛的海南‘首善之城’”。
何为“首善”?善,即好。首善,是对“海口最好”的殷切希望。
此后,海口全力向“四宜三养”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迈进。
数说
2012年5月19日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公共服务蓝皮书》:海口公共交通满意度名列全国第三位。
2013年2月6日
海口举行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通报,自1989年国家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来,海口环境空气质量连续23年保持优良水平。
2013年5月1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3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海口在中国宜居城市排名中名列第八。
2013年12月1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公共服务蓝皮书》指出,2013年全国38个主要城市中,拉萨、南京、海口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前三位。
2014年3月11日
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及中国邮政总公司发起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播出,海口位列中国幸福城市二十强之首。
2014年5月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海口名列“宜居城市”第三名。
2014年8月27日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发布国内首个《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海口以得分54.6分,排名第9,归为“适宜步行”城市。
2014年12月8日
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和央广新媒体共同主办的“绿色发展指数系列报告发布会”上,100个测评城市中,海口排名绿色发展水平第一。
(编辑:韩建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