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职业打假人:为打假自学法律 月入三至四万元

03.04.2015  17:08

      原标题:职业打假人是社会的啄木鸟还是寄生虫?

      市民对此意见不一;律师:“知假买假”获利并不违反法律有关规定

      近年来,通过“打假”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甚至更多的消息,不断被披露。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经营者违法行为的惩罚性赔偿,越来越严。这也让职业打假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法院受理的职业打假诉讼不断增多。

      对于职业打假人这个群体,有人说,他们是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社会正义;也有一些人表示,职业打假人往往在发现问题产品后,大批量购买一类商品,以便主张更多赔偿,是在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牟利。职业打假人到底?一直存在争议。记者针对这个话题,采访了多位市民、商家及律师。

      市民:职业打假应提倡,但存在的问题不少

      “食品安全问题大家都很关注,职业打假人找出问题食品,也是监督商家诚信经营的一股力量。”市民刘女士认为,职业打假人虽然来自民间,但客观上起到了净化市场环境的积极作用,让问题商品无处藏身,应该提倡。只要职业打假人是通过正当渠道,依法维权获得的利益,就是光明正大的收入。商家只要事实上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情况,理应付出违法成本。

      市民陈先生则认为,靠职业打假人打假不是长久之计。陈先生表示,他支持打假,但并不赞成更多人从事职业打假。因为职业打假人来自民间自发形成,打假人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难免产生一些维权不当、过度维权,甚至敲诈勒索的行为。职业打假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职业打假人游走在法律界限的边缘,反过来也可能干扰市场秩序。

      商家:职业打假人抓住小事不放,干扰经营

      海口一连锁超市的负责人熊先生认为,不应支持职业打假人的行为。“我们超市里有几万件商品,哪里能保证每一件商品从产品信息到规格含量到价格标识一点小问题都没有?”熊先生说,如果是商品有质量问题,谁来打假都欢迎,但职业打假人往往都是找到一些小问题、小瑕疵,然后抓住不放,以此为依据,来跟超市协商索赔。而且一般“退一赔一”也不肯罢休,反复纠缠甚至投诉到工商、起诉到法院,干扰了商家的正常经营。

      律师:职业打假人获利,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张忠和律师认为,职业打假人的打假行为固然放了某些企业的“血”,但他们的行为对帮助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制假、售假者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需要职业追责者来追责。一个普通消费者没有时间、路径和知识来有效地实施自己的追责愿望。专业打假人或打假人团体,可以有效遏制制假、售假并让其付出违法代价。不可否认,尽管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有所获利,但这种利益的获得并不违反法律有关规定,是一种合法利益。职业打假人客观上起到了帮助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这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初衷相符。2014年3月15日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高了惩罚性赔偿的金额,从“退一赔一”到“退一赔三”,并且设定了最低500元的赔偿额度。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无疑从司法层面认可了职业打假人的行为。新消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出台或许使得职业打假人的获利空间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