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真的没有学位了?5问海口求学难

08.09.2015  09:46

      原标题:“海口真的没有学位了”背后的追问——

      5问海口求学难

为了能让孩子进校上学,100多名家长提前一天在一学校门外冒着烈日排队,希望能领取到孩子上学的“入校券”。 记者 张杰 摄   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在认真听课。今年秋季该校新增加了660个学位,极大地缓解国贸地区孩子上学的难题。记者 张茂 摄   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新教学楼。记者 张茂 摄

      核心提示

      9月2日,是海口市中小学正式开学的第二天,部分校园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小雅妈妈此时却心急如焚。

      小雅妈妈是海口地区农村户口,已进城务工多年。3年前和丈夫离婚后,小雅妈妈带着小雅在琼山五小附近租房住。今年小雅到了入读小学的年龄,不料,因无法提供租房合同和社保证明等材料,小雅被拒之校门外。

      “别的孩子已经上课了,为什么我的孩子进不了校园?”多次向学校求情无果后,小雅妈妈和另外约60名学生家长一起,到琼山区教育局,要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出面解决问题。

      这些家长均是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孩子无法正常入校学习。琼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出面解释,劝导家长们赶紧安排孩子回原籍就读或联系民办学校。建议遭到部分家长的激烈反对,双方僵持,直到派出所民警赶到,家长们才陆续疏散。

      类似的情景,近年来每逢秋季开学前后,海口都会“上演”。

      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海口城区公办学位持续供不应求,在继去年小学一年级新生超计划6000余人后,今年新生又超计划5000余人。为解决学位供求矛盾,海口采取了增加班数、扩大班额、统筹分流3种办法,但因此带来的“大班额”现象破坏了原本正常的教育生态,学校管理难度加大,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存在诸多隐患,学位紧缺难题亟待破解。

      1求学到底有多难?

      提前两年开办手续,差点“空欢喜”

      张先生是湖北人,女儿西西(化名)2008年在海口出生,因为夫妻二人均未将户口迁至海口,因此为了女儿能顺利就学,夫妻俩早早就着手准备。

      两年前,张先生办好了暂住证、房屋租赁合同等证件;今年初,补办了社保证明等材料。今年5月,海口启动城区中小学网上注册报名工作,根据海口市教育局公布的划片范围,张先生为女儿申报了海口市二十五小(海府校区)。

      5月下旬,各中小学开始接待家长提交入学登记纸质材料,张先生一早就带上准备好的所有证件材料,携女儿挤进了校门口排队的家长队伍中。

      “排队报名的家长很多,差不多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们,我将所有证件材料交给了接待的老师验收查看。”张先生说,在得到“证件基本齐全”的答复后,他感觉轻松多了,回家途中还高兴地为女儿选购了书包、作业本、橡皮擦、水杯等开学“装备”。

      不料,迟迟收不到学校的录取通知。经询问,学校答复称,学校在组织入户核查的过程中,认为孩子实际未达到要求的居住年限。张先生一家对这个答复很是气愤,“我们连孩子在海口医院出生的证明都有,怎么可能不符合居住年限?”此后,张先生多次到学校协商,并向海口市教育局反映了情况,要求解决入学问题。

      因为焦虑,张先生还曾集合其他学生家长,一起到学校要求解决孩子读书问题。最后,在海口市教育局的积极介入下,孩子入学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8月底,张先生接到学校的入学通知,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终于落了下来。

      辗转四五所学校,险些入学无门

      和张先生一样焦虑的家长还有很多,梓阳(化名)的父亲何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何先生是海南文昌户籍,但已在海口城区务工多年,因尚未买房,一家人一直与梓阳双目失明的姨妈同住,房产在姨妈名下。

      今年,梓阳满6周岁,到了就读小学的年龄,何先生开始为孩子入学报名奔忙,不料,因为房产证的问题,梓阳不符合申请海口市公办小学的条件。“网上注册报名不行,我就等到学校开始接待的时候再去问。”何先生说,他一连跑了海口市二十五小、八小、七小、十一小等四五所学校,结果都被拒之门外。

      “对不起,证件不齐全。”“不属于我们学校的划片范围。”……一次次碰钉子,让何先生沮丧而无奈。整个夏天,何先生的眉头都没有舒展过。

      最终,何先生托人找关系,向教育局工作人员反映了实际情况,恳请解决入学问题。经多方协调,9月,梓阳终于走进了校门。

      像这样为孩子求学历经波折的情况,在海口并非个案,公办学校学位紧张,是无数学生家长的共识。记者从海口市教育局获悉,2014年,海口小学一年级招生计划数12133人,而实际招生数是18554人,超过计划6421人;初中一年招生计划数13730人,实际招生数14017人,超过计划287人。今年,海口小学一年级计划招收753个班30708人,但实际招生人数超过计划5000余人,这是继去年大超录后,海口城区公办学校又一次面临的大考验。而这些超过计划数的学生,其中大半都是像西西和梓阳一样,并不完全符合海口市公办学校的入学条件,因此,焦虑的不仅是家长,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也感到压力倍增。

      2学位年年紧缺原因在哪里?

      事实上,早在2005年底,海南省义务教育就已顺利通过国家“普九”评估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99.45%,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7.8%,成为全国第十二个“普九”达标的省份。至2014年底,全省学龄儿童(小学生)毛入学率为100%,学龄少年(初中生)毛入学率为99.12%。

      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意味着海南省中小学数量及学位能够满足学生“有学上”的需求。那么,究竟为何海口每年招生季都感觉压力空前?记者调查走访发现,这主要与人口增长、外来生源涌入、城区学校布局不均等因素有关。

      常住人口年年增长

      随着海口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海口市常住人口年年上升。据统计部门权威数据显示,2011年,海口市常住人口209.73万人,2012年常住人口214.13万人,2013年常住人口217.11万人,至2014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220.07万人,也就是说,海口常住人口每年在以3-4万人的速度递增,按照国家标准,以在校生人数占人口总数约1.3%的比例计算,仅这部分增加的学生数每年约520人。

      外来生源不断涌入

      与此同时,由于海口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较为集中,每年有大量外市县生源和农村生源不断向海口城区涌入。

      海口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符延益介绍,截至2015年6月,海口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共有242569人,而非海口市户籍人数占据比例约36%,即87324人左右,与2013年的69753人、2014年的80868人作对比可以看到,非海口市户籍生源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府城、秀英等城乡结合部,海口市户籍的农村生源也在向城区涌入,这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区公办学位的紧张程度,据统计,府城地区农村生源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4.8%左右。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学位紧张是相对而言的,供不应求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部分学校。”符延益说,目前,海口全市共有公办中小学315所,其中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共有80所,招生单位83个,并且主要分布在龙华区和美兰区(其中,龙华区32个,美兰区30个,琼山区14个,秀英区7个),“由于公办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客观上加剧了家长心理紧张的程度,例如市直属优质学校,每年报名求学的人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数;还有琼山府城等地区,由于人口集中,而公办学校又十分有限,因此,大班额现象就比较严重。”

      民办学校收费较高

      在面对不完全符合公办学校入学条件的学生和家长时,教育部门和各学校通常会疏导家长让孩子回原籍就读或进民办学校。然而,记者注意到,收费的民办学校与免费的公办学校相比,对不少家庭,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不具有吸引力。目前,海口民办中小学收费低则每学期2000余元,高则每学期过万元,超出不少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因此,更多家长希望将孩子送进公办学校读书。

      3面对学位紧张,海口做了啥?

      短期:扩大班额、增加班数、统筹分流

      为缓解城区学位紧缺的压力,短期内,海口主要采取了扩大班额、增加班数、统筹分流等措施,例如去年秋季,海口城区小学共搭建板房6间、挤占实验室17间,初中挤占实验室4间,不少城区小学平均班额数超过60人,特别是府城地区,出现了超大班额,达到每班70多人,例如琼山五小,全校平均班额达72人。

      然而,“这种超大班额的现象,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生态,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学校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海口市教育局局长厉春坦言,根据国家标准化校园建设的要求,海口城区许多学校是不达标的,例如根据国家标准,小学每班应不超过45人,初中每班应不超过50人,但在海口城区,各校平均班额数已接近60人,部分学校“超大班额”超过70人。

      而由此带来生均占地面积不足、教师编制不足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以小学为例,国家生均建设用地标准为每人10平方米,而海口实际生均用地面积仅有每人4.16平方米;师生比例国家标准为1:20,而海口则为1:23。

      长远:加大财政投入,新建、改扩建学校

      “因此,扩大班额、增加班数等做法只能是眼前的应急方案,我们长远的目标是让海口地区的孩子们不仅‘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厉春介绍,近年来,为加快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海口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等,缓解学位紧张的压力,逐年降低城区学校班额,减少学校班数,恢复被挤占的功能室和实验室等,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今年秋季,共有港湾小学、西湖实验学校、玉沙学校3所公办学校完成建设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龙华小学、滨海小学、海口市第十一小等龙华老城区学校的招生压力;与此同时,琼山攀丹片区旧城改造已完成规划,计划拨出50亩土地作为教育用地,创办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预计新增小学30个班,初中15个班,增加学位2100个;为解决海甸岛片区学位紧张问题,海口市九中海甸分校拟新建一栋教学楼,预计可增加学位600个;海口市二中校园由棚户区改造而扩大23亩,现学校占地面积达80亩,增加学位600个。

      下一步,根据海口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海口还将加快推进“10+2”项目的落地和建设,即在大英山片区和滨江新城新建2所学校,同时对琼山一小、琼山五小、琼山九小、海瑞学校、海口市第三十一小、二十八小、灵山中心小学等10所学校进行改扩建,调整教育布局,增加学位供给。

      此外,据介绍,为解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紧张问题,海口鼓励和引导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希望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能吸纳更多的孩子入学。为此,海口市已加快推进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将公办学校闲置的土地、校舍等资源以低租金或零租金的方式,交由优质民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政府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购买服务,安排适龄儿童少年到民办学校就读,参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给予民办学校经费补贴,以增加义务教育学位。

      4学位供需矛盾能否真正解决?

      观点一:外来人口涌入速度快过学位增加速度

      新建、改扩建学校,供需矛盾是否就能得到缓解?对此,业内存在多种不同观点。

      “一方面,学位增加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外来人口涌入的步伐,如果海口的招生政策不变,预计未来几年,海口城区中小学的招生压力将有增无减;另一方面,由于校际差异客观存在,‘择校’冲动会让部分优质学校始终面临‘一位难求’的局面。”琼山三小校长吴成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每年招生季,由于海口城区学校招生门槛较低,大量其他市县的生源和农村地区生源向城区涌入,加上跨片区“择校”的学生和家长们,让部分“超负荷”运转的学校苦不堪言。

      海口市教育总督学王涯燕认为,通过考察国内其他教育先进省份的做法,结合海南实际,海口理应更加规范和严格地执行招生政策,并引导不符招生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返回其户籍所在地或选择民办学校就读,以确保海口本地符合条件的生源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

      观点二: 现有教师编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此外,随着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教师编制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也成为制约海口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据悉,2013年10月,省编委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只减不增”的要求,下达到海口市核编的教师编制比原来减少1001个,加上每年有部分教职工脱产进修、培训、支教、请病产假等,现有编制内的在职教师难以满足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需要。为此,部分学校采取了临时聘用教师的办法以弥补师资短缺。

      据统计,2015年,海口全市临时聘用教师有1133名。

      5学位问题,

      专家怎么看?

      鼓励发展民办教育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曾发表署名文章表示,随着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与之相伴而来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也将日益凸显,在现实条件下,公办学位已捉襟见肘,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应是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公办中小学学位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民办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公办学校在数量、规模以及办学形式上的不足,有效缓解了‘入学难’。”汪明认为,义务教育应当以政府为主办,但并不等于政府就要包办一切。因为政府现有财力所能提供的条件在绝大多数地区还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同样需要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此外,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个性化、高质量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选择需求,可以缓解“择校”矛盾。

      “堵、疏、扩”

      使适龄学生“有学上”

      此外,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副教授赖秀龙认为,解决学位紧缺问题,需要做好“堵、疏、扩”工作:一是规范办学行为“堵”住各种制度漏洞,例如严格按照中小学划片就近入学的要求督导学校招生行为,杜绝各种形式的“条子生”“关系生”“权钱交易生”“特权生”,公开透明划片招生的范围和依据,做好划片就近入学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等;二是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做好聚集生源的“疏”散工作,例如在海口市琼山区,攀丹小学原来是一所很薄弱的学校,附近居民甚至该校教职工都不愿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就读,但2012年琼山区对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之成为一所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在海口市小有名气的小学,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源的不断回流;第三,政府部门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扩”充学位数量,例如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采用新建、扩建、迁建等形式,增加学位数量,使城区学校办学规划和班额常态化,使适龄学生“有学上”,进而“上好学”。(本报海口9月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