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玲副厅长就海口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接受海口日报专访

08.03.2017  09:04

  刘艳玲副厅长就海口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接受海口日报专访

海口湿地保护  民生百年大事


——对话湿地保护专家刘艳玲博士


目前,海口开展的大规模生态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作为一项百年大计的民生工程,针对推进过程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善的事项,本报专访了分管全省湿地工作的环境工程博士刘艳玲女士,对海口湿地工作进行点对点的分析。




●湿地专家简介

  刘艳玲,女,中国民主同盟会成员,第四届海南省人大常委,第六届海南省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民盟中央委员,民盟海南省委第五届、第六届副主任委员,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会员。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学历,历任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现任海南省林业厅副厅长,分管全省湿地保护工作。

●海口湿地简介

  海口的湿地有其固有的特点。一是分布集中,类型多样。海口市共有5类13型,涵盖了海南省(5类18型)大部分的湿地类型。其中66%的湿地是近海与滨海湿地,集中分布于海口北部的海岸线,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余下34%的湿地,主要分布于海口南部的“羊山湿地”范围内。二是资源丰富,种类珍贵。比如“羊山湿地”中火山与湿地的交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海南绝无仅有。羊山湿地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种和1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尤其是水菜花,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而海南仅见于羊山地区。比如东寨港红树林是我国第一批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批国际重要湿地(我省唯一一处),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保护区,其资源之丰富性和种类的珍贵性不言而喻。维持沿海居民的生计,尤其是红树林,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时,湿地景观和随之衍生的湿地文化,是国际旅游岛珍贵且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记者:作为全国知名的生态专家,您觉得海口在全国和本省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刘艳玲:各地区域差别很大。就本省来说,三亚近几年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工作值得学习。

修复建设东岸湿地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丰兴隆生态公园和三亚东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公园,大力保护和恢复了三亚湖河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抢救性保护了三亚东河下游稀缺的红树林湿地资源,构建了三亚“山、海、林、湖、田”立体生态保护网络,促进了三亚海绵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城市品位有了很大的提升,真正践行了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修复保护理念,在全国引起很大关注,海口美舍河、羊山湿地的保护修复值得学习借鉴。

记者:您分管海口市湿地保护工作,对于海口目前开展的湿地工作有什么样的建议和意见可以提供?

刘艳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说明了源头的重要性,河流治理关键是保证上游来水的水质和水量。

海口目前不遗余力地开展生态和湿地保护,把环境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让我们对海口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美好期望。现在海口以美舍河及周边作为突破口,进行大规模的湿地整治和示范,有几点做得非常好。

  一、修复河流流域生态系统的概念来治理美舍河,恢复整条河流的生命力。

  二、如今,美舍河主要水源是沙坡水库,如何保护好沙坡水库周边羊山湿地及其水源涵养区的原生物植被尤显重要,海口现在已意识到,且也在做,这让专业的工作者感到非常高兴和振奋。

  三、中下游的治理关键是清淤和截流污水,恢复水生生物。河床尽可能采取自然护岸,避免硬底化,以恢复水生动植物种群,发挥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功能。生态修复要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的原则,避免过度人工化。除了提供休憩的场地以外,还要为水鸟等野生动物营造合适的生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海口非常重视这些重要环节,个人认为思路都是对的。

记者:海口市目前湿地保护方面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哪些事项还需要注意?

刘艳玲:最关键的是缺乏针对湿地保护管理的惩戒性法律法规,需要中间管理层面对于湿地保护重要性有根本的认知和敬畏。湿地保护与管理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出现问题便于协调和解决,否则会严重影响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以前的一些项目,由于忽视了对重要湿地功能的保护,湿地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工程建设占用了湿地;排水填湖(河),重新造景导致湿地本身自然水系流通阻断,影响了生态的连通性;基建导致原生湿地硬化为水泥地面,影响湿地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连通和循环,导致旱涝频发;湿地环境丧失导致湿地内动植物数量减少,是现在的市委市政府要花很大力气修复的问题。

管理方面,力度待加强,湿地保护与管理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出现问题便于协调和解决,否则会严重影响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导致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道、各取所需的现象。此外,湿地的生态功能仍未在一定层面上被认知和了解,湿地被视为荒地或未利用地,各类湿地资源成为开发利用的首选对象,湿地直接被排干和填埋,如在围垦湿地建立水产养殖场和鱼虾塘,以及通过开垦湿地用于农业种植的行为。排放湿地水资源,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或向湿地排放未达标的废水。还有一些挖塘、挖砂、取土、烧荒等破坏湿地的行为屡禁不止,变成了建筑用地的现象不时发生。诸多破坏湿地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惩戒,导致破坏湿地的行为屡禁不止,海口市委市政府现在已意识到这个问题,起步拯救,并成文管理办法,这是实在让人高兴的事情,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百年大事。

记者:您主持参与了红树林的保护计划和法规制定,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刘艳玲:对于红树林,海口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且卓有成效。但仍有几个问题,需要持续关注。

首先是入侵物种问题。东寨港保护区内有大量的人工引种的拉关木,极大地影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大量种植人工红树林,虽然长势较快,但成林后的红树林生态功能大大减弱。其实,只要打开水闸,创造合适红树植物生长的水文条件,红树林是很容易天然恢复的,且生态功能远远优于人工植林。如羊山湿地很多水域都受到水葫芦的危害。根据无人机航拍显示,白水塘水葫芦覆盖率达70%。羊山湿地水葫芦泛滥已严重影响到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每年到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季节,当地村民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捞水葫芦。此外,薇甘菊和福寿螺在羊山湿地分布非常广泛,侵占了原生物种的栖息地,与当地物种争夺资源,破坏物种多样性,严重危害了羊山湿地的生态安全。同时,外来鱼类的威胁开始显现,这是开发建设过程中长期累积下的问题,需要政府逐步解决,不是在一任政府期间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最为严格的湿地保护区域,周边一系列的开发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要统筹考量湿地保护因素,不能威胁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湿地的退化和野生禽鸟的栖息和繁殖。要警示保护区外围仍存在的一些养殖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要就地消化,不能任其排放,减少对保护区内水质污染的威胁。

记者:海口市目前的湿地修复工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刘艳玲:保护好内河的源头,关系到整个河流的命运以及河流流经之处的生态安全。

要建立大湿地生态系统观念。湿地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要求水、植物、动物、土壤等自然因子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方可发挥其生态功能。任何一个因子的缺失或是过度强大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修复要做到追本溯源,并平衡各个生态因子。海口现在以美舍河为大湿地理念的实践示范,起点特别好。美舍河做好后,建议可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保护好羊山湿地上来去,对海口内河整治工作可起到正本清源、提纲挈领的作用。

  修复用物种方面,原则上应采用本土物种进行生态修复。如确有必要可采用外来物种,但必须经过入侵性风险评价。由于拉关木和无瓣海桑有很大的潜在入侵性风险,应暂停种植。在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方案和验收报告中,必须明确项目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并要具体到对植物、兽类、鸟类、鱼类和底栖生物的影响和评价,通过低洼湿地、立体绿化等措施,培育“天然海绵体”。

改进生态修复项目验收办法也是特别想说的一点,建立生态修复效果评价与监测体系。组织专家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修复编写相应的效果评价和监测办法,并严格执行。

记者:以上的部分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作为专家您对于修复有什么的意见和建议?

刘艳玲:“生态红线有专门法律——《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现阶段要保证自然湿地全部纳入生态红线管控范围,最终将所有湿地纳入生态红线管控。在《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出台前,让湿地保护有法可依。

首先,落实湿地面积总控,精确到具体地块。建议海口将湿地管控总量层层分解到各区、乡镇、村,建立市、区、乡、村四级管护网络。同时,参照公益林管护人员形式,投入财政资金设立湿地生态管护人员,将湿地管控精确到具体地块,做到任何地块湿地出现问题,可迅速精确到责任人。

其次,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要完善现有保护地,目前海口仅有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两处保护地,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对东寨港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湿的投入力度,尽快将保护区外围的养殖场搬迁,尽快拆除向保护区直接排放污水的管道;要新建多种类型的保护地,根据国务院《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有关要求,2020年全国湿地保护率将达50%。作为“生态立省”的海南省省会城市,海口下大力气抓生态保护,对其他市县来说是很好的表率,建议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等形式进行保护。建设保护地切忌盲目追求数量和保护形式,而是要根据湿地的重要性和区域特性,建立最适宜进行保护的保护方法。如“羊山湿地”的核心区域可以建设成自然保护区,连片面积较大的几个片区可以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其他库塘和水库可以建设湿地保护小区。北部海岸线的近海与湿地可以通过设立海洋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等形式进行保护。要兼顾质量,保证每处保护地都设立机构,并配备充足的人员和经费,保障管理机构顺利运行。

再次,引导湿地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如湿地相关的传统产业水产养殖、捕捞、农业生产、旅游等,必须进行优化升级,可通过建设湿地合理利用的示范区,积极引导其转型为生态养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对湿地影响大的产业,要逐步淘汰;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应以湿地为承载空间,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在提升资源品质基础上,拓展产业空间,以高品质、高要求、高水准建设。如依托湿地资源和环境,开发管理到位的生态旅游及其他友好型的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依托湿地生态空间,发展医疗、养老、体育等产业。此外,可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湿地相关产业的转型、培育及发展。

构建湿地立法体系。目前,海口已出台《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对东寨港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出台《海口市羊山湿地保护管理条例》,将羊山湿地保护提升到法制管理的轨道,完善海口湿地的立法保护。

海口市委市政府可利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亚洲水鸟同步调查”及“全球黑脸琵鹭数量同步调查”等活动,开展专家讲座、图片展、游戏及手工、微电影发布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湿地保护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湿地重要性

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蓄水调洪,降雨分布不均造成海口区域性和季节性的洪涝和缺水,此时湿地在水资源平衡的调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羊山湿地”,是流经市内三条主要内河(美舍河、响水河和五源河)的发源地及南渡江海口段水资源重要集水区。通过调节水资源的平衡,使海口在雨季时远离内涝和水淹的威胁,旱季时得到充足的淡水补给;净化水体。水流经过湿地,流速减缓,有助于污染物沉淀,特别是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害物质,对水体起净化作用,保障了海口的用水安全;调节气候。海口没有海南中部山区茂密的热带雨林,但同样气候湿润,空气宜人,正是广泛分布的湿地通过蒸发持续不断地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气,调节区域气候,降低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危害,使城市空气湿润。同时,大面积连片的红树林源源不断地为城市输送清新的空气。

可保障台风季城市安全。台风登岛路线多自东向西,海口又是台风、风暴潮频发区,此时东部的东寨港红树林便是守护海岸线、保护沿海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天然屏障,避免了城市遭到台风的直接破坏,极大地降低了台风对城市的损害。

可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文化资源。湿地孕育的各类生物资源不仅为众多越冬和过境水鸟提供食物保障,更满足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来源海口日报    记者丁宁)。

 

社会文明大行动,“女神们”在行动
  根据市妇联《关于组织开展“妇女姐妹齐参与,环境保护局
邓小刚:将制定最严地方标准管理汽车尾气排放
   “习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环境保护局
刘赐贵:坚决履行好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使命担当
  原标题:刘赐贵在海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要求 坚决环境保护局
市生态环保局局长佟吉强带队现场督办金崇物流城整改工作
  3月5日上午,市生态环保局局长佟吉强带队,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