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村医平均年龄超50岁 无人接班无法退休(图)

04.09.2014  17:14

  村医在整理简单的药品。

  1958年,18岁的吴多裕背起简陋的木制药箱,踏着一双从春穿到冬的凉鞋,开始走村串户的行医生涯。凭借从部队卫生所学到的医术,他守护着美兰区眼镜塘村一代代村民的健康。年复一年,在一条条乡间小路上,“吴多裕们”匆匆而行,被亲切地称为“赤脚医生”。

  如今,随着医疗服务条件的不断改善,“吴多裕们”不再日日奔波,他们在政府出资修建的卫生室里为乡亲们诊病,但岁月不饶人,74岁的吴多裕不会电脑,上不了业务进修班,就连扎针有时也看不清楚,他想像其他老人一样退休,但无奈卫生室无人接班,只能再等等……

   一年招不到1名村医

  缺人,是海口市231家村卫生室面临的同一道难题。作为最贴近基层百姓的医疗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因人才奇缺造成的功能虚化,使海口三级医疗结构遭遇阻塞,基层不强,“看病难”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近几年来,全市招了不到30名村医,绝大部分不到一年就走了。”说起缺人遭遇的尴尬,海口市卫生局副局长吴光吾连连摇头,海口市每年都招村医,但鲜有人问津。2013年,秀英区和龙华区1个村医都没招到。不仅如此,现在在任的村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初中学历为主,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年的“赤脚医生”,如今年龄老化严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许多人亟需退休。

  市卫生局统计的数据显示,海口市目前有17家村卫生室因没有医生而闲置,129家村卫生室因为无法开展正常诊疗活动,形同虚设。

  按照农村人口每1000人配1名村医的要求,海口市应该配置400多名村医,但目前持有乡村医生证的村医仅有200多名,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超龄医生无法正常开展村卫生室医疗工作,海口村医缺口大这一形势非常严峻。

   医生病倒,卫生室就关门

  美兰区三江镇的江源村卫生室建在一条乡间主干道的林荫里,80平方米的一栋砖瓦房,设有诊疗室、输液室。但卫生室外的院坝里已长起许多杂草,显然这里很少有人来。隔着紧闭的铁栅门,能够看到屋子里已布满厚厚的灰尘,原来的诊台和计划生育宣传台都扯起了蜘蛛网。

  “以前这里有个老医生坐诊,他去世后,已经闲置一年多了。”三江镇卫生院院长陈飞说,江源村有1000多常住村民,现在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能去4公里外的镇卫生院或农场医院看病,而卫生院也仅有3名医生,需要24小时轮班。“村民看病不方便,我们一直都在招人,可没人愿意来呀!”陈飞感叹。

  江源村卫生室没有医生并不是个例,在美兰区的演丰镇昌城村卫生室,几天前,在卫生室干了30多年的老医生因脑出血住院了,村卫生室不得不歇业。

   老村医眼花,村民不敢问诊

  2日下午,记者在演丰镇卫生院遇到了正在取药的演丰镇西排村村民李先生,他的妻子因胃部不适来看病,俩人骑电动车骑了20多分钟。

  “村里倒是有卫生室,但医生年纪太大了,不敢找他看!”李先生坦言,村民们现在有什么不适,基本都不去村卫生室了,“老医生走路都有些摇晃,怎么放心叫他看病呢?

  在演丰镇的山尾村卫生室,69岁的医生黄世太告诉记者,自己从医已经48年了,当年也是一名“赤脚医生”,医改以来,国家对当年的“杂牌军”进行了业务培训,规范了村医工作制度,连诊室和设备都按规范置办了,这本是老百姓的福气,但是村卫生室迎不来新的“血液”,很多功能都没法发挥出来。

  “你看,我年纪大了,现代化设备全不会用,眼睛也不好,也没法给患者打针,现在每天只能坐着给人开点口服药。”黄世太叹着气说,“我提了很多次要退休,可不让退呀,我退了,没人补上了。

   不会用电脑 新农合无法开展

  基层不强,自然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好在不少村镇交通便利,群众遇到急病,一般也能坚持到市内的大医院就诊。但村卫生室的功能却逐渐萎缩了,政府对基层卫生建设的大量投入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在三江镇,8家村卫生室医生平均60多岁,由于不会使用电脑,至今无法开展新农合及时结算服务。眼镜塘村卫生室,74岁的村医吴多裕说,由于没法报销,现在每天来看病的也就两三个人,因此,闲暇时他常常帮助儿子打理花田。

  “医生有责任哪,不能逞强,我干了54年,实在干不动了,真想有人来接这个班。”吴多裕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看着年轻医生把卫生室办得红火起来,让乡亲们不用再跑远路看小病。(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