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干部下基层 基层出干部
人才往一线输送、资源向一线倾斜,干部作风蔚然一新
海口:干部下基层 基层出干部
■ 本报记者 单憬岗 叶媛媛
通讯员 敖日丹
国庆黄金周,经过“双创”洗礼的海口,旅游发展红红火火,一些新晋景点尤其令人欣喜。美兰区红树林景区内的演东村,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秀英区冯塘村一跃成为海口乡村游新热点,本地自驾客络绎不绝;龙华区龙昆上社区因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建成,也开始有了背包客的身影。
这些新景点的背后,离不开海口“树立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用人导向”的莫大推力:演东村新上任的党支部委员王仕林,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正在转型旅游产业的演东村带来了急需的专业支撑;罗经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经辉积极引进海口天堡嘉园公司落户冯塘村,让该村吃上了旅游饭;龙昆上社区党支部书记林文涛敢想敢干,把龙昆上疏导点打造成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样板。
1年多来,海口新任领导班子大力倡导“干部下基层,基层出干部”,产生了良好的成效。
3组数据最能说明:206人到基层一线挂职,22名市直科级干部交流到区、镇街任职,33名机关干部到村居任第一书记。这是诠释海口“人才往基层一线输送”理念的一组数字。
干部在基层一线成长
王仕林的故事有代表性。去年12月15日,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孙新阳到演东村调研基层党建时强调,要把赢得民心作为基层党组织的第一任务和使命,更好地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员队伍老化、青黄不接问题,把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大学生村官、返乡优秀青年、乡贤人士等推选为村级后备干部。
于是,已经在外省工作的王仕林在爷爷、老党员王开明的动员下,决定回村竞选、反哺家乡。选举中他众望所归,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委员。如今,他正在忙着为村子做好发展旅游业规划。
“从基层来、到基层去”,不仅为基层注入了新鲜血液,优化和改善基层干部队伍构成;更重要的是要将基层摸爬滚打过的干部选拔上来,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69名基层干部获得海口市委提拔重用,123名在“双创”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受到提拔重用。这是诠释海口“干部在基层一线成长”理念的一组数字。
“1只鹅苗养大平均能赚40元,这群鹅可以赚4万元。”龙华区美仁坡村村民吴岳全侃侃谈起了养鹅生意经。他和其他5家贫困户在原村支书吴挺秀的帮助下,从3月起养起了1000只鹅。
吴挺秀2007年回乡创办养殖发展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员年户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2010年高票当选为美仁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继续大力带动3000多村民一起致富。由于备受村民爱戴,今年他被推选为镇组织委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到基层的干部,更需要党和政府在资源上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劲往基层使的工作局面,是对基层干部最有力的支持。
161项行政管理权限向各区下放,987名市级行政事业编制下放到区、镇街,95%的城管执法人员在镇街,市、区税收分成比例从“5.5∶4.5”调整为“4.5∶5.5”。这是诠释海口“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理念的一组数字。
良好作风释放发展活力
“打12345热线投诉,城管人员马上赶到现场制止,效率很高。”家住朱云公寓的市民魏国伦说,自家附近工地上曾有晚上超时施工扰民,一打电话投诉马上见效。琼山城管局负责人说,这都是因为“双创”后,编制下沉,让基层城管的人手大为增加,工作效率成倍提升。效率提升的不仅仅是海口的城市管理工作,该市推行“公安+城管”以来,今年上半年海口警情出现近6年来首次“拐点”:海口市公安局受理的各类警情同比下降9.9%。
干部下基层的成效,在台风来的关键时刻最能体现。10月18日上午,正是强台风“莎莉嘉”登陆海南之时,由秀英区长流镇长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杜宏保带领的应急突击队深入排查危房农户的人员转移,发现5户流动人口居住在危房中。杜宏保立即背起受困小孩进行转移,半个小时就成功转移了5家12个人。
日渐打开的干事创业氛围和“双创”工作也逐渐树立了海口干部良好的工作作风。自启动“双创”工作以来,海口市委主要领导身先士卒、以上率下,带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把严实作风贯穿“双创”的一举一动仍旧历历在目。基层党员干部坚守一线,主动践行“四种精神”,服务群众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双创模式”启动以来,海口上上下下干事创业、落细落小、勇于攻坚的作风蔚然一新,有力地推动了海口释放发展活力。在今年1-8月份全国35个大中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名中,海口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领跑的成绩。
(本报海口10月2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