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美兰区致力打造“志愿美兰”品牌 纪实

10.01.2015  18:44

  无论是抗风救灾,还是社区服务,志愿者红马甲都成为海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借助全省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东风,海口市美兰区的志愿服务也从默默培土育种、生根发芽,到创新发展,绽放出令人注目的志愿之花。

  2014年12月,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员会精心打造的“美兰区万福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广州一举夺得由共青团中央、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这是海南省唯一获得金奖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海口市美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也被中国民政部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志愿组织案例一等奖,是我省首次获此殊荣,成为全国仅有的10个团体之一。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员会书记陈文强荣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近日,记者走进海口市美兰区人民街道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在这个作为全省首批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点和“点单上菜”青年志愿服务模式的实践平台与中心枢纽,实地探访海口市美兰区委、区政府志愿服务的务实创新之举。

   首创“点单上菜”:让爱心与需求接上头

  近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冷热不均的“扎堆服务”、廉价劳力般的“被志愿”等问题也成为了志愿服务面临的尴尬。

  “求助者的需要,志愿者不知道;志愿者的服务,求助者不需要。”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员会书记陈文强认为,正是因为志愿者与求助者之间沟通不畅,供求信息无法有效对接,才导致志愿服务中出现一些“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序现象,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常态化的运作机制尚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一次让人“心疼”的敬老院之行,改变了陈文强和整个团队的志愿服务理念。那是在2013年初,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组织青年志愿者春节前到演丰敬老院慰问,志愿者们非常用心购买了糖果、牛奶、饼干等慰问品,怕老人们牙齿不好,还特别采购了一批软糖。慰问活动非常顺利,老人们也很开心。当时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边走边拉着陈文强的手,轻声说:“侬啊,你们来阿婆很高兴,但是阿婆吃不了糖,太甜,阿婆有糖尿病,下次不要买了。

  “阿婆的话虽然不是责怪,却让我觉得很心疼。我们自认为已经精心地准备,但还是未能契合老人们的需求。”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文强仍然深有触动,“此后,在志愿服务中我们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需求,不干一厢情愿的事情,多做一些受助者满足、给予者快乐的志愿服务。

  正是带着“给爱心找到正确出口”的愿望,海口市美兰区树立起了“需求引导”的理念。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开始把“先点单再上菜”,这种原本只在饭店里常见的模式,“借用”到美兰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当中。

  2014年12月,大致坡镇金堆村的老党员和困难青少年就享受了一次“点单上菜”服务。“村里的邮站开通了,要是能够每天有报纸杂志看该多好。”这是符国川等10多名困难老党员和11名贫困青少年的新年心愿。共青团美兰区委了解后,采取群众“点单”、团委“送报”的形式,帮助他们实现了愿望。当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梁天财为他们送上2015年报刊杂志订阅单时,老党员们和青少年非常开心。

  早在2012年始,“点单上菜”就已经在美兰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运行开来,并且立竿见影,成功打响了“志愿美兰•暖冬行动”系列志愿活动、海南首个新媒体公益活动“微博爱心年夜饭”、首个青春期教育平台“青春讲堂”、“情满回家路”、“关爱农民工子女爱心文化游”等一批实实在在、影响较好、服务民生的品牌项目。

  在团省委、省民政厅的资金支持和团海口市委的指导下,美兰区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作为全省首批社区志愿服务示范点,试点推行“点单上菜”这种“需求引导型”的青年志愿服务模式。如今,社区居民足不出社区,通过《共青团美兰区委志愿服务菜单》就能获得志愿服务,涉及家教、敬老、文体等13大类别,每类服务可指定服务时间和人员。此外还设有“接单安排、服务评价、跟踪回访”等填写栏,保证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副书记梅哲君告诉记者,群众“点单”不仅可以在社区志愿服务站进行,也可以通过社区政务平台申请,汇总后联系志愿服务站下单实施。截止目前,服务站已经进驻的志愿服务队伍有20多支,组织开展了阳光家教、家电维修、用电安全、健康义诊、义务理发、阳光扶老、环保宣传等多项志愿活动。

  海南省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周卉认为,美兰区扎实完成全省社区志愿服务站示范点试点工作任务,这一志愿模式具有服务针对性强、服务供需有效衔接等特色,是对基层志愿服务的有力探索,其在运作过程中提炼出的一套可复制、操作性强的项目流程值得在全省社区志愿服务借鉴和推广。

  运用互联网:实现志愿服务零门槛

  面对互联网快速的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强大社会影响力,美兰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依托互联网开展志愿服务的先机,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开展志愿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期间,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以“网络虚拟基地”和“社区实体中心”为两翼,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平台,开设美兰共青团的官方微博、微信,建立团干与青年志愿者QQ群,在网络上果断亮出共青团的鲜明旗帜,建设志愿服务工作的“网络虚拟基地”。此举,既破解了志愿服务信息沟通的难题,又迅速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把志愿公益的门槛放得跟地平线一样低。”陈文强认为,志愿服务应该实行“力所能及、人人参与”的模式,把大活动用小项目化来进行操作,以“微志愿”引导形成“显大爱”的志愿服务新格局。

  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开通了团区委书记微博@海口陈文强和团区委官方微博、微信,率先打出了“转发也是一种力量”,这样最直接、最简单的网络志愿服务标语,吸引更多青年参与其中,以“举手之劳”造大志愿服务的网络声势,传播正能量。

  2013年1月的“海南微博爱心年夜饭”正是通过微博发起的。从策划发起到最后执行,全程通过微博得以实现。网友们认捐了13桌年夜饭、100余份爱心年货,在微博上刮起了一股爱心暖风,被评为海南政务微博的一个成功案例。

  2014年7月,台风威马逊肆虐海南时,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运用新媒体开展抗风救灾,共建立起2个微博、3个QQ群、10多个微信群,募集物资近6万元,组织了2000多名志愿者开展帮扶村救助、道路疏通清理、物资募集发放、网络舆情传播应对、陪孤寡老人一起度难关等主题志愿活动。

  “新媒体的运用,得益于区委区政府支持,有效突破了志愿服务的现实空间和特定人群的限制,扩大了参与面,拓展了资源。”陈文强说,当前,在技术、项目、经费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必须更加自觉务实,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好,推动常态化发展。

  近年来,海口市美兰区通过新媒体发起的“志愿美兰•暖冬行动”系列活动、“你的心愿我来实现”美兰区青少年圆梦行动等“微志愿”活动,在网络上形成了爱心资源的集聚。在新浪微博的话题中,也首次出现“志愿美兰”的标签,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为美兰区志愿服务提供了又一活水助力。

  中共海口市美兰区委常委李小云表示,美兰区将更加注重新媒体的运用,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引领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风尚,全力支持各界、各类志愿团体到美兰来开展服务,打造一批惠及实在的项目,通过志愿服务更好地丰富创新公共服务。

   “社工+网格员+志愿者”:让社区更加有爱

  2014年12月18日,在万福社区的一个住宅小区内,社区居民颜礼芬告诉记者,当年9月份自己从小区通告栏上了解到有免费家教志愿服务后,就到居委会填表登记,成功“点单”找到两个志愿者教自己5岁的外孙画画。“这种形式太好了!志愿者们每个周末都来,尽心教小朋友画画,接下来我还想尝试志愿者提供的家电维修服务。”颜礼芬对青年志愿者的服务赞不绝口。

  “我们经常利用周末来社区给孩子们上课,还会进家入户开展家教。”在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驻站的海南大学“共度识光”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彭明霞告诉记者,在给孩子们教授知识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早在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硬件建设初期,在人民街道支持下,共青团海口市美兰区委与海南大学团委就联手建立“属地团委+辖区高校”合作模式,同步开展志愿者的筛选和培训,首批聘任30多名大学生作为网格志愿者进驻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与社区网格员形成“1:1”的搭档工作模式。

  “网格员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保姆,但他们个人精力也有限。志愿服务站的网格志愿者可以较好地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志愿服务进网格贴身服务居民,也是创新社区公共服务。”在万福社区居委会主任吴丽眼里,志愿服务给社区带来了青春朝气和阳光活力。

  与此同时,省民政厅和团省委专门聘任了两名社工,派驻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专职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对内整合资源和管理队伍,对外搭建需求和供给平台,形成社工专职制、志愿者轮值制和志愿服务队伍驻站制的工作模式,实现省内首批“社工+网格员+志愿者”三位一体运营,广受居民好评。

  从开始的居民对服务站陌生,到接受志愿服务,到现在的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发生在万福社区居民身上的可喜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这已经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它早已印刻在志愿者的心中,也成为万福社区居民的一份依赖。

  据介绍,美兰区以政府小资金购买服务为撬杠,集合各部门力量,培育了万福社区志愿服务站、“龙岐社区四点半课堂”等一批立足社区、服务社群、提升居民幸福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打响了“志愿美兰”城市品牌。

  中共海口市美兰区委书记孟励表示,志愿服务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美兰区将更大范围推广“点单上菜”的青年志愿服务模式,通过站点建设、队伍培育、活动打造等多种务实举措,多方整合资源、强化后续管理、推动常态发展,培育更多惠民服务品牌,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把“志愿美兰”的品牌做得更实、打得更响,让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作者 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