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WiFi易掉黑客陷阱盗网银 海口大多市民不知风险

21.06.2014  15:49

      【原标题】央视曝光“钓鱼WiFi”盗取个人信息,记者走访发现海口公共场所免费WiFi普遍

      蹭WiFi易掉黑客陷阱

      使用时尽量避免操作网银

      央视《消费主张》栏目近日曝光了WiFi日常使用中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仅需简单设备和软件就能设下的“钓鱼WiFi”陷阱,能在网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盗走个人支付宝密码、网上银行密码等重要信息。

      对此,南国都市报记者走访发现,海口公共场所轻易能搜索到免费WiFi,但许多市民并不知道“蹭”WiFi有风险,更不懂得如何规避风险。

      案例

      免费WiFi上网结果钱没了

      据国内媒体报道,今年3月份,重庆一名男子吃饭时连接了饭店里的免费WiFi,结果中了恶意扣费病毒,400元话费不翼而飞。江苏一名男子使用在公共场所使用WiFi后,网银被盗走6万多元。

      接连发生在国内的“蹭WiFi丢钱”事件,给众多“手机控”敲响警钟。央视《消费主张》节目中,央视记者联合金山毒霸安全工程师在多个场景进行“钓鱼WiFi”实验,他们模拟黑客,在北京火车站和王府井商业区分别设置了两个免费WiFi热点,很快就有几十个网民连入使用,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甚至其手机型号、打开的应用名称及上网信息,如浏览过的网页、机主QQ号码、微信朋友圈照片、淘宝、微博账号等信息,同时被该WiFi创建者截获。

      WiFi名称可随意设置

      体验

      6月19日下午,记者进入海口火车东站一层的肯德基餐厅进行一次设置WiFi的体验,设备仅为一部手机和一部笔记本电脑。

      记者用手机设置了共享的WiFi网络。随后记者使用笔记本电脑搜索,仅十秒钟便搜到所设置的“FREEWiFi”网络并连接使用。

      3分钟后,记者将手机名称更改为餐厅英文简称“KFC”,重新打开共享WiFi选项时,笔记本电脑上又立即能搜到名为“KFC”的WiFi信号。该信号设置后15分钟,先后有6人在没有任何验证的情况下连接使用。假如记者是一名黑客,这6人连接后操作的所有信息都将能“了如指掌”。

      当场,记者找到使用所设WiFi的林女士,并告知她详情后,她表示“不敢相信”。林女士说:“候车还需要1个多小时,到餐厅消费就搜到这个免费WiFi信号,因为名字和餐厅相符,理所当然觉得这是餐厅提供的免费WiFi,没想到是假的。”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