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屡败屡战” 海口垃圾分类究竟卡在哪里路在何方?

08.07.2014  10:35

  原标题:经过二十年不断试验探索,海口垃圾分类试点才真正起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难在哪

  核心提示

  如果不加强垃圾分类,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将被垃圾包围,这并非危言耸听。

  请看一组数据,2004年海口日产垃圾900多吨,2010年增加到1200多吨,而到今年已经达到1700多吨。由于垃圾的飞速增长,颜春岭垃圾填埋场已不堪重负,海口垃圾焚烧发电厂也在不断扩张产能。

  早在2000年,建设部就确定京沪等8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14年过去了,适合国情的垃圾分类途径依然未能找到。同样的情况在我省也在上演,海口、三亚先后成为省内试点,虽历经多年、多阶段的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距离找到适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特色的垃圾分类方法,仍有漫漫长路。

  那么,海南垃圾分类究竟卡在哪?路又在何方?

  难题

  我省垃圾分类“屡败屡战”

  2003年试点,上千垃圾箱形同虚设;今年3月再试点,居民参与率逾90%。

  7月6日下午,海口市秀英区秀海小区内,垃圾分类督导员符大姐开始回收小区的垃圾,摆放整齐的绿、灰、蓝三色垃圾桶,分别代表着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

  据海口市环卫局局长李永胜介绍,海口自今年3月1日开展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试点工作以来,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试点单位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以上,投放准确率达到85%以上。

  经过约20年的不断试验、探索,海口终于在垃圾分类的试点上真正开始起步。

  市民分类投放意识弱

  垃圾箱常“吃”错东西

  早在1990年代,海口就开始小范围进行垃圾分类试点,最后却无声无息。到2000年,海口把垃圾袋装收集和分类收集工作安排在5个物业辖区同步展开,几年后垃圾袋装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但垃圾分类进展缓慢。2002年底,海口出台方案,翌年开始试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当时设置了便于区分的上千个环保型分类垃圾箱,桶上标有明显的分类标志,替代原来的垃圾圆桶。

  然而,到2010年,街头一黄一绿两个一组的垃圾分类箱仿佛是摆设:不仅市民意识行动没跟上来,连相关的垃圾后续处理设施也未跟上。当年8月,海口再次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在全市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50个单位、35条道路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将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废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4类。但这些新式环保垃圾箱“上岗”几年,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意识仍较薄弱,多数垃圾箱常“吃”错东西。

  总结经验再试点

  年减垃圾千余吨

  今年3月,在充分总结以前试点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海口再次重启垃圾分类试点。这一次,他们将分类方式改为三分类,试点单位也只划定4个区每个区的1条道路1个住宅区。

  “经过之前的试点工作发现,摊子铺得过大,运作管理有难度。”李永胜说,希望这次能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试点,总结出真正适合海口开展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的经验及做法,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和推进。

  “2010年试点时垃圾分类分得过细,操作太麻烦,所以很难坚持按要求去投放垃圾。”市民赵凌云说,这次操作起来比过去简单得多了,自己将积极参与。

  由于这次找准了切入点,分类试点工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据日前海口市环卫局调查,4个试点小区、道路日产生活垃圾约27吨,其中可回收物约1吨、餐厨约2.65吨、其他垃圾约23.35吨、日减量约3.65吨;由此推算年减量垃圾约为1314吨。

  类似的一幕也发生在三亚等其他市县,2010年、2012年三亚先后两次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便两市垃圾分类初见成效,但距离成功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症结

  海口垃圾分类,卡在哪?

  资金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缺少激励和协调机制;管理体制上存在“九龙治水”现象,权责不清。

  7月6日是星期日,市民周梅在汽车南站逛街,这里曾是2010年海口市50个垃圾分类试点区域之一,生活垃圾分类桶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提醒人们要把垃圾分类放置。

  在一个分类垃圾桶边,她想考考6岁的女儿:这些东西该分别放在哪个桶里。然而环卫工人走过来,直接把两个桶的东西都倒在一起,这让孩子十分困惑。

  “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一锅烩’。”不少参与垃圾分类试点的市民认为,这是海口2010年的垃圾分类3年来成效不显著的最大症结所在。

  其实,垃圾分类成难题并非海口独有,全国都如此。2000年的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如今仍在“试点”,被网民戏称为“比蜗牛还慢”。

  为何垃圾分类如此之难,其症结究竟何在呢?省住建厅副厅长陈孝京认为,海口推进垃圾分类主要有几方面难题。

  首先是资金保障困难。垃圾分类要做到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需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因此无论是设备采购还是深入宣传,都需要资金投入。近3年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投入资金36亿元,仅垃圾分类推广就投入3.68亿元。而我省则因财政吃紧,资金成为垃圾分类的一大“瓶颈”。

  其次是分类转运设施、处理终端配套不完善。例如餐厨垃圾除三亚正在建处理厂外,其它市县没有专门的处理设施,全省资源回收体系也不发达。垃圾分类需要公众参与,但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此外还有专业人员缺乏,法规、标准不健全等因素。

  记者调查发现,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方,由于缺少激励和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在清运环节,由于分类运输增加成本,负责垃圾清运的环卫部门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宁可混装。在回收环节,很多地方政府并未利用“看得见的手”对垃圾减量予以补贴,拾荒者自然挑肥拣瘦,哪管垃圾分类。而最被忽视的产品生产者,由于未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他们自然乐得装聋作哑。

  垃圾处理还存在“九龙治水”的困境。在我省某市,建垃圾焚烧是住建局管,餐厨垃圾处理的公司是由环保局审批的,废品收购站点是由商务局管的,乱扔垃圾的处罚由城管部门负责,而垃圾清收处理是环卫局的事。这让环卫部门很无奈。

  “这些事务在台湾省均统一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管理,权责统一,职责明确,系统高效。”陈孝京说,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关键在于打通顶层设计体系,厘清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处理链条。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