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列全国宜居城市前三 环境保护打败城市病
凭借良好空气和适宜房价等因素,海口紧随珠海和香港,在中国两岸四地289座城市宜居度排名中位列第三——
宜居海口,一座城市的胜利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城市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他的畅销书《城市的胜利》中写道。
然而,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企、水源污染等“城市病”的蔓延,让世界很多城市与“宜居”渐行渐远,让人类的未来蒙上雾霾。
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在对中国两岸四地289座城市的比较中,海口名列“宜居城市”第三名,第一、二名分别为珠海和香港。
这既是学界对海口“四宜三养”(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养眼、养身、养心)城市定位和建设管理成就的肯定,也是海口城市价值在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全新发现。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宜居品质,擦亮宜居招牌,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目标为追求,实现城市让百姓生活得更美好,则是正处发展关键期的海口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无与伦比的城市价值
新发现
海口已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打响了宜居品牌
为了让儿子在一个没有雾霾、无需口罩的地方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云婕决定卖掉北京的房子,举家从京都迁到海口生活。
今年母亲节,《海南日报》一则图片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母爱的背后,则是人们对居住和生活的反思——我们究竟应该住在什么样的地方,怎样的环境才是我们对生活的向往?
对于生活,现代人喜欢居住在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这样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即“城市”。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雾霾和高房价。这两大难题使宜居城市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受不了沙尘暴和干燥,4年大学结束后,我带着逃离的心情离开北京回到海口。18年过去了,每当听到留在北京的同学们抱怨雾霾时,我总是庆幸自己的选择。”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如今在海口从事证券研究的证券分析师林天雄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杰博士表示,理想的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以人为本是指作为居民栖息之地的城市,是最大化确保全体市民个体创造和分享幸福与发展成果的出发地和落脚地。在理想的宜居城市里,市民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生活幸福、素质文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有良好的供给,确保大多数居民便捷、舒适地享用。
“我们从人口素质、生活条件、政府投入及气候环境四个方面共选取10个核心指标来衡量宜居城市竞争力。”杨杰介绍。
“如果说过去人们追求宜居,重在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福利,那么今天格外看重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身体健康。可以说经历了一个过程,也可以认为是发展的规律,最终都要回到以人为本。”海南大学教授章汝先认为。
其实早在2010年,海口就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将“宜居”放在了第一位。2012年海口落实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时,提出要建设成“美丽风光养眼,良好生态养身,幸福感受养心”最佳人居地。
随后,海口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四宜三养”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均围绕这个目标努力。
去年5月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人如今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二大海外买家,但现在中国人已经逐渐从纯粹的投资转向享受,下一站中国人很有可能就近选择珠海、海口、台北、香港等城市购置二套房。报道说,海口“这个海南岛北部的城市,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追踪的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经常排名第一。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海口每平方米的房价为8700元人民币。”
今年5月,《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公布海口名列中国两岸四地289个城市“宜居城市”第三。
这表明,海口已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打响了“宜居”的品牌,这个品牌的价值无与伦比。
空气质量排名让海口脱颖而出,风光背后是海口对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
跑赢与“城市病”的比赛
“国内南方某著名旅游城市,数年前空气质量排名一直处于前十强。由于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两年不仅被淘汰出前十强,且发现其环境修复代价远高于之前的经济收益。”海口市环境保护局局长陈超举了一个例子。
2013年1月1日起,国家环保部采用新空气质量标准,每月发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其目的在于让人们知情,让城市管理者警惕,让污染的环境得到治理,让城市之间展开环保竞争。
正是这份定期排名,使海口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脱颖而出,近两年频频以正面形象亮相国内媒体。风光的背后,是海口对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资源保护的不懈努力。
低能耗控制与工业经济增长赛跑
“海口龙华路、海德路上的几家工厂都不见了,是倒闭了吗?”海口市民黄芮问。
“海口没有工业,当然空气好。”60多岁的“候鸟”李莹兰一直错误地认为。
事实上,海口仅医药产业就已是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为何大多数居住在海口的人们仍误认为,海口没有工业?
海口科工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多年来,海口本着“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西部转移”的指导思想,工业布局选择在城市西北、西南部港口、高速交通便利的地方。而海南岛常年吹东南风,工业园都集中在西南,上马的项目又都低能耗。因此,一不留意,市民们几乎感受不到这个庞大产业的存在。
海口没有采暖季节,但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1996年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功能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居住与商业、工业三类区划,但海口将第三类工业区划到二类区,不设三类区。”陈超表示,这种两类分法比全国提前10多年。进入21世纪后,海口该项标准的执行变得更为严格。
2003年,海口市政府发布《关于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通告》,率先全国将城市建成区划定为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区域,新建项目禁止使用煤,老企业推行“煤改气”和“油改气”。2005年年末,海口217家企业全部完成燃煤、燃油锅炉改造,改烧燃气锅炉,连酒店都不再烧锅炉了。
至此,海口的煤烟型污染得到根治,空气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合理的能源结构为后来保持一流环境空气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凡企业进入海口,都有一道“绿色门槛”在把关。
海口科工信局发言人认为,处理好工业经济增长与低能耗控制的关系,海口就把握住了工业、经济、环保三者之间的平衡。
尾气控制与机动车增长赛跑
与国内城市一样,近10年是海口机动车快速增长的10年。截至2013年底,海口机动车保有量48万辆,汽车近40万辆。
2011年,海口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其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尘、城市扬尘是海口大气颗粒物首要来源,其中春季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率为35%;冬季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率为29.8%。
“十多年前,海口满大街跑的公交车都是私人承包的中巴车,只需路边招招手,一个紧急刹车就把客人拽上,然后司机一脚油门,中巴车屁股冒着黑烟继续往前冲。”市民钟文峰说,现在海口的公交系统、设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海口对机动车尾气的综合整治,首先在于竭力调整公交车辆结构,和全面改造出租汽车使用清洁能源。目前海口公共交通车辆中,节能与新能源占比超过了90%。
“我们无法制止市民买车,也不能阻止自驾游汽车海口登岛,但可以改善公交系统,科学布局交通线路,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海口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宋延巍表示。
修建越来越多的慢道,使骑行客成为了海口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临江不占江,靠海不霸海”的慢道理念,串起了海口各处的自然生态资源,增添了市民锻炼与休闲生活渠道,也间接控制了汽车尾气。
此外,海口还致力于高排放机动车区域限行,发放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管理,加快推进全市民营加油站和油罐车企业油气改造回收,严格新车注册和外地转入车辆的环保查验等。
空气质量监测与雾霾远距离输送赛跑
每到冬春两季,海南岛的风向有时不再从南海而来,一旦吹起北风或东北风,海口就可能遭遇内地雾霾远距离输送的威胁。
1997年底,海口安排专项资金,引进具有上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TEK仪器,分别在海南大学、省人民医院秀英留医部、龙华路环保大楼、海南师范学院和东寨港红树林国家保护区(背景点)建立了由5个子站、一个中心站组成的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
2014年5月,海口新建成的石山、桂林洋两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顺利通过验收,并被纳为省空气质量控制点位。至此,海口已建成7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其中国控点位5个,省控点位2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海口实时发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满足公众对环境知情权;另一方面,环保、气象部门就此展开空气质量预报研究合作。
“优质的空气质量从数据上反映给公众,同时也是海口宜居的宣传工具。”宋延巍认为。
2011年,与南开大学联合开展海口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2012年,与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环境空气质量PM2.5一级优达标对策研究;2013年,组织开展海口市二氧化氮和臭氧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海口不满足天赐禀赋,用科学的态度精心保护环境与空气质量。
宜居品牌如何擦亮
从生态文化旅游发力
为宜居城市锦上添花
“宜居”如同推开了海口的一扇窗,让人们换了角度发现其价值。正处发展关键期的海口,“宜居”之后要追求“宜业、宜学、宜游”,臻达“养眼、养身、养心”境界。借力“宜居”品牌,海口下一步怎么走?
“对海口而言,这是一个大好机会,利用‘宜居’做品牌,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海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王健生认为,围绕“宜居”建设城市,可能进一步改变海口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盘活海口宜居资源
“城市宜居性就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本源。”海口市规划局总工程师林尤干认为。
《海口市总体规划(2005-2020)》对海口定位“热带海岛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态产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居”二字赫然在列。
经过本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海口主城区规模已经扩大不止一倍。从今天的国土空间上看,海口城市北、西面朝大海,由南至东分布有火山口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红树林保护区等,生态资源一流。多中心组团,共同呵护城市。
从海口的五级城镇化体系规划看,主城区-卫星城-生态乐居小镇-新型农村社区-美丽村庄,科学布局。作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镇,演丰乐居小镇已初具雏形。
生态是宜居海口的最大资源。南部,16.5公里生态绿带夹在椰海大道与绕城高速公路之间,石漠荒山变成了湿地公园和高端旅游目的地;东部,红树林湿地系统的生态红线范围由5万亩扩至12万亩,用立法的方式将其保护;城市管理尤其重视水体面积、河道宽度、绿带宽度、山体禁建线。
历史文化是海口的根。骑楼老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保护、火山古村落的修旧如旧,海口的城市发展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历史和乡愁的集体记忆。
宜游又宜居是旅游的升级版。海口借力“温泉海岸”、“火山奇观”和“海上森林”三大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也为打造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活舒适、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锦上添花。
人民幸福家园的终极追求
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国外宜居城市的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认为宜居城市追求的不仅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更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对生活舒适性的愿望也很强烈;重视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决策,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高低;关注邻里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包容性等人文文化方面。
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认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是一个品位城市的魅力所在,它注重城市综合质量,注重城市文化品格,凸显了“把海口建设成人民幸福家园”的终极追求。
分析海口“四宜”,“宜居”龙头带出的是就业、教育、旅游,即民生内涵与产业发展方向。这与2005年被英国《经济学家》宜居城市评比排名中名列前茅的温哥华、维也纳、新加坡和西雅图四个城市不谋而合。
海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廖小平认为,“宜居海口未来方向是,立足本土、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发展新时期城市特色文化,为人居环境注入个性化的精神内涵。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才具有吸引力,才能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