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出租车司机真的值得同情吗?

19.02.2016  13:06

  除了在高档酒店、会所、空乘等高收入岗位,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往往在现行舆论定式中被划定为弱势群体,在舆论对决、利益纷争当中容易博得社会的普遍同情。有例外的吗?也有,如果他自甘堕落、倚弱卖弱、不惜名节。

  海口的出租车乱象,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甚至主要在于管理体制。但最直接的责任,毫无疑问要在出租车司机的身上找。近年来,对这个群体的投诉可谓五花八门、罄竹难书,比较有代表性的在于,把出租车当公交车开,不顾乘客的反对一路拼客;半天等不到一辆车不说,就算等到了,也首先是问你去哪儿,然后再决定是否要拒载;尤其是当高峰时段、路程稍远基本就再也不打表,一口价爱坐不坐,坐上去了也可以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把乘客甩下来;一路对讲机高声喧哗,一语不合破口大骂;甚至看见乘客漂亮,就直接伸手去摸人家的大腿,并扬言“随便你去哪儿告”;往往投诉了也确实没用,运管部门根本不给处理回复,这让司机的胆子更加肥大起来……

  笔者不排除海口出租车司机当中也有不少遵法守纪、甚至拾金不昧的好司机,但这个群体的整体服务质量低下、脾气大得很,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海口打车绝对是一件考验心理素质的事。甚至有市民调侃说,海口出租车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人根本就不配在海口打车。

  由此想到另外一件事,由于公共交通滞后、居民收入不高的两相挤逼,海口成为一座骑在电动车上的城市。公共舆论也一直在为争取电动车的应有路权而呼吁,但曾几何时,对骑电动车的同情氛围一降再降,以至于批评四起,原因何在?就在于电动车司机的不守交规、抢灯穿路、普遍性违章,故而“双创”期间的专项整治得到了市民的大力拥护。

  这说明什么?弱者也要讲道理,弱势地位不是不守社会基本底线的护身符,否则将亲手葬送了自己在争取合理利益时来之不易的舆论支持。当一个人、一个群体在并不怎么好的生存环境中丧失自律、思考的能力,就容易陷入“平庸的恶”,从而不自觉地拉低自己的道德水准,为“冲动的魔鬼”所裹挟。所以,地位的平庸,不足以成为服务质量掉到基准线、法纪线以下的辩护借口,海口出租车司机既是值得同情的,也是不值得同情的。

  海口出租车司机就真的那么委屈、不敢批评吗?乘客欠出租车司机的钱吗?谁把出租车司机给惯坏了?出租车司机又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又是否足以成为海口城市文明的窗口形象?我们期待海口出租车司机的自律、自重、自净,也更期待将出租车行业纳入系统性的城市治理序列、理顺关系、从严整治,告别现在的怨怒、不堪和失序。(沧海一声笑)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