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倾力打造群众家门口暖心“驿站”

06.09.2019  04:40

  在海口江东新区演中村,废弃的小学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健身休闲、图书阅览等丰富志愿服务,打造群众喜爱的多功能便民服务综合体,成为全村最热门的公共服务设施。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以来,海口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因地制宜盘活闲置资源,靶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志愿活动,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在基层落地生根,用情用心打造覆盖城乡、群众家门口的暖心“驿站”。

  百姓点单 精准服务

  在演中村,闲置的小学校舍,曾是许多上了年纪村民的“母校”,承载大家共同的童年记忆,但由于多年疏于打理,越发残破,存在安全隐患,改造提升校舍,成为村民心底迫切的希望。

  群众的“痛点”,就是精准服务的起点。今年初,演中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在进村入户走访中,接到百姓的“点单”后,多方筹资资金,和村党支部一起经过短短2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按照简约、朴实的原则,在原有校舍的基础上进行加固、提升、改造,打造成为现在的演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演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李永说,根据群众需求,该实践站设置了演中发布、友邻帮、健康驿站等9个功能室,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年届七旬的村民洪卫青格外喜欢家门口的“健康驿站”,这里设置了义诊区和自助检查区,演丰镇卫生院的志愿者每周定期为村民量血压、检查身体,足不出村就能“瞧病”。

  李永介绍,演中村还顺应村民需求,将把传统的海南老爸茶引进实践站,设置“敬老茶屋”,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茶点,切实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盘活阵地 暖心便民

  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中,海口坚持问需于民,整合现有设施,多举措盘活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暖心“驿站”,将多样丰富的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琼山区红旗镇道崇村,该村利用农村闲置学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原来的教室变成了文化礼堂、卫生室、室内运动间、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原来的操场变成了村民户外运动场,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姓之家。

  像演中村和道崇村一样,海口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有序把闲置学校、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农家书屋等482个阵地资源统筹起来,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统一调配使用,提升服务效能,着力让每个阵地成为富有人气的“乐园”。

  为了建立健全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海口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项目库,因地制宜策划推出各具特色、符合需求的服务项目,统一调配、按需开展琼剧下乡、农业科技下乡等惠民活动,让更多百姓享受到服务。截至今年7月底,已整合服务项目179个、开展活动5300多场。

  丰富“脑袋” 鼓足“口袋

  海口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地落地生根,既注重解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着重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共同奋斗迈向美好生活。

  “我们村有一支党员政策宣讲队,由第一任老村长符世诚牵头,组织历任老村长成立了‘老村长议事会’,将党员教育、政策宣讲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村口院落,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教育引导群众真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演东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王燕军说。

  党建引领,脱贫致富在路上。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志愿服务队的指导下,演东村的4户贫困户通过发展养蜂特色产业,全部实现脱贫。而其中养蜂成效特别好的贫困户叫杨成伟,镇里聘请他当起了田间地头的教授,开展互帮互助。在杨成伟的带动下,15户贫困户报名养蜂,收益可观,让贫困户变成了“甜蜜户”。

  海口创造性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大格局,整合市区下派的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力量,组建248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队,同时还发动本地人才参与志愿服务,齐心打造具有海口特色、在百姓家门口的“服务中心、慈善中心、信仰中心”。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曹马志] [责任编辑:杨艳]

稿件由海口市台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