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南黎族人民生活中的好朋友:竹子

22.10.2014  19:00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黎族终生与竹为伴,生活中随处可见到竹子的身影。

      省民族博物馆收藏的黎族竹磨

      黎族男子大都会编织竹笠、箩、簸箕、刀筐、鱼篓、竹篮、竹筛、竹帘和竹壁等。黎族人民用竹子编成篱笆保护水稻,还用竹条搭成架子种植豆角和茄子,在山脚下,至今还有人用竹子当引水管,黎族百姓出门劳作时,必在腰间挎上一个竹篓,装上水壶。有一种竹制的捕鱼笼,黎语称之为“力克”,有“V”形、直桶形、梯形等式样,编制简便,是深受黎族人民欢迎的捕鱼工具。

      黎族人民用竹筒引水灌溉

      黎族百姓不但用竹子来制作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还将竹子应用于艺术和娱乐活动当中。他们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制成的鼻箫、长箫、芦笛、直笛、唎咧和口弦等,都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乐器。“黎族竹木器乐”还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而黎族源于祭祀用的“竹竿舞”,也很好地说明了竹子在远古时期就开始深入平日黎族人民的生活。

      竹制黎族乐器

      海南山区气候湿热,老百姓易患风湿、中风等病症,黎族民间常用“拔火筒”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操作是:将烧红的火炭放入长度约10厘米,口径约6厘米的竹筒,再加水浇灭火炭,然后迅速把竹筒扑在患处,以达到把人体湿气、寒气吸出体外的目的。

      过去,黎族妇女生育时,也往往用锋利的“竹刀”割断脐带,而很少用金属工具,这种作法现在偶尔还能看到。黎族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金属有杀气,而婴儿刚出生,生命弱小,恐怕经不起这种“杀气”的干扰;另外,黎族认为竹子生命力和繁殖力都很强,用“竹刀”割脐带,可以让小孩子像竹子那样,易活易长,永远常青。

      此外,在古代的军事活动中,黎族曾用竹制的弓箭和火药筒,抵御敌人的入侵。

      竹子渗透到了黎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与黎族人民的关系非常密切,黎族人不但充分利用了身边丰富的竹资源,让竹子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还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竹文化。黎族竹文化是黎族人民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杰作,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黎族文化特征的表现。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