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海南高校“翻转课堂”探索者曹献英:欲将余年付教改

22.03.2017  00:00


曹献英在备课。  本报记者  罗孝平  摄

【海南日报】■ 本报记者  罗孝平

达人名片

姓名:曹献英

就职院校:海南大学食品学院

3月1日下午两点多,安静了一个中午的校园开始动起来。记者在海南大学海甸校区研发楼6楼电梯口等待曹献英老师,先后遇到了她的两位同事。

是采访翻转课堂吧?那要好好表扬曹老师,她很专注很用心,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示范作用很大,我们都很受启发。”“50多岁的人,还经常备课到半夜……

记者在会客厅等了一会儿,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向记者走来,手里拿着IPAD,利索精干。她就是海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海南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者曹献英教授、研究员。

翻转课堂”新思路

一前一后,我们走进了曹献英的实验室,她麻利地打开手机进入蓝墨云班课平台。“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在这个平台里,我现在的工作设备就两个,电脑和手机,电脑是用来录制、推送微课视频等资源,手机是拿去上课的。

翻转课堂是教学过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老师组织同学们通过展示交流、协作探究等完成内化知识的过程。”曹献英说,在目前传统教学中,老师满堂灌、学生常常不爱听。

翻转课堂给我们带来新思路,它强调的是翻转学习的流程,学习的开端是在课前开始的,学生通过手机观看老师推送的微课视频,自主学习、自定进度、碎片化学习,比如在食堂吃饭、在路边等车都可以观看。而课堂则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老师还可以关注到个别需要关注的学生,从而达到更好的个性化教学效果。”曹献英说,具体说来,翻转课堂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解决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问题,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爱听不听;二是迎合了学生爱玩手机的需求,课堂上手机教学;三是丰富了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等多方面的能力;四是达到了个性化教学的目的,课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曹老师的体重曲线

曹献英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尝试翻转课堂,但私下的探索更早,之所以被海大校方得知,缘于一次偶然。“有一次,教学督导来班上听课,发现我班上的学生放羊一样,三五个围坐在一起,人人都握着手机,大声地讨论激辩。督导听完课之后,知道我是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就向学校汇报了……

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改革,教学设备从书本移到电子设备,而且备课时间大大延长了,课堂形式改变,对老师而言是一个挑战。“课前,要设置任务单,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录制视频,一个知识点一个视频,供学生碎片化学习。课上,通过组织活动、表演、辩论等方式,让师生充分互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曹献英说,她一般上两堂课备课达五六个小时。“我可以在任何闲暇时间思考,一般到了夜深人静时才能安心地录制视频,经常熬夜。”因此,曹献英的体重也是起起伏伏。“有一次参加北京大学为期八周的翻转课堂学习,为了跟上老师的进度,只能深更半夜地看教学视频、做作业、做试题,结果体重瘦了好几斤,但以93.74分的成绩获得了优秀证书。

而同学们则发现,曹老师还有另外一种体重曲线:开学时挺胖的,到了一学期中期明显见瘦,学期末更瘦了,但过一个假期体重又回来了。

教之本在师

累,但心不累,值得!”说起初衷,曹献英说了两点,一是让学生愿意学习,二是让教书育人落到实处。“我50多岁了,生于老师之家,个人从教30多年,再站几年讲台就要退休了,静下来思考,心中感慨很多。我以前上课,花三四个小时备一次课,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可很多学生不领情,互动很难开展。学生学不到东西,作为老师的成就感和价值尊严从何而来?”曹献英在迷茫中寻找到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201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舒杨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翻转课堂的意义。“老师一般提前五至七天推送微课视频和课前任务单,有一次周五课后,老师竟然没在周末推送,我们班上同学都等着看呢,就着急催老师,原来老师是想我们周末休息一下。下周一才推送。”舒杨说,从满堂灌到现在的翻转课堂,感觉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劲头挺足的。“更让我们满意的是,老师推送了很多名师资源供学习参考,教学内容来自全国高校,从一定程度上落实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均等化。

曹献英的探索,换来的不止是学生的认可,海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张云阁向记者介绍说,“曹献英教授在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在全省范围内走得比较早,学校今年在建设督导队伍时,将曹献英聘为网络课程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专项督导。

采访结束,暮色四合,学生们晚饭后进入新一轮学习中,曹献英送走记者后,也回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