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推出系列报道关注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 | 中国最大自贸区奏响奋进序曲

10.12.2018  09:22

  中国最大自贸区 奏响奋进序曲

  从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到全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能否抓住这次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披荆斩棘,只争朝夕,海南全省上下正以“一天当三天用”“不惜脱几层皮”的干劲,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规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三亚亚特兰蒂斯水族馆 郭 程 摄/《瞭望》新闻周刊

  聚光灯下,海南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正在提速。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历史节点,赋予海南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

  近期,在中央深改委战略部署下,在国家各部委支持下,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密集出台,持续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注入新动力。

  海南正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开放为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搭建四梁八柱,加速推出改革开放举措,努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标杆和对外开放新高地。

  大棋局中的重要落子

  赋予海南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使命,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棋局中的重要落子。

  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国内外高度关注中“花落”海南。

  “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海南建设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是新形势下我国主动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发轫于此的海南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正式步入快车道。半年多来,从中央统筹到部门支持,从上海的进博会到北京的深改委会议,不同层级、不同场合释放出“举全国之力”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信号。

  4月1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要求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10月16日发布的《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为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具体路线图,明确海南自贸试验区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开展试点。

  在11月5日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抓紧研究提出海南分步骤、分阶段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

  从“逐步探索、稳步推进”到“抓紧研究、加快探索”,彰显出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在提速。

  “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海南的关心和厚望,凸显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国家大局中的重要性。”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一系列极具含金量的具体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持续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新动力。

  ——中央深改委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涉及海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强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管理、调整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等方面的五个重要文件。“这意味着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四梁八柱正在加快搭建。”海南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军平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支持海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施意见》,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措施。“政策创新多,干货硬货多,含金量高,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都很强。”人社部规划财务司司长王克良说。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关于支持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市场主体登记业务“全岛通办”“一次不用跑”等6类24项措施支持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

  ——根据海南对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现实需要,中组部专门召开海南自贸试验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协调会。引进44名具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管理经验的优秀干部到海南挂职,已分两批选派海南省200名业务骨干到有关部委以及多个自贸试验区跟班学习。“这体现了中组部对海南引进和培养干部的大力支持。”海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耕说。

  ——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再次调整,免税购物限额提高至3万元、对岛内居民无差别对待、政策覆盖乘船离岛旅客、增加部分家用医疗器械商品等。

  ——《农业农村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印发,出台共5项14条措施支持海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南繁硅谷”建设和热带现代农业发展……

  面对重大历史机遇,海南省正加紧推进已经分解的356项重点工作、184项总体方案任务、21项重点事项等,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开好局、起好步。

  对外开放新高地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海南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最鲜明的特质。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对外开放新高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在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海南扮演着重要角色。

  党中央明确要求海南要坚持开放为先,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海南探索建设的自由贸易港,更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

  “海南的目标是打造成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海南省委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大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国内外企业敏锐地嗅到海南开放带来的新机遇。中国大唐集团投资10亿元在海南注册成立大唐国贸公司,是第一家将注册地落户到海口的央企。

  “大唐国贸公司将在海南打造中国大唐集团国际贸易的对外窗口和统一平台,全面负责中国大唐集团11个海外项目的设备物资进出口贸易,建立覆盖全球的贸易网络。”中国大唐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执行董事叶河云说。

  美安康、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华明等国际知名中介服务机构相继落户海南。普华永道咨询服务(海南)有限公司董事蔡晓颖说:“作为第一家落户海南的国际专业服务机构,普华永道将辐射海南全境,针对重点发展产业,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世界级优质资源。

  一系列涉及海南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开放政策即将实施。《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扩大开放的对象全面覆盖三次产业,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在种业、医疗、教育、旅游、电信、互联网、文化、金融、航空、海洋经济、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大开放力度。

  ——金融开放有序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批复同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体系,海南将争取2019年1月1日开始上线运行。这是FT账户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以来首次推广至其他自贸试验区,将为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和资金跨境自由流动创造良好条件。

  ——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顺利推进。目前已初步完成口岸“单一窗口”基本功能建设,基本实现一般货物进出口申报和监管、运输工具(船舶)申报和监管、免签入境旅行团申报和监管、进出口许可申请审核、支付结算、企业备案和信息查询等业务功能。

  ——旅游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海南实施59国人员入境旅游免签政策取得明显成效,5月1日至今入境免签游客15万余人。上海复星集团与英国全球知名旅游集团托马斯库克联合注册的中外合资旅行社正式落户三亚。中国旅游集团企业总部落户海南,注册资本金高达158亿元,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取得的重大进展。

  ——医疗健康产业开放成效引人注目。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加快探路中国医疗健康开放新高地。据介绍,一些在国外已经使用的药品、设备和耗材,落户到国内需要3~5年的时间,而在先行区最快两个月送到病人手上,开展新技术研发试用更具得天独厚优势。

  崭新的开放姿态和步伐,让海南对外资外企的吸引力开始显现。今年前11个月,海南新设外资企业同比增长54.7%,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44.35%,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有望比去年翻一番。海南省专门召开引进外资工作会议,提出了大力引进外资的十大举措,开始打响利用外资的“翻身仗”。

  制度创新“探路者

  制度创新,是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核心。

  “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而不是政策洼地,通过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开放新经验。”孙大海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围绕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正在渐次铺开。

  9月底,海南在全国率先完成省级机构改革,建立起适应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组织机构。“机构改革精准对接‘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适应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周军平说。

  中国民航局海南空管分局三亚区域管制中心正式接管湛江区域的高空空域,这标志着琼湛高空一体化正式实施,为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架设空中通途。

  围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方面的改革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在三个产业园区开展极简审批是海南取得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海南利用特区立法权,正在征求意见的《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极简审批条例(草案)》拟推广和深化极简审批改革,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助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海南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意见》提出,海南要编制全国最少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东斌介绍说,海南对标商事制度国际先进标准,开展以企业自主登记为核心的商事登记制度创新。起草《海南省经济特区商事登记管理条例》,通过特区立法在全岛范围内改革带有浓厚行政审批色彩的企业登记制度。

  下一步海南还将探索开展外国(地区)公司直接登记,通过借鉴香港在“非香港”公司登记方面的经验,探索开展外国(地区)公司直接登记制度。

  一系列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今年4月以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9.85万户,共签署战略框架协议、投资合作协议214个,注册项目公司97个,已开业运营30个。

  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为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在规划和空间布局上奠定了良好基础。海南省省长沈晓明表示,“多规合一”改革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以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为目标,继续深化“多规合一”,坚持守住生态底线,推动各类资源利用最大化,对海口江东新区等重点区域进行详细规划。

  “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迟福林说,要按照“全岛一个大城市”推进行政区划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在全省规划统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利用统一、基础设施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城乡发展统一、环境保护统一、社会政策统一,由此显著提升全省资源利用效益和政府行政效率。

  下一步,海南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空间巨大。中央明确规定,海南改革措施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经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统一授权后实施;中央有关部门根据海南发展改革需求,及时下放相关管理权限,给予充分的改革自主权;其他11个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的改革措施,海南都可以根据需要施行。

  在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等方面,海南均有望实现重大突破和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方案”。

  新机遇绘就新画卷

  从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到全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能否抓住这次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回望历史,海南曾经几次错失机遇,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三次大起大落教训深刻。

  但这半年多来海南交出的答卷,包括坚决遏制投机炒房摆脱房地产依赖等硬招实招,让社会各界看到了海南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崭新的姿态。

  “有些人最初对这一次海南机遇还有点疑惑,但经过半年的推进,我们感觉这次完全不一样,干部们都没有慌,越来越有信心。”海南省洋浦开发建设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罗苏平说。

  “党中央赋予海南新使命,重新燃起了海内外对海南极大的关注期待和投资热情,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这是海南长期发展的‘无形资产’。”迟福林说,“海南大有希望!

  披荆斩棘,只争朝夕——这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海南当地党政干部时的最大感受,全省上下正以“一天当三天用”“不惜脱几层皮”的干劲,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规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勾勒了清晰的“四步走”发展目标和蓝图:

  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开放度显著提高;

  2025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自由贸易港制度初步建立,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035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高度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成为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领先的地区。

  商务部研究院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认为,未来的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将真正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金融、运输、人员流动等六个方面的自由化便利化。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副院长吴士存说,海南作为全国唯一热带岛屿所具有的生态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将日益显现,再加上中央赋予海南的“四大战略定位”,定能成为国际化、便利化、自由化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成为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百姓富足、国际化程度高的美好新海南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海南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将更加绚丽多彩。”吴士存说。

  冬日南国,温暖如春。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南正扬帆起航。(记者 冯瑛冰 凌广志 王晖余 )

  全球招募“闯海人

  相比30年前“十万人才下海南”,如今的“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更有组织性、有序性;以开放的人才机制招募人才,尽人才之能

  海南省屯昌县思源学校学生在课堂上 郭 程 摄/《瞭望》新闻周刊

  “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必须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人才路径指明了方向。

  八个月来,海南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机制,推出“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同时用改革思维梳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面存在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朝着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的目标稳步迈进。

  聚四方之才:

  向全球发出人才召集令

  潮起海之南,共享新机遇。

  11月上旬,深秋微寒。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海南省2018“聚四方之才”招聘会现场人气十分火爆。

  “海南是一个能让你实现梦想和抱负的地方,海南有‘诗和远方’等着你。让我们一起去海南!”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在招聘会上激情演讲,亲自向全球的人才发出邀请。

  此次招聘会共有300多家企事业单位,7000余个优质岗位供国内外英才应聘,其中不乏高校、民企等百万年薪的“高含金量”岗位。几十所国内著名高校的学生甚至海外人才专程赶到北京参加此次招聘会。

  招聘会上,医学博士林小云现场和海南省人民医院达成了就业意向。林小云充满信心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大健康产业是海南12个重点产业之一,未来一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海南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启动后,随即发布了《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此后海南陆续向天下英才发出人才邀集令:

  ——5月,600名党政紧缺人才岗位,吸引了1.4万余人报考。

  ——6月,三场“招才引智”专场招聘会吸引博士33名、硕士1442名、归国留学人员513名、本科生2590名向海南省的企业投递了简历。

  ——8月,设立海南省英国、欧洲、日本(东京)3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站。面向欧洲与日本高层次人才宣介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创新创业环境及人才优惠政策。

  ——10月,香港海南青年联合会“百万人才进海南”创业就业政策推介会举行,鼓励香港青年投身海南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

  ……

  抛出橄榄枝,引得凤凰来。在众多高端人才眼中,愿意来海南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他们更看重的是海南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24岁的英籍华人胡仁鹏,今年6月在英国的工作合约期满,他没有选择续约,而是只身来到海南。在位于海口的阿里云创客中心,他加盟了一家初创网络科技公司。“在海南,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掘取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教育是夯实“人才池”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说,半年多来,海南省教育系统共引进各类人才3559人。其中,领军人才4人,拔尖人才6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170人。

  据统计,半年多的时间内,海南已引进2.7万多名人才,其中高层次人才700多人,人才荟萃之势正在加快形成。

  举全国之力:

  构建强有力人才保障体系

  蓬勃海南,依才而兴。

  “一方面,海南向全球抛出橄榄枝,另一方面,海南得到中央部委和地方大力支持,正在全方位构建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体系,为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夯实人才根基。”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局长张应端介绍。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支持海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八个部分,支持海南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包括:允许外商独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海南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海南探索建立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指导海南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对在中央单位或其他省(区市)获得的职称予以认可,吸引人才向海南流动;指导海南省制定发布事业单位招聘和管理外籍人员的政策措施等。

  11月,海南成立了省委人才工作委员会,负责全省人才重大决策部署,由省委书记亲自担任主任。同时设立了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具体统筹落实人才工作。“在机构设置、组织架构上如此重视人才工作,在全国还不多见。”张应端说。

  今年5月25日,海南省级人才服务“一站式”平台在省政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包括办理人才落集体户、人事代理、高层次人才认定等22项业务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

  针对人才来海南后需解决的落户、就医、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以及住房等方面问题,海南围绕《行动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激发了各类人才来琼干事创业的意愿和热情。

  今年6月印发的《海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安置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在海南省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聘用(劳动)合同的新引进的符合海南省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其配偶自愿来琼就业的,可以进行相应安置。

  海南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耕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着眼于长远需求,海南不断健全引人政策和体制保障,重点解决自贸试验区急需的人才。日前,在中央组织部、有关部委和省市及各自贸试验区的大力支持下,海南省开展了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其中,首批来琼的44名干部已在自贸区建设中贡献着各自的力量。

  去年12月,来自国家海洋局、北京医院等单位的第18批中组部、团中央来琼博士服务团11名成员,以及第17批博士服务团延长服务的2名成员开始在海南为期一年的挂职。作为眼科专家的肖璇来琼挂职原海南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海南省眼科医院副院长。今年5月,在肖璇牵线搭桥下,海南派出了近10人的团队赴武汉洽谈关于昌江黎族自治县卫生与健康合作事宜,有力推动了“健康昌江”的发展。

  海南一系列重大本地人才培养政策也正陆续启动实施。“对于海南来说,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同等重要。”张耕说。

  在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统筹指导处跟班学习三个月后,海南省财政厅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段安林收获了不少经验。他举例说,比如重庆自贸区严格推行“政策清单”和“项目清单”,“政策清单”对总体方案提出的所有改革试点任务,细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项目清单”对所有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列出对应的事项和项目,“两张清单”相互匹配,按月更新和报送,确保政策和项目落地。

  包括段安林在内,海南省委今年7月选派了第一批100名干部,分赴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及上海、福建、广东等7省市自由贸易试验区跟班学习,以提高干部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专业能力。近期第二批的100名干部也已派出。在中组部的支持下,海南还先后派出两批干部分赴美国、英国开展全域旅游、生态环境专题学习2个月。

  尽人才之能:

  共兴海南开放大业

  浩瀚南海,有容乃大。

  30年前的“十万人才下海南”,掀开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的建设热潮。

  “那个时候海南条件很差,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理想和激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就是其中一员,建省前夕来到海南的迟福林,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海南,亲眼见证了海南30年的改革与发展。

  当时还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郭广昌对30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四处都在热火朝天搞建设。10万人才下海南,其中很多是从内地来的大学生,一些人来到这里暂时没找到工作,就在椰子树下摆摊。”郭广昌回忆说,即便是卖椰子,他们的脸上也都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至今难忘。

  已是复星国际集团董事长的郭广昌说,30年后中央对海南的支持力度更大,政策也更有针对性。郭广昌带领的复星国际集团瞄准了海南的机会,不断深耕海南旅游市场,2017年,复星国际集团在三亚海棠湾投资100多亿元,打造了全球第三座集娱乐度假于一体的亚特兰蒂斯酒店。

  张耕说,“海南不和发达地区比拼引人条件,人才更看重我们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前景。

  在“百万人才进海南”新闻发布会上,媒体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些人才来了去哪里、能干什么?

  新闻发言人就此做出了很好的回答:“这些人才,通过政府手段调配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量的还是依靠市场手段去配置,通过大力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大力集聚各类重点产业企业、支持各类人才自主创新创业等措施,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主体作用。

  “相比30年前,‘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壮举,如今,‘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更有组织性、有序性。”张应端表示,30年前很多人来海南找不到工作,转个弯又回去了;今天的海南是“项目引才、岗位引才、需求引才、靶向引才”。

  “刚上岛时海南的条件相当糟糕,没有一个红绿灯,缺水缺电,打电话要排一个多小时队。”海南第一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会成回忆1987年揣着200元和几百斤粮票上岛时的情景,无限感慨。

  扎根海南30多年的蒋会成说,与30年前相比,海南经济特区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方面拥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对民营企业来说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们下一步将充分把握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依托海南省肿瘤医院和博鳌超级医院,进入更广的健康经营领域、提供更佳的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逐步深化和完善公司的大健康产业布局。”蒋会成说。

  张应端表示,海南将以改革思维和痛点思维全面梳理用人、引人、留人存在的痛点、难点,进一步清理不合时宜的人才制度,进一步简化人才引进的程序,做到为人才精准服务。

  兴开放大业,需要更加开放的人才机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海南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允许外籍和港澳台地区技术技能人员按规定在海南就业、永久居留。允许在中国高校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在海南就业和创业,扩大海南高校留学生规模。支持海南探索建立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的管理制度。

  勇立潮头奋楫先,逐浪前行海天阔。站在新的起点,海南呼唤新时代的“闯海人”,来闯、来试、来拼搏,创造无愧时代的新辉煌,使海南成为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记者凌广志 李金红 王晖余)

  靶向发力“补短板

  海南瞄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房地产依赖、外向型经济不强等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提高开放水平,改善营商环境,厚植企业发展土壤

  三亚市景鸟瞰 郭 程 摄/《瞭望》新闻周刊

  面对党中央赋予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海南既有着独特的区位和地理优势,同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外向度低、营商环境较差等比较明显的短板。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半年多来,海南瞄准弱项频频发力出招,“补短板”迈出扎实步伐,努力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夯实基础。

  问题导向出实招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机遇面前,海南省委省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围绕一系列制约海南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短板不断发力,采取了一系列硬招实招。

  ——夯实基础设施,狠抓脱贫攻坚。

  近日,随着三亚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项目的开工,三亚全市241个自然村两年后有望告别生活污水直排地表的历史。“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三亚的人居环境,保障人们身体健康。”项目负责人李婉琦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海南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不仅包括城市,还包括广大农村地区乃至贫困地区。“我们基础差、底子薄,搞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海南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军平说。

  针对民生领域和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海南正开足马力,加快“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网改造、光纤网络覆盖、供气管网、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工作;出台《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海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切实推进解决海南的“三农”问题。

  ——切断房地产依赖,培育新产业新动能。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海南首先需要解决持续多年的房地产“依赖症”。在自贸试验区政策发布后,海南迅速发文防止炒作和哄抬房价,随后又实施史上最为严格的全域限购调控措施。目前,海南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

  “这一轮调控政策海南史上最严,可以说直接掐断了投机者在海南炒房的可能性。对海南的经济转型来说是好事。”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世杰说。

  在坚决摆脱房地产依赖的同时,海南着力培育新经济动能,开展“百日大招商(项目)”行动。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海南点对点上门“招纳”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

  ——打响外资“翻身仗”,提高开放水平。

  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海南要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一使命与海南外商投资少、外向型经济弱的现状构成突出矛盾。

  为此,海南专门出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吸引外资的主要政策和相关工作举措等。特别是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明确将1亿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权下放到市县发改部门。

  ——改善营商环境,厚植企业发展土壤。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土壤”,从数次召集企业座谈到自我剖析政府执行力问题,从推出注册登记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举措到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在海南前所未有地被摆在突出位置。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海南省委提出,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每年要对标国际先进经验,根据企业最新需求制定年度营商环境行动纲要,并于每年7月向社会公布。

  “建设自贸试验区的基本要求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终极目标也是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框架和营商环境。”海南省委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大海说。

  靶向发力显成效

  11月28日,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投资298亿元的100个项目集体破土开工,总投资342亿元的41个项目隆重签约。围绕基础设施、民生、平台和产业等领域,这些“补短板”重点项目的开工和签约,标志着海南自贸试验区项目建设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从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到摆脱房地产依赖,从产业结构调整到外商投资扩大,海南自贸试验区半年多来补短板工作已初显成效。

  房地产调控方面,在系列调控组合拳作用下,海南房地产市场实现总体平稳。1~9月,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连续9个月下降。商品住宅销售对象已由岛外居民为主转变为本地居民为主。同时,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确保建设用地供应向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急需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等倾斜。

  切断房地产依赖后,新机遇下海南新产业新动能呈现出澎湃活力。1~11月,全省共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签署战略框架协议、投资合作协议214个,已注册项目公司97个,已开业运营30个。这些协议项目既有油气开采等投资大的能源项目,也有深海和航天的高科技企业,更多的是旅游、医疗健康、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目前已有14家央企总部或区域总部相继落地海南。

  一些项目已经产生经济效益,如阿里巴巴(海口)有限公司自6月开业以来,已经实现营收60亿元,缴纳各类税收合计3亿元;三亚京东佳禹贸易有限公司开业以来营收21亿元,纳税近5000万元;海南国美泰达物流有限公司开业至今营收26亿元、纳税1400万元……这些企业和项目的进入,为海南重构现代产业格局、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旅游业是海南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随着中旅集团、长隆集团等大型旅游企业和项目的落地,海南填补高端、国际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短板的步伐正在加快。目前,长隆集团主题乐园一期项目已初步确定2个500亩起步区选址。

  长隆集团董事长苏志刚表示,长隆集团将投入巨资,以国际标准建设、管理、运营项目,吸引国际、国内游客长时间度假消费,助力海南打造高品质的世界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提升海南国际影响力。

  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外资企业也纷纷登岛布局。前11个月,全省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猛,共新设外资企业130家,同比增长54.7%,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44.35%。9月份在北京举行的海南省引进外资项目洽谈会上,由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等知名企业投资的26个外资项目签约落地海南。

  久久为功谋长远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打基础补短板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专家学者建议,应着眼长远,朝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目标持久发力。

  ——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大视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按照适度超前、互联互通、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原则,大力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海南要打造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开放门户,首先基础交通上的互联互通要搞好。”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举例说,海南参与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建设,南海邮轮旅游是很好的起步项目,“但首先要把邮轮母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同时把出入境相关制度建立好。

  ——产业升级转型要长期发力。海南切断房地产依赖后,新产业和新动能的真正“补位”还需要一个过程,要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结合海南定位和优势,紧紧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发力,补齐产业结构单一短板。比如充分发挥海南特色资源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培育以南繁育种为代表的热带高效农业和以深海科技、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关键之举在于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实质性破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海南既有条件、又有可能在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议率先实行旅游、购物、健康医疗、文化娱乐、教育、航运等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海南要努力在这方面寻出路、谋突破。

  ——改善营商环境要改革体制机制。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海南的营商环境在多重举措作用下有所改善,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迟福林认为,海南营商环境核心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海南国际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和体系,无法满足人们不断上升的旅游及相关服务型消费的需求;二是政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主体和市场活力快速发展的需要。“营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首先要在体制改革上下功夫,建立真正适应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的管理体制,真正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迟福林说。(记者 王晖余 吴茂辉)

  构筑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度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海南严守生态底线,不断改革创新,全面修复生态,一幅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正在琼州大地铺展

  森林覆盖率62%以上,全省主要河流湖库、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超过94%,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9%以上……12月的海南,绿草如茵,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众多省外游客冬日的首选目的地。

  今年4月,海南迎来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新机遇,被国家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海南新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半年多来,海南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底线,不断改革创新,全面修复生态,一幅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正在琼州大地铺展。

  守住底线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初冬时节,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林业工程师李诗川涉水查看红树林长势,穿过淤泥深厚的潮间带,不时有鱼、虾、蟹觅食嬉戏,鹭鸟成群飞过。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保护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群落结构最好的红树林。李诗川修复红树林20余年,见证了红树林面积的不断恢复。

  目前,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已成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区——海口江东新区的组成部分。这里将被打造为世界一流的零碳新城和全球领先的生态CBD。

  红树林的变迁是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缩影。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探索前行:从1999年在我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到2010年建设国际旅游岛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再到今年确定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在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的道路上,不断构筑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海南生存的底色,也是海南发展的亮色。正如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所说,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海南提出的要求,也是一个生态省应有的自觉。

  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海南在“多规合一”改革中为海南整体发展绘制了一张蓝图。其中,生态保护红线是最早划定的,成为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从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出发,海南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33.5%;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316.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近岸海域总面积的35.1%,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0%以上,构建了全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以来,海南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目标,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海系统保护要求,推进生态保护红线校核优化工作,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保障生态安全。

  海南省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南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要充分发挥“多规合一”引领发展和对资源配置的指导、管控作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做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顶层设计。

  整改修复偿还生态历史欠账

  位于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一项总投资近2000万元、总面积近2000亩的退塘还林还湿项目日前正式开工,预计2020年12月竣工。

  “项目将打造更加适宜红树林生长的优良环境,恢复鸟类、鱼类等生物多样化环境。届时,项目还将以保护生态为主题,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助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三亚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吴展鹏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这是今年海南开展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其中之一,意在恢复曾经被破坏的生态,偿还历史欠账。

  对环保工作认识和推进不够;海域岸线自然生态和风貌破坏明显;沿海市县向海要地、向岸要房等情况严重,对局部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或破坏……去年底,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对海南开展一个月的环境保护督察后,反馈的督察意见针针见血。

  这一次环保督察可谓对海南历史累积的环保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海南以问题为导向,按方医治、对症下药、真抓真改。

  依法拆除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启动退塘还林还湿、开展生态修复生态补偿……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的市县纷纷行动起来。

  今年5月,海南研究制定了《海南省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围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提出的56个具体问题,制订了172条整改措施清单,通过细化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整改督导单位、整改目标、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一项一项整改,一项一项验收,一个一个销号。

  截至今年11月底,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海南的2358件信访件,已办结2264件,办结率96.01%,责令整改责任主体1794家,立案处罚649家,罚款3940.31万元,立案侦查19起,拘留49人,约谈504人,问责299人。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生态环境受损、风貌失序、交通拥堵、违法建筑蔓延等“城市病”也在海南滋生、蔓延。

  作为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近几年海口、三亚通过“城市双修”,陆续推进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三亚东岸湿地公园、三亚鹿回头滨河公园等一批“城市双修”项目。河水清了,海岸美了,绿地多了,整个城市的环境显著改善,市民游客的幸福感大大增强。

  今年10月25日,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海口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这是对海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湿地入城”的最好褒奖。

  为了更好保护海南的绿水青山,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海南日前正式发布《海南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方案(2018—2020年)》,在全省全面启动“城市双修”工作,通过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海南省住建厅副厅长陈孝京告诉本刊记者,“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推动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力量。

  “到2020年,海南全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恢复和修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陈孝京说。

  创新体制 构筑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多年来,海南不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作出积极探索。

  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鼓励海南省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赋予海南新使命、新重托。半年多来,海南在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创新上不断尝试,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路。

  一来,调整考核“指挥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权重。今年起,海南取消12个生态敏感市县GDP、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权重,把生态环保列为一票否决事项,从考核制度设计上把生态放在首位。此外,海南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已经完成。

  二来,建立起大环保的管理体制。今年9月底,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党政机构改革。在生态环保方面,海南整合分散的生态环保职能,组建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建立起大环保的管理体制。

  “通过组建省生态环境厅,整合了分散化、碎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加强管理职权,建立大环保管理体制,使得新机构能够统筹各类环境因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监管等工作,对推进生态环境监管、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邓小刚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在省级层面的机构改革完成后,海南还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及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把这三项改革统筹衔接,有序推进,切实建立起适应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要求的生态环境机构职能体系,为海南持续保持优良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向国际生态环境质量标杆地区看齐提供保障。

  三来,积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海南岛分布着我国保存最好、最集中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弥足珍贵的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目前,海南已启动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3%,涉及全省9个市县、39个乡镇。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邓小刚说,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成立专班、专人负责,研究起草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按程序报批后有望于近期出台。《实施方案》围绕海南到203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目标做顶层设计,并对海南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实施路径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行积极探索。(记者 柳昌林 周慧敏)

  为什么历史又一次选择海南

  三亚蜈支洲岛 杨冠宇 摄/《瞭望》新闻周刊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地处南海之滨的海南岛格外引人注目: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并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努力打造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新标杆。

  为什么历史又一次选择了海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已建设中的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期盼若渴,但最终这一探索使命“花落”海南。经济基础差、体量小、外向经济弱的海南,如何担负起如此重任、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海南建省办特区已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风雨路,从最大的经济特区到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大陆唯一的自由贸易港,海南需要向历史回答,自己将以怎样的智慧和魄力来加快推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扛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大旗?

  今日之海南,正负重前行。新时代海南的使命和责任重若泰山。党中央明确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要求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打造开放新高地。在11月5日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抓紧研究提出海南分步骤、分阶段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这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海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但对海南省而言,底子薄、短板多、经验少的省情,也意味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全省上下以巨大的魄力勇担重任。

  今日之海南,要秉正前行。海南历史上发生过汽车走私事件、房地产泡沫、国际旅游岛建设初期房价大涨等问题,面对新的改革使命,要充分汲取教训。关键要吃透中央精神,对标中央要求,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战略部署,不再错失良机,不走偏不走样,始终按正确的航向秉正前行。坚决消除空喊口号、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头脑发热、朝令夕改、决策摇摆、等待观望、投机取巧、一夜暴富等不良倾向,瞄准目标不松劲,一任接着一任干。

  今日之海南,须破浪前行。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排头兵,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敢闯敢试。海南30年来开创了一系列的领先:从率先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改革,从率先设立由外资成片承包开发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到“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从“一脚油门踩到底”到开展省域“多规合一”,形成了海南“闯海精神”和文化基因。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今天要完成重大历史使命,就要大胆改革创新,主动攻坚克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拼搏苦干绘就中央为海南制定的宏伟蓝图。

  历史选择了海南,有着历史的必然。海南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位于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地理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上,拥有200万平方公里海疆和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和海岛及热带雨林等旅游资源。作为独特的地理单元,具有对外开放的天然优势。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寄厚望于海南:“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在党中央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下,1988年成立海南省并创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海南在国家战略大棋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先行先试更有战略意义。

  新时代的重任落在海南的肩上,海南一定不会辜负时代的重托。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奠定了基础。尤为重要的是,此次改革开放的重大使命,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和“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人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明确要求,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有国家各部委纷纷出台支持海南大发展的政策措施,海南的成功有坚强的后盾和强大支撑。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全力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汲取经验教训,以“一天当三天用、不惜脱几层皮”的精神埋头苦干,补短板,强筋骨,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已有明显成效。

  期待海南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记者 凌广志)

  快评:《瞭望》新闻周刊为何大篇幅聚焦海南?

  12月7日,《瞭望》新闻周刊推出系列重磅报道,大手笔、大篇幅聚焦海南,刊出《专访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赐贵 蹄疾步稳开新局》《为什么历史又一次选择海南》等6篇重磅文章。作为在海内外拥有广泛影响力、庞大高端读者群、且由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如此集中聚焦海南,深意何在?

  6篇重磅文章,分别关注了海南招商、引才、吸引外资、落实中央关于去杠杆等五项措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专访海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赐贵一文深度解析了海南改革开放和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心路历程,再次全面展现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中国最大自贸区 奏响奋进序曲》诠释了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创新、奋进精神;《全球招募“闯海人”》展现了海南求才若渴、开放汇智的气魄;《靶向发力“补短板”》披露了海南落实中央五项措施的具体实践和成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开篇《为什么历史又一次选择海南》中,《瞭望》向全球读者解读了设立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探索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深度原因,解读了党和国家对海南深深的寄望——打造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新标杆。

  这些方面都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最受世人瞩目的内容。作为在海内外拥有庞大读者群的新闻周刊,《瞭望》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半年之际,以大策划、大视野、大手笔、大篇幅聚焦海南,自然有题中深意。

  《瞭望》多篇幅聚焦海南,全面解析海南改革开放、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所取得的成果,深度解密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背景、意义、进展,无疑可以呼应海内外读者对海南的关注和期待,也可以更好地让世人了解海南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及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对于海南来说,《瞭望》如此高规格聚焦,自然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借力《瞭望》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力,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将更受世人瞩目,对未来招商引资和引才汇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助力。

  当然,除了机遇,更是考验。当《瞭望》如此全面、深入地将海南改革开放和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辉煌成就,以及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最新成果呈现给世人时,海南也将接受来自全世界的检验。未来,海南需要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加大改革创新,以“勇当先锋、做好表率”的开拓精神和“一天当三天用、不惜脱几层皮”的实干精神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记者 潇 言)


作者:

中央媒体看海南:海南自贸试验区聚焦问题靶向发力
  夯实基础 补齐短板   ——海南自贸试验科技厅
海南8个月启动12个先导性重点项目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 (王庆凯)海南省政府中新网海南频道
海南向数百家外资企业推介自由贸易账户
  中新网海口12月15日电(王子谦 王珏)“自由中新网海南频道
刘赐贵:推动全省社会管理信息互融互通高效应用
  刘赐贵调研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时要求 科技厅
海南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任重道远
    《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2海南新闻中心
刘赐贵:高标准高质量落实中央支持海南各项政策
  刘赐贵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要求 科技厅
海南公布十大省级农产品公用品牌
  中新网海南新闻12月12日电 (记者 王子谦)中新网海南频道
解读| 海南16市县和洋浦总体规划有何亮点?
  海南日报海口12月9日讯 (陈雪怡 尹建军 李中新网海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