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区两周年,哪些独特的故事在上演?

13.04.2020  13:02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从贸易便利化过渡到要素自由化,再次被赋予改革开放独特使命的海南即将迎来新的故事,让人“久久见过还想见”。

      海口江东新区。

      新款人工肺、美人鱼人工耳蜗处理器、一次性十二指肠镜……上周五,逾300多种创新药械产品亮相海南博鳌乐城“永不落幕”国际创新药械展。这个全国唯一可展示我国未上市医疗器械的展览是海南加快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缩影。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迎来开局之年。

      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到2010年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2018年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探索建立中国首个自由贸易港,海南一次又一次的发展跨越,不仅为海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是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尝试。

      在海南自由贸易区设立两周年之际,走访了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和海口江东新区等重点园区,实地探访两年来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在医疗旅游、贸易便利和大数据治理等方面的独特成果。

      让60万人不再出国看病

      “全国每年大概有60万人去国外看病,为的是寻求国外最好的药物、最好的医疗器械。”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去年9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说,“有了这个政策,我们希望《我不是药神》里的故事不再重演。”

      沈晓明提到的“这个政策”是指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这个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下称乐城先行区)落地的政策,允许临床进口药使用过程中积累的数据作为真实数据,等同于临床试验数据,作为申请在中国注册的依据。

      乐城先行区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重点园区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医疗特区”。乐城先行区在2013年设立之初,国务院颁布了“国九条”——同意先行区先行先试九大政策,包括加快药械进口审批、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境外资本准入等,其中还提到允许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上市、但国内尚未批准注册进口的药械在少量急需时在乐城先用。

      但是,“少量急需”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政策的优惠范围。在2018年国家分别下放进口医疗器械和药品审批权后,2019年9月16日,海南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支持建设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实施方案》,根据这份“新国九条”,到2025年,先行区将实现医疗技术、装备、药品与国际先进水平“三同步”。

      为进一步对临床进口药松绑,2019年12月,乐城先行区发布了《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临床真实世界数据应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这一举措将不仅让进口新药获得短暂的“落地签”,而且通过缩短新药“入关路”,促进它们更快获得“居住签”。

      美国生物制药公司艾尔建的青光眼引流管产品“赞宜”XEN®正是通过“真实世界数据”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今年3月26日,美国生物制药公司艾尔建的青光眼引流管产品“赞宜”获批中国临床注册证,这距离“赞宜”首次在博鳌乐城用于临床手术还不到一年。该产品的上市填补了国内微创手术治疗青光眼领域的空白,为我国青光眼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这一速度比传统流程快了很多。”艾尔建中国眼科事业部总经理兰朝俊说,按照传统程序,医疗器械进入中国市场通常来说需要先在国外经过审评,然后在国内启动注册临床试验,一般从立项到正式获批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长。

      兰朝俊说,目前艾尔建公司已经递交了第二个产品申请,希望能沿着同一路径,继续将国外市场的创新产品引入中国。

      特许药物能有限带离先行区是乐城先行区的另一项突破性举措。今年3月24日,乐城先行区发布“暂行办法”,允许患者将仅供自用、少量的口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带离先行区,带离先行区的药品为患者已获批的临床急需进口药品。

      博鳌乐城超级医院。

      博鳌超级医院执行副院长方丕华说,这对所有乐城先行区的患者来说都是重大利好消息,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要遵循两个原则,首先该药物必须是病人急需的,另外带出药物的数量也有要求,“目前院方推荐带走药物的量是1个月,未来根据患者需求,也可能申请增加”。

      突破性的优惠政策加上中国唯一“医疗特区”的头衔,也给博鳌乐城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数据显示,乐城先行区2019年全年接待医疗旅游人数约7.5万人次,同比增长134%。医疗机构营业收入约6.4亿元,同比增长75%。

      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

      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只是海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突破的一个例子。这两年来,海南先后发布了六批共71项制度创新案例,涉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知识产权保护、金融、产品交易、人才、机构改革创新、医疗等多个领域,其中多项为“全国首创”。

      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是中国首个吸引外资、成片开发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经开区的中石化(香港)洋浦成品油保税库是亚洲最大的成品油油库,为企业拓展东南亚成品油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去年11月,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创新非加工贸易项下保税油品同船混装运输监管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外贸便利度和竞争优势。

      以前,洋浦保税仓进什么油品只能出什么油品,按照规定严格区分,不能混装运输出口。新模式考虑到企业保税存储油品装船复运出境时在船上也实际发生混合,因此允许企业提前将油品申报出保税仓,在岸上非保税储罐内进行混合后复运出境。采用新模式后油品质量提升更为明显、安全系数更高,能够让企业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有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竟争力。

      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

      洋浦管委会副主任张进表示,仅这一项政策推动的外贸增量,每年就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

      除了这项创新举措外,洋浦经开区还推出多项改革,如实施24小时无障碍通关、建立企业信誉制度、推行信息化无纸化通关等,大幅缩短口岸通关时间。

      比如,2019年11月11日,海南省首票“两步申报”货物在洋浦港海关顺利通关。两步申报启动以后,只需进行简要申报,不需要企业收齐所有单证,船舶就可以靠泊卸货,大大提升了通关效率与码头卸货效率。

      口岸通关效率是港口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2019年,洋浦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仅为9.29小时,同期海南口岸为44.24小时,全国为41.40小时。通关时效位列海南各口岸第一,并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共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中共海南省委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许建鹏表示,在建设自贸区(港)的过程中,政府所能做的,就是搞好服务,给入驻企业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所谓“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在众多营商环境改善举措中,商事登记“全省通办”的推出格外亮眼。《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登记管理条例》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推行商事登记“全省通办”等5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该举措实行后,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简易注销改革公示期由45天减为7天;2019年,简易注销办件量接近过去3年总和的22倍。

      营商环境的显著改善,吸引了大量内外资企业扎根海南。根据海南省政府公布的数据,2019年,海南新增市场主体24.44万户,同比增长70.8%,平均日增670户。外商投资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全年全省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8家,增长102.4%,增幅较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15亿美元,增长超过100%,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连续两年翻一番。2020年1-2月,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增长100.9%。

      这些靓丽成绩单,充分反映了海南在推进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现了海南营商环境提质升级的崭新气象,有力保障了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在对海南各个园区和政府机构的走访中,海南省各级政府机构的服务意识无处不在。当周六记者想通过洋浦管委会联系驻地企业进行采访时,工作人员却婉拒了我们——“周末节假日尽量不打扰企业,其实也是一种优化营商环境的体现”。

      大数据治理打造“智慧城市”

      除了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贸易和商事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也是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重要内容。

      根据2018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海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明显提高,而建设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要求,对保障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意义重大。

      海南省在大数据应用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多年前,海南就成为全国首个开通全省公共信息网的省份。1997年,海南提出建设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率先设立海南省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这比国家相应部委的建立还早了两年。去年5月,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以法定机构形式设立的省级大数据管理局。

      海南大数据管理局。

      疫情防控期间,海南大数据管理局的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信息捕获、态势监控和综合指挥作用。

      这两年来,海南在推进大数据和政务信息整合方面的新举措不胜枚举。

      例如,建设实施的全国首个“海南省域‘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为落实全省“多规合一”改革,摸清全省土地、海洋、林地等家底提供支撑,相关审批事项由70个减为4个,审批提速70%以上,成为“数字中国”峰会最佳实践案例;

      在全国率先推行“海南e登记”,实现了商事登记自动申报、自动审核、全省通办、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等五大创新;

      海口市打造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椰城市民云”提供462项公共服务,让市民游客足不出户一部手机能办百样事;

      三亚在全国率先建立“警保联控”警务新模式,实现从“警情等人”到“人等警情”的根本性转变……

      在打造大数据社会治理体系方面,海南无疑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特别是海南强力打通数据“蜂窝煤”,实现了政务系统和数据100%共享。集中建设省数据大厅,打破部门、市县界限,接入全省558个非涉密信息系统,开发了7000多个共享信息接口,将分散在各级各部门的政务数据连接起来,形成统一高效、物理集中、逻辑分散、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信息共享率全国领先。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大数据成为海南省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化疫情防控,促进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秩序有序恢复的有效手段。

      比如,海南部署了重点关注人群健康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湖北来琼人员信息登记、驻村干部任务分配、留观人员信息登记等功能,有利于方便驻村干部、乡村工作队、网格员等一线工作人员采集、统计和管理新冠肺炎重点关注人群的健康状况信息。通过大数据汇总分析功能监控疫情发展态势,辅助卫健委基层工作人员对重点关注人群进行快速摸底调查和跟踪管理。

      海南大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书面回应说,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全面建设“信息智能岛”,把发展大数据作为支撑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抓手。要借助数字化的创新手段,为自贸港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与变革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与治理理念。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海南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88年的7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308亿元,增长了近70倍。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从贸易便利化过渡到要素自由化,再次被赋予改革开放独特使命的海南即将迎来新的故事,让人“久久见过还想见”。

      (原标题:海南自贸区两周年,哪些独特的故事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