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脱贫“摘帽”后如何端稳饭碗奔小康

28.08.2020  14:02

  记者 傅人意 实习生 陈韧锐

  拎着公文包、拖着行李箱,万宁和乐镇水椰村脱贫户杨宁高匆忙赶往海口美兰机场。近日,作为湖南口味王集团海南基地万宁东澳厂的员工,他获得了去企业湖南总部参加“精英班培训”的珍贵机会。

  在口味王工作的这6年,凭勤奋干劲和一颗上进心,杨宁高完成了“三级跳”,从一名普通工人升为组长,再做到车间副主管,涨了5次工资。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海南还有488位贫困人口未脱贫,同时还面临巩固6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任。

  如何以超常规举措“扩种养促务工增收入”,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像杨宁高这样,在享受到政策帮扶“摘帽”后,持续葆有一颗“想赢的心”,牢牢端稳饭碗奔小康,成为我省今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响应政府号召,企业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越来越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工作,靠一双勤劳的手实现脱贫“摘帽”。袁琛 摄

   从贫困户到职场“达人

  我省多部门扩宽就业渠道,越来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在企业务工的机会

  杨宁高今年34岁,个子不高,身穿白衫黑裤黑皮鞋,说话时不疾不徐。踏实、努力、友善,是同事对他的评价。

  当海南日报记者问及“很多人都说东澳厂有个杨宁高很优秀,你怎么看”时,他有点腼腆地回答:“自己可不能说自己优秀,我还要更努力。

  杨宁高早前曾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由于父亲重病,他回乡照顾,也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一家人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

  改变始于一步一个脚印地务工。6年前,他来到当地槟榔加工龙头企业口味王打工。一颗拇指大小的槟榔,全程加工需要18道工艺。“我所在的点芯车间涉及其中3道工艺,生产流程涉及产品质量安全,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出错。”杨宁高说。

  杨宁高对农民如何融入企业中务工有自己的思考:要学会理解企业文化、遵守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要按时按量甚至提前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对于生产技能要学会举一反三。

  “我只是一个农民,可能只是更勤奋一些,我相信只要目标清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终究会赢!”杨宁高说。如今,他已是管理1000名工人的车间副主管,月薪6000元。一颗想赢的心是他脱贫致富的“隐形翅膀”。而且他不仅自己想赢,也想帮别人赢。

  作为家里的老大,杨宁高看到两个弟弟在外打散工,虽然也有收入,但是一年到头总是没有存款,十分忧心。今年4月,他发动两个弟弟一起到口味王打工,“虽然一开始工资不高,但只要好好干,一定会涨薪!我们不要只把自己当成一个打工的,每天醒来,日历撕掉一页,我们就要争取工作上一个台阶!

  如今,越来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在企业务工的机会。湖南口味王集团海南基地总经理刘新桥介绍,今年自疫情以来,公司响应政府号召,吸纳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2019年公司吸纳万宁30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截至今年4月底,在公司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增至460多人。另外,公司还设立夫妻房,优先提供给7对贫困户夫妻,从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胡盛红表示,“脱贫‘摘帽’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激发内生动力、从内心想要赢,是脱贫户杨宁高在精气神上给我们的启示。在政府、企业等部门提供就业通道的基础上,其自身要求上进,才是脱贫攻坚路上‘扶长远’的做法。

  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积极务工专项行动。8月6日举行的全省“扩种养促务工增收入”现场会上透露,截至6月底,我省外出务工农民工人数131.4万人,达到去年人数的91.37%。其中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27.0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19%。目前74家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在岗农民工人数46481人,本省农民工11870人,占比25.54%。另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海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1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

定安县定城镇岭口村建设了“渔光互补”产业扶贫项目,上面光伏发电,下面养虾养蟹,自2018年建成投产以来,年发电产值3000万元、水产品产值700万元。袁琛 摄

   从单一养殖到特色产业

  “渔光互补”等扶贫项目提升产业含金量,大闸蟹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北上广

  8月12日16时30分,太阳慢慢收起火辣辣的“脾气”,在定安县定城镇岭口村附近的“渔光互补”产业扶贫项目基地,一排排光伏板排列整齐,底下的大闸蟹在池塘里优哉游哉,有的还不时在水草里探头探脑。

  农户王胜龙乘着一艘小木船,在池塘中穿行,清理着水面的杂草。一阵微风吹过,池塘上成排的蓝色光伏板宛如琴键,他们仿佛共同奏响了一支“渔光曲”,“以前在深圳打工,去年开始家门口有了这个产业,我就在这里负责饲养、捕捞等工作,月薪5000元,不比出省打工低呢!

  项目不仅带动了就业,也向科技、绿色要效益。一般来说,大闸蟹生长的最佳温度是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而海南夏天高温高湿,但在项目基地这里,通过科技的力量,不仅能养大闸蟹,还养起了澳洲小龙虾。

  “渔光互补”产业扶贫项目基地现场负责人温必波介绍,项目养殖的大闸蟹品种均经过江苏科研院所的专家优中选优,而且在光伏发电板的遮蔽下,池塘里的水温会降低,“像今天本来户外气温是32摄氏度,但池塘底下才28摄氏度,大闸蟹和小龙虾比在常温下待得更舒服,存活率更高,风险和成本更低。

  定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渔光互补”项目上可发电、下可养虾蟹,做到了空间立体复用,节省土地,还输出清洁能源。同时,大闸蟹和澳洲龙虾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打破了定安淡水养殖单一的产业结构,对促进定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大闸蟹将上市,届时我们将会打上定安农产品品牌,3两以上的螃蟹可以卖到70元1只哩!”温必波说,目前已经接到很多来自北上广等城市的订单,大闸蟹不愁销路。

  据了解,“渔光互补”产业扶贫项目自2018年建成投产以来,年发电产值3000万元、水产品产值700万元,以“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带动15个村集体共增加收入112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养殖虾蟹等优质水产品2500亩,亩产增值约4万元。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项目的落地,给当地农户就近就业打开了新窗户,也悄然影响海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含金量。

  一批特色种植产业带正在形成。三亚目前已开发形成黄秋葵、波萝蜜、榴莲、燕窝果、薏米等特色种植产业。五指山在发展好橡胶、槟榔、益智、瓜菜“老四样”基础上,种好茶叶、忧遁草、树仔菜、百香果“新四样”。

  一批立体农业、林下养殖产业渐成气候。定安全县上半年林下养殖产量为:鸡出栏量492万只,同比增长28%;鸭出栏量225万只,同比增长0.98%;鹅出栏量79.7万只,同比增长24%。

  “家门口的扶贫产业项目越来越多,有葡萄种植、养鹅、淡水龙虾养殖等项目,去年我还拿到了3200元分红!”儋州市兰洋镇文芳村脱贫户陈小桔说,“村里的产业多了,给我们的选择就多了,单是去葡萄园打工一天就能挣到100元!

   从“要脱贫”到“能脱贫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以人才振兴构筑避免返贫的坚强防线

  胡盛红认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扩种养促务工增收入”工作,即从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上帮助农民增收,对于落实党中央“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海南自贸港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达578.75亿元,同比增长1.7%;全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303.03万亩,同比增长4.5%,产量554万吨,同比增长10.4%,出岛量同比增长36%;热带水果产量361.34万吨,同比增长14.3%;全省生猪存栏191.29万头,环比增长8.06%,完成年度存栏任务的80.37%。

  “受疫情影响,今年扩种养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很大贡献。”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柯佑鹏提到,值得注意的是,该“种什么、养什么”,仍然困扰不少乡镇扶贫干部。

  他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一是因为海南农产品整体优质高效的少、低质低效的多;二是海南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三是海南区域化差异不够明显,可种植、可养殖的品种不多,各市县、各乡镇难以找到自身的特色优势。

  柯佑鹏表示,今年进入脱贫攻坚关键阶段,选择产业必须择优,应向“绿、高、新”要效益,既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又要走高科技发展模式,还要创新营销手段,延长产业链。同时,“扩种养”要学会逆向思维,从以往“种养什么就卖什么”,扭转到“消费者需要什么就种养什么”上来。

  此外,柯佑鹏还指出,由于目前很多扶贫产业项目过度依赖扶贫干部的人脉资源,一旦干部驻村帮扶任期结束,产业项目就会出现“断档”现象,各级政府还要做好乡村人才制度的衔接工作,以人才振兴构筑起避免返贫的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8月3日,我省举行深化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相关会议,要求供销合作社通过组建农产品产销联盟、滞销农产品应急销售平台等方式,积极探索解决海南农业生产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助力海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有专家认为,供销合作社承担着农产品市场推广和产销对接等重要职能,结合目前消费扶贫的经验做法,未来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大有作为。

  事实上,我省通过“扩种养”和“促务工”等措施,一方面让农业产业枝繁叶茂,另一方面,也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打造就业“饭碗”,为稳定脱贫提供了更多通道。

  “接下来,要进一步激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才能有效脱贫。”胡盛红建议,针对极少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党的政策宣传和技能培训力度,瞄准穷根,因地制宜,让贫困户有稳定可持续的经济收入,使其从“我要脱贫”变为“我能脱贫”。

  同时,为让贫困群众葆有一颗“想赢的心”,我省各地创新举措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如近年来通过创设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节目,采用“电视+夜校+服务热线”的模式,在全省乡村引发了一场学习革命;开展“六治”(治懒散、治酗酒、治私彩、治浪费、治不孝、治脏乱)专项整治活动;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兑奖品”的惠农超市帮扶模式;设立道德“红黑榜”,以“”塑人心、扶正气、立规矩;探索建立阶梯式收入奖励机制,实行产业扶贫差异化分红;创新“法治培训+军事化训练”等,激励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走上脱贫奔小康的长远之路。

  (本报海口8月27日讯)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