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联合6省申请将"海丝"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13.06.2014  17:10
   

  这个6月,南海水下考古再度吸引各方眼球。

  6月21日,一场规模盛大的研讨会将在海南召开,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方代表、国家文物局、国家海洋局以及国内“7省9市”文博学者,台湾、香港等地知名考古学者纷纷来琼,共同谋划如何借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山东7省之力,正式申请将“海上丝绸之路”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海上丝路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却面临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总体规划空白、考古设备简陋、专业人才匮乏、常态监管不足、文物黑市交易猖獗……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申遗之路将会困难重重……

   【遗憾】

   艰难起步后

   陷入10年空窗

  1996年海南成功启动西沙群岛文物普查,首次发出“南海声音”,但之后10年南海水下考古一片空白

  “玩命。”要从一位严谨学者的口中听到这样的字眼,并不容易。但说到海南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见证其24年发展史的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亦用了这个感性词汇形容起步之艰。

  1990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对海南文昌宝陵港的水下沉船进行调研,拉开了海南省水下考古的序幕。

  时值建省之初,海南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尚无任何经验积淀,省级管文保的包括王亦平在内只有3个人,文物保护,面临着不可预知的未来。

   1996年

   西沙群岛文物普查

   震惊中国考古界

  王亦平回忆,省文管办当时做出了一个关键性决定:全力投入对水下文物遗产的保护。海南走向南海的第一站,是成功启动了1996年的西沙群岛文物普查。

  这是海南水下考古史上第一次向国家文物局申请项目,考古队在南海工作了30多天,航程1670公里,王亦平、郝思德、黎吉龙等考古队员,向潭门渔民租了一艘60吨机动木船,挤下了21名工作队员,小舱里队员都要侧着身睡觉,风浪稍平静时,王亦平他们都睡在甲板上,时常与台风搏斗。

  那一次文物普查震惊了中国考古界。考古队在西沙15座岛屿、3座沙洲采集到1300余件陶瓷器文物标本,并有了珊瑚岛等附近海域的首次水下探摸,发现了9处遗址点,打捞出水文物400件,这是中国水下考古自确立以来,海南第一次在考古界发出“南海声音”的标志事件。

  开启水下考古,钱是向国家要的,但人,不能再向国家要。

  海南籍考古队员黎吉龙是1998年海南第一批外送培训的水下考古队员,当年这个乐东小伙子还是三亚文物局的一名办事员,他跟王亦平两人赴宁波基地接受国家文物局的培训。这次培训后,海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水下考古队员,此前“持证”的水下考古队员为零。

海南符合条件贫困户2017年将纳入低保 享救助政策
  省政府近日出台了《海南省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海口网
游客在三亚一酒店泳池内意外死亡 家属获赔50万元
  时值岁终年末,旅游审判庭在忙着结案的同时,海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