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美在湿地 湿地美哉

20.12.2017  21:28

  海南:美在湿地 湿地美哉

  日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岛湿地是中国湿地的博物馆——

  美在湿地 湿地美哉

  海口羊山南部最大的湿地——潭丰洋火山湿地。这里水草丰美,鸭儿戏水,鸟骑牛背的和谐场面时时可见。 记者 张茂 摄

  海南湿地“精灵”泽鹬。 卢刚 摄

  海口东寨港湿地里的红缆李。 卢刚 摄

  保亭河流湿地里的近腹吸鳅。 卢刚 摄

  12月初,“湿地保护体系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专家和管理者共260多人与会。

  湿地是地球之肾,对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湿地的保护,越来越得到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并付诸行之有效的计划和行动。海岛性和山地性的海南岛,孕育了类型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滋养了一方风物和一方百姓,于是,了解和珍惜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资源,也就显得那样在情在理。

  32万公顷。

  这是海南岛湿地的总面积,它们类型多样: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5大类。在深度小于6米的浅海区、清波荡漾的河流湖泊、珍禽栖息的沼泽、金黄无垠的稻田、蓊郁葱茏的红树林以及古老的盐田,都能找到湿地的身影。

  它们功能多样:可以为鱼类鸟类提供觅食地和“育儿室”;可以像“龙王宫”一样有着丰富的渔产资源;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和储藏水资源;可以过滤、分解污染物;可以保护海岸线;可以蓄水防洪;可以调节气候;还可以是物种基因库,连接起最复杂的生物链……

  无论海边还是田野,无论城市还是乡镇,我们总能与湿地不期而遇,并与之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湿地美,我们的生活亦会甚美哉。

  海南湿地资源“家底

  “2012年,嘉道理中国保育主管陈辈乐有一回坐飞机从高空俯瞰,发现海口南郊有大小不一的湖泊水域、森林草地,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和关注。”说起羊山湿地的保护,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教专家卢刚分享了几年前的这个细节。

  羊山湿地的故事,始于飞机舷窗上的偶然一瞥。

  于是,2012年10月,嘉道理中国保育通过募集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志愿者,组建团队,利用一年时间对羊山地区的32处湿地进行调查。调查团队发现,羊山地区的丛林之下,有熔岩,有田地,有泉水,有沼泽;而这片湿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则为孕育丰富的生物资源提供了天然条件。

  羊山湿地,是一块“宝藏”,而海南全岛的湿地资源正是由这样一块块“宝藏”共同组成。

  “海南岛湿地是中国湿地的天然博物馆,有河流,有沼泽,有海滨湿地。”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家宽说。去年,他曾带领团队对海南湿地保护工作进行全面调研,他认为海南湿地资源十分具有代表性。

  那么,海南岛上32万公顷的湿地具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它们分布在哪?包括了哪些类型?有什么特点?湿地里又都有哪些动植物?

  “海南岛特有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以自然湿地为主,有较大的比例。”《中国湿地普查——海南卷》中给出了答案,根据这一记录我省湿地资源“家底”的调查显示,海南湿地现有5类18型,在32万公顷的湿地总面积中,自然湿地面积为24.20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5.63%。此外,海南岛还有人工湿地7.80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24.37%,其中以库塘与水产养殖场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此外,我省还有丰富的水稻田湿地资源,共计17.6万公顷。

  东方(5.95万公顷)、儋州(4.09万公顷)和文昌(3.97万公顷)三地的湿地总面积占全岛湿地总面积将近44%。

  《中国湿地普查——海南卷》主编、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介绍,海南湿地资源具有类型多样、典型热带性,且东西、南北差异显著等特点。

  1997年,江海声参与主持海南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在一些技术和手段处于摸索阶段的当时,调查团队走遍山海林田,记录下了海南第一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时隔15年后的2012年,我省开展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江海声再次加入其中,这一次,海南湿地资源重新被认识。

  《中国湿地普查——海南卷》指出,从湿地生物资源方面来看,初步统计海南有湿地维管植物247种,共记录湿地脊椎动物有177种,隶属27目72科134属,包括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湿地水鸟等等。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级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共有25处。

  若将这些数字转化为我们身边常见的实景,也许更为直观:沿海海域和滩涂,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虾类等水产资源;南渡江、万泉河和昌化江,是主要的河流水系;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则为许多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

  纵观32万公顷湿地,它们具有类型多样,自然湿地比重大,类型分布不均;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大、类型多,典型热带特征;人工湿地众多,库塘密布,养殖集中沿海;河流湿地多,河网密布,面积较小等方面的特点,各类各型湿地组成了我省的“海岛之肾”,在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物种基因库等方面,发挥着相当“给力”的作用。

  地区不同 特点不同

  在第二次湿地调查时,调查团队将全岛划分为若干个一定单位的网格,统计各网格自然湿地率,通过GIS空间分析模块得到海南岛自然湿地分布图,分析不同区域的湿地特点。

  “海南岛湿地总面积32万公顷,其中西部6市县湿地面积17万公顷,占全岛湿地面积的53.1%。”在不久前举行的2017西部湿地保护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从面积看,西部湿地面积超半,是我省湿地的重要分布区;从生态看,西部地区干旱少雨、气候炎热,湿地在维护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方面更加重要。

  17万公顷、占全岛湿地面积53.1%的西部湿地资源,散落分布在澄迈、临高、儋州、昌江、东方和乐东等市县的不同地方。

  “比如东方黑脸琵鹭和新英湾红树林保护区、新盈和海尾湿地公园、松涛水库、昌化江河口、珠碧江河口等等,都是全省著名的生态景观湿地。”省林业厅总工程师周亚东介绍,西部地区孕育着众多具有特殊价值的湿地类型,比如儋州喀斯特溶洞湿地、地热湿地、峨蔓盐丁玄武岩红树林湿地、中和七里村淡水河古玉蕊林群落湿地、乐东莺歌海盐田湿地等等,都是极具特色的湿地景观资源。

  占比53.1%的西部湿地资源之所以“特别”,不止在于西部湿地类型丰富特殊,还在于其生态功能价值。

  “至今,海南岛西部较大范围的海岸线仍保留相对原始的状态,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网络。”对于西部湿地资源的重要性,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林思亮介绍说,保护好儋州等市县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对于保护海南省湿地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他认为西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为黑脸琵鹭等国际性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徙提供了重要场所,具有国际性的保护价值。

  对于西部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价值,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文卿介绍说,“西海岸湿地红树林物种较单一,但其生态系统却能提供维持支撑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与西海岸相比,东海岸的部分湿地资源“知名度”相对高,如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文昌八门湾红树林等等;其分布的资源也不相同。

  以文昌为例,《中国湿地普查——海南卷》统计记录,文昌的湿地面积居全省第三,面积为3.97万公顷,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为2.98万公顷,分布有典型的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和红树林,区内的清澜港是我省典型的红树林湿地。

  而从湿地物种的角度看,与西海岸相比,目前东海岸湿地仍存有一些正在减少的湿地物种,如海草床。据专家介绍,海草床曾经在海南岛西海岸线浅海附近均有分布,但上世纪80年代后,海南岛北黎湾、东水湾、洋浦湾等西部海域海草基本消失,东寨港、澄迈东水湾、昌化近海域等海域海草正在渐渐衰退。

  第二次湿地调查发现,目前仍有海草床分布的位点主要分布于三亚湾、琼海龙湾、陵水新村港与黎安港、文昌椰林湾等地。而这些地点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东海岸的岸线上。

  西海岸和东海岸的湿地资源特点虽有不同,却共同编织起海南岛32万公顷的湿地资源网,我省保护湿地的行动,覆盖着东西和南北。

  不同湿地 不同魅力

  类型多样,“魅力”自然不同。在海南,作为面积占比最大的近海与海岸湿地,除内陆的五指山、屯昌、定安、琼中、白沙、保亭等6个市县外,沿海的12个市县皆分布有近海与海岸湿地。其中儋州和文昌分别分布有该类湿地下的7个湿地型,是湿地型最多的2个市县。

  近海与海岸湿地形成于海洋和大陆相互作用强烈的地带,这一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和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珊瑚礁、岩石海岸、沙石海滩等一样,红树林也是近海和海岸湿地类型“家族”的一员,也是人们较为常见的一种湿地类型。

  当涨潮时,海水从入海口处,流向宁静的红树林沼泽深处,被水浸泡的红树林沼泽,就像一座绿色的“立体城市”:树木把太阳的能量转化成食物,为栖息于斯的动物提供能量来源。这样的光合作用效率,比很多森林、草原甚至是集约农业区都要高。

  水下交错的红树林树根,为不同的鱼虾蟹贝搭起“城墙”或“家园”。而树木组成的屏障,则保护了脆弱的泥滩不被侵蚀或被风暴潮袭扰。

  当潮水匆匆退去,退回到大海,流动的海潮,则会将入海口处的丰富养分,带进近海和海岸湿地另一重要类型——珊瑚礁群中。随着海潮裹挟带来的养分,小的珊瑚虫可以吃得更饱,从而建造出了面积巨大的珊瑚礁,保持生态健康;而海里其他鱼群也能聚集在这里,趁机享用珊瑚礁里充足的“食物”,构建起生态系统的互动和能量交换。

  在海南岛的湿地类型中,水稻湿地也是其中之一型。水稻田是湿地,也是一方美景:五指山牙胡梯田,似“镜面”高低错落,等待着耕田者种上绿秧苗;南渡江支流三十六曲溪河道千回百转,层层叠叠的色彩沿岸铺开,深绿的是树,嫩绿的是水稻,它们一同点缀着河水,流向远方……

  如果看不够,那就借着鸟儿的翅膀飞上高空,细数三十六曲溪的河道、自然堤岸、沼泽以及那延伸的河漫滩;或者勾勒出稻田宽阔轮廓,描摹河流不规则的线条;再或者,和曲溪里的不同动植物物种来一场偶遇,一同欣赏水稻田和河流湿地交织组成的美景。

  拨开田野风光就能发现,水稻田不仅仅是美景,而且是重要的湿地类型。在一年四季中,水稻田除保田栽秧外,还有多余水供其他农地使用,是一个低成本的巨大“蓄水池”和“滞洪库”。水稻田的作用不止在于提供农产品,更在于其背后的生态功能。但水稻田正在遭遇危机。随着“水改旱”增多,撂荒增多,水稻田的面积正持续减少,这给农业抗灾能力和生态环境带来悄无声息的变化。

  湿地在海边,在河边,在水稻田里,也在山上。

  在山上的湿地有“沼泽湿地”。海南岛的山地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区,它们之前很少被记录和认识到。“我以前认为海南的沼泽湿地都被破坏了,但这次调查却发现了大面积沼泽湿地的存在。”在第二次湿地调查中,江海声带领的调查组在尖峰岭、鹦哥岭等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山地沼泽湿地。

  山地沼泽湿地有着季节性特点,它们往往要等雨季时才会大规模爆发出来,旱季的时候则会“隐身”,暂时隐藏起来。旱季过后,雨季到来,雨林中会下起特有的倾盆大雨,雨水把森林某些地方变成海绵,积攒起水源,形成沼泽湿地。

  山上沼泽湿地的形成,仿佛是雨水和森林说的悄悄话。它们说:让水留下来,让树长高,让花开,让鸟兽鸣叫,让山地和湿地一同演奏“山与水之歌”。

  实际上,沼泽湿地还为诸多特殊的生物类群提供栖息地,2017年,嘉道理中国保育研究人员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正式命名一灰蝶的新亚种为“塔丽灰蝶海南亚种”。这一标本模式,正是在鹦哥岭山地的沼泽湿地采集到的。

  除了红树林、水稻田、沼泽湿地,海南的湿地还有淤泥质海滩、红树林、河口水域、三角洲/沙洲/沙岛/、海岸性咸水湖;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和盐田等等,它们同为湿地,魅力却不一而同。

  注

  一、本文主要数据来自《中国湿地普查——海南卷》。

  二、由于海南第二次湿地调查在三沙市成立之前已启动并开展,调查方案中未将现今三沙市行政范围纳入本次调查,故未开展野外现地调查。

  三、海南已建立各级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或涉及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共25处中,西南中沙群岛与西沙东岛白鲣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另行调查,以上统计数据不包括上述2个保护区。

    (记者 周晓梦 实习生 王靓婷 陶宇星 陈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