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社工超万人 工资太低资金不足人才流失

18.12.2014  10:17

      原标题:海南社工超万人

      工资太低资金不足留不住人才

      省托老院,社工在教老人做手操。省托老院供图

      “他们如一缕缕城市的微光,微小而温暖,照亮了城市的角落,照亮了人心。”最近,一部东莞制造的社工题材微记录片在这个冬天里温暖了网络,网络首映两三个小时转发量就过千。记录片里,社工这个还不为人所熟知的群体,以微小烛光,照出城市大爱。

      在海南,也有这样一个群体,相比社工发展较好的东莞,他们的数量更少,不足200人,生存也更艰难,月工资不足3000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他们同样秉持着“助人自助”的社工价值,在我省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活跃在社区、托老院、敬老院、民办社工机构、边远山区,陪伴着弱势群体、问题青少年、失能独居孤寡老人等处于困境的群体,用微烛之光与火,点亮社会,温暖人心。

      他们是以爱为职业的专职“天使”

      “社工是社会的润滑剂,能起到调和社会矛盾的作用;还是社会的医生,社会哪里‘生病’了,就需要社工;也是社会的‘安琪儿’,把爱带给无助的人”

      12月3日,天刚蒙蒙亮,24岁的韦亚乔就起床了。她每天要从海口东面出发,穿过市区,到位于海口南面接近澄迈县老城的海南省托老院工作。

      韦亚乔是一名社工,是省民政厅设在省托老院社工部的一员。她和另外两名同事一起,负责省托老院老人精神、心理、情绪方面的抚慰、调节等工作,总之,用韦亚乔的一句话就是:让老人更快乐地在省托老院安度晚年。

      当天上午,省托老院二楼,一群老人围坐成一圈,在韦亚乔、文学等社工的帮助下正在做“趣味投球”的游戏。一个老人拿球,一个老人拿筐,拿球的老人要背对着拿筐的老人,将球投在筐里。虽然是个小游戏,但对平均年龄超过85岁且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

      陈奶奶和边奶奶第一对出场,陈奶奶中风后,手不好使。第一次投球,没投中。“奶奶,没关系的,来,你再使点劲儿,球就能投进了。”韦亚乔微笑着大声地鼓励陈奶奶,同时,又拉着边奶奶靠近陈奶奶几步。在韦亚乔的鼓励下,陈奶奶终于投进了一个球,她像孩子一样害羞地笑起来,围观的老人也鼓掌为她加油。

      投球结束后,陈奶奶、边奶奶投中的球没达到规定的数目,根据游戏规则,两人要表演一个节目。两人商量后,一起唱起了“打靶归来”:五嶷山上白云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

      文学是琼州学院社工系毕业生,韦亚乔却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法学系的毕业生,选择社工这个职业,对他们来说最大的诱惑力是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最初,我希望从事的社工职业是能做青少年矫正工作的。”文学说,最初他和老人接触的时候不习惯,毕竟老人和年轻人差距很大,不少老人由于身患多种疾病,变得敏感、易怒,不好相处。

      但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决心用青春点燃老人们的生命。去年底,省托老院正式对外运行,3人提前进入省托老院。

      “其实,老人因为孤单,是很容易和人亲近的。”文学说,一年下来,老人们把托老院的3名社工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这让韦亚乔等人感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陈丹既是省政法学院社工系的老师,也是海口友善社会工作服务社的负责人,她带着一群平均年龄25岁的年轻人从事社工,他们的工作重点是青少年矫正。

      在陈丹的电脑里,保存一段台湾1998年拍摄的记录片《社工的一天》。对陈丹来说,社工就是一个以爱为职业的职业,“社工面对的基本上都是社会中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温暖、最无助的群体,从事的是化解社会矛盾,关爱弱势群体,治疗社会疾病的工作,只有爱和耐心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李洛萩也是怀揣这种理念,从一家大商场辞职,带领几名志向相同的年轻人,于2010年在海南率先成立了首家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乐助社会服务社。乐助社的社工谢家玲资格较深,她毕业于长沙民政学院,是中国第二批社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谢家玲在深圳从事社工工作,2008年回到家乡海南。谢家玲说,当初之所以选择了社工专业,是因为少年时代看了不少香港电影,其中的香港社工感染了她。“比如《边缘故事》、《流浪汉世界杯》、《流氓社工》等,这些影片中的社工对社会充满爱。”

      谢家玲回到海南后,从事过几种其他工作,但都没有成就感。直到2010年,谢家玲进入乐助社当了一名社工,她在对社区老人的付出中关爱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海口市大同街道82岁的苏琼英老人,现在最信任的就是乐助社的几名年轻社工。这位独居的老人有过许多不幸,好强的她不愿意对任何人讲,但乐助社社工年轻的笑脸温暖了她,她不仅向他们倾诉自己的不幸,还常常像孩子一样向社工撒娇,要求社工陪她逛街、散步。

      “这些年轻人很有爱心,他们帮我买菜、打扫卫生、陪我聊天,我生病了还陪我去医院看病。”自从2010乐助社会服务社成立以来,乐助社的社工每周两次轮流去看望她,老人若有需要,一个电话,社工就上门,给老人原本冰冷的晚年照进了明媚的阳光。

      暖暖的阳光照进了老人的生活,也激起了社工火热的情怀。李洛萩这样比喻社工:是社会的润滑剂,能起到调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是社会的医生,社会哪里生病了,就需要社工;也是社会的安琪儿,把爱带给最无助的人。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