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师生非遗创新大赛获佳绩

04.12.2019  18:03

  海南日报记者 林晓君 贾磊

  日前,以“传承、创新、赋能、发展”为主题的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在安徽省举行。作为我省唯一的参赛代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在本次大赛中获得3个奖项,黎锦《同心歌盛世》、黎锦《乘龙图》获一等奖,剪纸《换了人间》获二等奖。

  近年来,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摸索出一条独特的非遗传承道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辐射效应,被评为第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省民族技工学校学生学习黎锦技艺。

   黎族文化大放异彩

  11月27日下午,海南日报记者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黎族织锦技艺实训基地看到了这三件获奖作品。其中,黎锦《同心歌盛世》的图案以黑色为基调,用黄色的线织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字样,将黎族传统文化图案和现代汉字元素相结合,内容新颖。黎锦《乘龙图》则根据黎族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进行创作。

  剪纸《换了人间》描述了解放海南岛的场景,“我们为这幅作品取名为《换了人间》,源自毛主席的诗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以此寓意人民的生活旧貌换新颜。”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剪纸教师韦勤说。

  据了解,本次大赛最大的特点是参赛作品展示了非遗文化与传统技艺的传承成果与产教融合力。这是一次全国非遗职业教育精英的聚会,更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盛会。参赛者在实物展示、技艺展示、现场表演、展板宣传、影像宣传及非遗教学案例交流等多个环节进行比拼,竞争十分激烈。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教师任蕾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学校接到参赛通知时,报名时间快要截止了,备战时间十分紧迫。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决定以此作为参赛作品的创作主题,由老师带着学生开始准备参赛作品。

  在为期3天的比赛中,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的师生们为现场观众和评委展示了黎锦纺染织绣工艺流程、黎族剪纸及木雕工艺,进行黎族竹木器乐鼻萧表演,演唱黎族民歌《秋歌唶》等,让黎族文化在比赛现场大放异彩。

  据介绍,作为海南唯一一所培养黎族传统技艺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的师生们参加本次大赛,除了能让更多人了解黎族文化,还可以查找自身不足、进行自我提升。

省民族技工学校学生在黎族织锦技艺实训基地学习织锦。

   数字化教学助力指尖课堂

  据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校长罗雅介绍,为了更好地进行非遗文化传承,该校最初于2009年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开设了民族织绣专业非全日制学历农村班,2011年又在学校内开设全日制学历专业,制定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育实施计划。2013年,又追加开设了黎族雕刻、黎族剪纸专业全日制学历班。此外,该校还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第二课堂,其他专业学生也有机会在课堂上学习非遗传统技艺。截至目前,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农村班已累计培养黎锦专业技能型人才4463人。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公布了联合遴选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名单,由于专业特色鲜明、教学效果明显,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的织锦、剪纸专业入选。

  近日,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黎族雕刻班教师、“南海乡土人才”蒋友锋在教室里指导学生学习根雕技艺。除了蒋友锋,“南海工匠”韦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等人也在该校任教。

  据罗雅介绍,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校从创设专业起,就高薪引进黎族文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大师组建教师队伍,搭建完善校内外教学基地,组织专业老师编写校本课程。

  同时,积极探索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手把手、一对一、口传身授的非群体化传授方式,转变为多媒体教学、微视频、图案手绘与电脑设计、织锦技艺图案与制造技法数字化等授课方式。

   探索传统技艺的新价值

  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民族织绣专业学生黄叶开是五指山人。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我很喜欢黎族传统文化,希望通过系统学习将黎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据介绍,为了让黄叶开等学习传统技艺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政府和学校还为他们发放了生活补贴。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学习民族织绣、民族美术、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等特色专业的全日制学生,除了免学费外,在前两年的学习中,每人每年还可以获得5000元的生活补贴。

  近年来,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毕业生不仅在传承非遗技艺比赛中大放异彩,还积极投入到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该校五指山番茅办学点2009级黎锦班学生黄慧琼毕业后创办了五指山缦达隆黎锦专业合作社,带领50余名农民一起创业。2012年,该合作社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示范基地。

  从过去的师资匮乏到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从没有专门的教学计划到开设校本课程;从过去人们对学校专业认识不到位、觉得没有发展前景,到如今课堂中出现了许多前来求学的非遗文化爱好者……近年来,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摸索出一条独特的非遗传承道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辐射效应。

  “作为一所中职院校,我们希望学生们通过黎族传统技艺的学习,将黎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下去,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新价值。”罗雅说。

  据了解,下一步,该校将建设全省非遗基地和中小学研学基地,以产学研商旅相结合为目标,打造一个集展馆、表演、体验于一体的基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海南民族文化特色,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省民族技工学校学生陈慧如:

  巧手织出七彩锦

陈慧如(一排居中)和学校师生在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上收获颇丰。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海南日报记者 林晓君

  一条条细线在灵巧的双手中来回穿梭,经过反复推拉,逐渐织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日前,在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展演现场,一位身着黎族传统服饰、佩戴精致银钗的女孩向现场观众展示着黎族传统织锦技艺。

  她就是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2018级民族织绣专业学生陈慧如,是本次代表海南赴安徽参赛的队员之一。 赛前,她在老师陈达谞的带领下,花费了一个月时间,共同织出黎锦作品《同心歌盛世》,在本次大赛获得一等奖。

  当其他女孩选择美发与形象设计等大众熟知的专业时,为何陈慧如却选择了民族织绣这个看似“冷门”的专业?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我是黎族人,父亲希望我能学习一门黎族传统技艺。经过学习,我现在已经爱上了黎锦这门传统技艺。

  去年8月,陈慧如的父亲带着她从乐东老家来到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求学。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黎族织锦技艺的陈慧如看到老师展示的织锦过程,不禁惊叹道:“原来黎锦是这么织出来的。

  制作一幅黎锦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除了构图、配色外,在纺织过程中还要保持布面平整光洁,许多人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遇到了难题,陈慧如也不例外。

  编织图案不平整,织双面锦反面图案时容易受到正面图案的干扰……陈慧如告诉海南日报记者,遇到难题时,她就向老师求助,毕竟织锦大师就在身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是学校为她们请来的专业课老师。

  学会织锦技巧后,陈慧如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反复练习,“我过去没学过黎锦技艺,现在只能抓紧学习以勤补拙了。

  “黎锦有10多种编织技法,陈慧如目前已经掌握了单面织、反面织、扎染、提花、提花混合单面织等技法,达到中等水平。”陈慧如的班主任黄云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在短短一年内就掌握这些技法,仅靠每周一天的专业课练习是不够的,陈慧如平时也下了很多苦功,我常常在织锦教室里看到她刻苦学习的身影。

  陈慧如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我希望自己毕业后能从事与黎锦技艺相关的工作,把这门古老技法不断传承下去。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