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用血出现红色预警 专家呼吁增建街头固定采血点

25.06.2014  21:12
摘要:    深读海南点击南海网“深读海南”栏目 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在海南省血液中心里,工作人员将冷藏的血浆紧急的送往各医院。南国都市报记者 刘孙谋 摄  海南用血红色预警  献血量跟不上用血量前5月血液量减20%  □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  6月14日,世界献血日,刚刚满献血间隔3个月的海南省血液中心主任杨毅军,再次走进了明珠广场献血屋,带头献血。“要保障血液的临床需求,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

  

  深读海南

点击南海网“深读海南”栏目 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在海南省血液中心里,工作人员将冷藏的血浆紧急的送往各医院。南国都市报记者 刘孙谋 摄

  海南用血红色预警

  献血量跟不上用血量前5月血液量减20%

  □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

  6月14日,世界献血日,刚刚满献血间隔3个月的海南省血液中心主任杨毅军,再次走进了明珠广场献血屋,带头献血。“要保障血液的临床需求,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杨毅军这样提倡,然而今年1到5月,献血人数相较于去年同期却有所下降,血液供应量相较于去年同期减少20%左右。这让杨毅军很担心。由于血量不足,一些病人无法输血,手术不得不延期。海南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夏兰说:“医院血量几乎长期处于红色预警状态。血液存量太少,万一碰到大的急诊、手术,那就麻烦了。”

  场景一位母亲的无奈等待

  “没有血,我的孩子可能就……”6月13日,在五指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病房里,朱红燕守在自己女儿的床边,一脸茫然。10岁的女儿患有地中海贫血症,每月至少要输4个单位的血,才能保证孩子健康,“可是现在根本输不到血。”

  女儿躺在病床上,嘴唇、手掌、脚掌都泛出“墙壁一般的白”,除了微弱的呼吸声,她几乎没有力气动一动。

  护士也很为难,“配给给医院的血量很少,还有其他互助献血,此外急诊、紧急手术的用血,她只能等着。”

  血液使用首先需要保证是急救用血、危及生命的救治用血;其次则是互助献血,指定血液使用者,这是血源紧张情况下的无奈之举;第三,是保证献血者自己、直系亲属的优先用血;第四,才是普通用血申请者。血量紧张,大家只能排队等待。

  朱红燕印象最深的就是“等”,“周一去医院申请用血,没有。护士说,周三再来。周三再来,还是没有,又说周五来。周五来了,没有,又是下周一……”

  像朱红燕这样等待“血液”的病人家属,海南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夏兰见过很多。

  按照正常情况,海南省人民医院一天的血液定量在100个单位,可现在,每天能够拿到的血量只有50个单位左右,仅占一半。而这其中还有一大部分为“互助献血”,只能给指定的病人使用。

  这导致医院用血长期处于红色预警状态,即仅能满足医院最基本的安全运转,但是由于血液存量少,到了晚上血量预警就变成“黑色预警”,“根本没有血,零库存,或者仅剩下几袋血”。

  如今,红色预警已经成了常态。

  难题血库“余粮少心着急”

  医院需要的血液就像挤牙膏一样,从海南省血液中心一点点“挤出来”。事实上,省血液中心血库里血液存量一点儿也不富余。

  海南省血液中心供血科主任赵文荣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手机,查看血液中心发来的“存血量”。这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赵文荣一天的心情,“要是低于1200个单位,这一天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1200个单位是省血液中心3天的血液存量,是血库的最低库存数量。低于这个量的70%,血库就会响起三级预警;低于这个量的50%,血库就会响起二级预警。赵文荣说:“我们备血就像备粮一样小心翼翼,要是我们家里的粮食少了,心里能不着急吗?”

  赵文荣说,自己正变得越来越“抠门”,“每天都是抠吧、抠吧过日子。”如果不抠门放开发放,血库里的血要不了3天,就会发完。如果后续病人再来,血荒就会出现。

  如今,海南省血液中心发放的血液主要以互助用血、急救用血为主,除此之外,血库里剩余的血量也就不多了。在这仅有的血液量中,赵文荣要做好协调,她就像一个“账房先生”,要合理分配全省的血液供应,保证每一袋血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不过,过高的互助献血率却让人担心,因为这将血液紧张的矛盾转嫁给了病人家庭。理论上,互助献血是作为无偿献血的一个有效补充,能够保证临床供血。“但是,这个比例过高,可能带来血液买卖。”这是夏兰忧虑地方,“如果血液出现买卖,血液的质量将无法保证,后果将无法设想。”

  杨毅军同样担心,“我们正在采取相关措施,尽量扩大无偿献血比率,降低互助献血风险。”

  2013年11月8日,部队官兵在献血。南国都市报记者 刘孙谋 摄

  困扰

  献血量跟不上用血量

  全省供血紧张,这个问题好像一直困扰着海南省血液中心及医院。

  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夏兰的记忆里,以2009年为分界点,这之后医院一直存在血液紧张的情况,“印象中去年血液紧张情况尤其严重。只有去年7月,在献血日宣传的帮助下,血液供应基本满足外,其他时间血液都相当紧张。”夏兰将原因归结为,不断增长的临床病人,“在省人民医院,每年病人的增长率在18%,但是我们的供血量反而降低了。今年跟去年同期相比,我们的供血量降低了8%。”

  海南省血液中心供血科主任赵文荣给出了具体数据,2010年比2009年的血量增长了11%;2011年血量有所降低;2012年比2011年血量增加了13.6%;但是2013年血量与2012年基本持平,数字出现了停滞。赵文荣解释,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每年采集到的血量都在持续增长,但速度有快有慢。此外,医院的发展速度,病人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血量的供应速度,因此血量整个情况也就显得紧张。

  更直观的是,今年前五个月的献血人数相比起去年同期却有所下降。这让原本就相对紧张的血液供应显得“更加紧张”,赵文荣通过比对数据发现,今年前五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血液供应量减少了20%左右。

  这意味着今年的“血荒季”已经提前到来,而随着献血主力军大学生的放假和离校,形势或许将更加严峻。

  不过一个相对利好的信息是,近6年来献血人数都在不断增加。2008年海南省献血人数达64496人;2009年达75412人;2010年达82259人;2011年达82899人;2012年达94404人;2013年达95512人。这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了献血知识不断普及,认同无偿献血、加入无偿献血队伍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不过,这个比例占到全省人口比例仅约10‰。杨毅军说:“根据测算献血人口占总人口数20‰才能满足医疗用血需求,然而目前海南献血人口仅占10‰,缺口达一倍。”

 

  应对提高标准规范合理用血

  对于血液紧张的现状,目前海南省血液中心正采取“开源节流”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是控制用血,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另一方面则是积极组织宣传活动,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士无偿献血。

  控制用血是一种无奈之举。海南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夏兰说,在血液稀少的情况下,省人民医院已经提高了输血标准。

  “以前,病人身体内的血红蛋白少于8克,医生就会给病人输血。现在,这个标准提高到了5克。”夏兰说,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要保持身体的轻微活动,身体内的血红蛋白需要达到8克,如果是5克或以下,病人基本就是不能动了,仅能维持重要器官的供氧。

  “用血标准提高了。”夏兰说,这也是从一个方面减少了血液的不合理利用,节约了用血量。

  海南省血液中心供血科主任赵文荣甚至建议,“成立临床服务部,工作职责便是指导医生科学、合理用血。”赵文荣说,临床任何手术、治疗并非输血越多越好,“我们要做到的是确保每一袋血都用到实处,用到刀刃上。”

  赵文荣建议,学习约旦的做法,让用血康复者献血,“建议一座中央血库,任何人都可从这里得到血液治病,但是病人身体康复后,就必须献血,或者由亲属代之献血。这样也能起到一个很好地宣传。”

  呼吁增建街头固定采血点

  在海南省血液中心主任杨毅军看来,来自市县政府的支持可能显得尤其必要。

  杨毅军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海南省血液中心在三亚市解放路步行街有一个爱心献血屋,这个采血点是三亚目前唯一一处常年固定采血点,2013年三亚共有17354人献血,占全省采血量的19.43%。然而,今年3月,由于解放路改造工程,三亚市人防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部门十多次通知,要求将“爱心献血屋”挪走。

  这让杨毅军很苦恼,“一个固定的街头采血点能有效保证社会人士献血,给献血者家的感觉,这非常重要。”据了解,在国内一些发达城市,临床医疗用血98%甚至100%都可以靠街头采血车采集完成,相比之下海南街头采集的比例显得太低。这里面一是民众献血理念和意识仍不到位,二是政府对献血点的建设不够重视和支持。

  目前,全省仅有10多个街头无偿献血点,其中海口市仅5个。杨毅军希望,能够由政府划定专门的场地建立固定的街头采血点,建立常态化献血场所,提高街头采血量。

  此外,政府机关、单位、企业、高校更应该带头做好无偿献血的宣传,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杨毅军说:“我们省血液中心职工献血率达到了55%,可见献血是无害的。如果机关、单位、高校、企业等能够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这将有效缓解海南省血液紧张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