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科院研发出“香蕉布” 每年可带来千万美元收入

12.12.2014  13:18

      经过6年技术攻关,热科院研发出香蕉茎秆纤维织布技术,每年可为我国香蕉主产区带来上千万美元收入,亟盼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原标题:香蕉布何时成为身上衣?

      热科院海口实验站香蕉废弃物精深加工项目组的科研人员,展示香蕉茎秆纤维麻、纱锭、香蕉布及有机肥等产品。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通讯员林红生摄

      这就是用于织布的香蕉茎秆。通讯员韩丽娜摄

      香蕉茎秆刮麻处理。通讯员韩丽娜摄

      除了食用果实,香蕉茎秆都烂在地里,浪费了。海南日报记者张杰摄

      技术攻坚长达6年

      既要质量过硬,又要清洁环保,才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没少走弯路

      香蕉纤维难提取

      科研人员最初采用传统的亚麻、苎麻纤维的提取方式,但香蕉茎秆不像亚麻、苎麻那么细小、轻便,于是热科院针对香蕉茎秆研发出香蕉纤维提取机,可直接运到田地,将香蕉纤维从茎秆里剥离出来。

      香蕉茎秆纤维纺纱织布技术能够研发成功,得益于热科院对旗下的海口实验站重新定位。2008年,热科院要求海口实验站以香蕉产业为主线,一个一个地认真梳理香蕉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国香蕉产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恰在此时,两个年轻硕士毕业生进入海口实验站工作,他们就是盛占武和韩丽娜。刚一入职,海口实验站在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作物的应用示范”、农业部948项目“香蕉纤维清洁脱胶及工艺品制作关键技术引进”等项目的支持下,正式立项“香蕉废弃物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示范”,盛占武和韩丽娜都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

      2008年8月-12月,课题组成员组成香蕉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小组,对海南、广东、云南、福建、广西五省的香蕉主产区进行调研,形成了《中国香蕉产业调研报告》,提出了提高我国香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其中重要一条:加快香蕉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攻克香蕉废弃物高值化综合利用的难题。在调研的基础上,两人选择了不同的科研攻关方向:盛占武、高锦武、郑丽丽等人,研究如何提取香蕉茎秆纤维和进行科研攻关,韩丽娜、王必尊、马蔚红等人则研究香蕉茎秆堆肥生产有机肥的技术。

      “虽然科研攻关方向不同,但我们经常交流,谁在研究中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大家都会在一起讨论,寻找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盛占武说,这一课题立项后,两人在数年如一日的研究中也不知不觉从刚毕业的初生牛犊,成长为两名成熟的科研工作者。

      “在提取香蕉茎秆纤维的研究上,我们没少走弯路。”盛占武最初采用传统的亚麻、苎麻纤维的提取方式,但在实践却发现有诸多不便。这是因为香蕉茎秆不像亚麻、苎麻那么细小、轻便,它非常粗重,体积大,很难运输。盛占武求助热科院加工所,针对香蕉茎秆研发出了香蕉纤维提取机。“这个机器约有300斤重,可以直接运到地里,连接上拖拉机的发动机或者别的电源,就可以工作,将香蕉纤维从茎秆里剥离出来。”

上一页 | 1 2 3 4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