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发现19个新物种

12.08.2020  19:02

  记者 李梦瑶 谢凯

  一种比恐龙还要古老的生物,突然如朵朵桃花般盛开眼前,会是怎样的惊喜?

  7月上旬,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位于五指山市通什镇什会村的一口水井中,成群通体晶莹、像柳絮般柔软的小家伙突然现身。

  “它是‘水中大熊猫’,我在新闻上见到过。”最先发现这群生物的什会村村民小柯,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闻讯赶来的专家很快证实了他的猜测:这叫索氏桃花水母,是一种罕见的珍稀水生生物。

  与珍稀生物的邂逅,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惊喜。2019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我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热带雨林资源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及研究,类似的惊喜正频频上演。

   水中大熊猫”现身五指山

   身世成谜,对生存环境极挑剔

  如果从进化程度来看,桃花水母几乎可算地球上最低等的一类生物。

  没头、没脑、没脊椎,甚至没有专门的呼吸及分泌器官,这种诞生于约5.5亿年前的刺胞动物,由两层细胞围绕胃循环腔组成,仅比单细胞动物高了一个等级。可就是这“一步之遥”,让它成了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

  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介绍,以水母为代表的刺胞动物,占据地球动物“谱系演化树”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多细胞动物演化的开始。而作为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桃花水母又是该物种类群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盲枝,对于揭示遗传基因规律、解读遗传密码,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价值。

  为什么偏偏只有它能适应淡水?环境因子对它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桃花水母的身上有太多谜团待解。不过,由于桃花水母没有骨骼和角质层,尚未留下任何化石标本,再加上实物稀缺,使得学界对这一物种的研究困难重重。

  而幸运的什会村村民小柯,不久前在该村一口约两米深的水井中洗手时,意外与这群古老的地球生物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正值中午,太阳很大,很多直径1.5厘米到2.5厘米的透明水生物浮在水面,随手一舀便捞上来好几只。

  数十只拇指般大小的“透明小伞”在水中一张一缩地浮游着, “”面有四根“骨架”,“”的边缘还带着细细的“花穗”,几乎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由于曾在新闻报道中见识过,小柯一眼便认出它们是桃花水母。

  闻讯赶来的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所研究人员,对水井中的桃花水母进行采样,并比对基因序列后发现,与索式桃花水母的相似度高达99.25%。

  索式桃花水母是桃花水母属的一种,在国内外多处温带淡水中均有分布。“也许因为某些不确定的因素,附着于水底沙粒、水草或其他漂浮物上的水螅体,被风、鸟或其他某种动物带入这口水井,并逐渐发育成了水母体。”在陈宏看来,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为水螅体与水母体世代交替而成,只有在水质极好的环境里,保持“休眠”状态的水螅体才会出芽,并无性繁殖成水母体,这也是它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重要原因。

  无毒无害,水温在25℃至30℃之间,PH值为6.5-8.0……仔细对照桃花水母对水质环境的要求,五指山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王悦经检测发现,这口水井内的水质轻松达标,“什会村位于阿陀岭腹地,四周都是连绵的热带雨林,水源涵养林未被破坏,水质自然好。

  尽管桃花水母存活时间仅有月余,但专家们相信,只要保持良好水质条件,以后每年春夏之交,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