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濒危农作物启示录:昔日明星作物如何复活(图)

12.06.2014  16:56

高粱 香茅 棉花  小麦  芝麻 山兰稻 剑麻 海南砂仁  ……  
万宁一家槟榔加工厂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忙着加工、包装槟榔产品。 记者 张杰 摄   
海南槟榔产业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农户开始大规模种植。  记者 程范淦 摄
种桑养蚕成琼中致富产业。 记者 李英挺 摄

  一度遭重创的海南咖啡,近年来逐渐恢复元气,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2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近2万亩,销售市场也不断做大做强。

  咖啡成功“复活”了。那些昔日的明星农作物是否也具有“复活”的价值吗?又该如何“复活”呢?

  有关专家表示,这些农作物中有的仍有相当高的市场价值,有的颇具海南特色,有的蕴含海南历史文化,应具体分析,有选择性地进行发展。

   咖啡槟榔养蚕 又回来了

  风水轮流转。其实,在海南岛,曾经一度消沉的产业有很多成功“复活”了,如咖啡、槟榔和种桑养蚕。

  种桑养蚕是海南传统产业,汉书就有“男子耕农,种禾稻、苧麻,女子桑蚕织绩”的记载,到了清朝,海南的纺纱业依然兴盛,文昌妇女多以纺纱为业。直到清末,受到洋纱洋布的冲击,才逐渐“消失”。

  近年来,琼中重新发展种桑养蚕业,已经成为致富产业。据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琼中6000户农家种桑养蚕,种桑面积1.5万亩,产茧66.1万斤,售茧收入达1200万元。

  槟榔亦然。在历史很长时期槟榔一直是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据清代道光《琼州府志》列举的全岛各州县税收情况统计,榔椰税占全岛税收的37%。但是清末民国以后,随着鸦片和香烟进入中国,槟榔也一度消沉。而1990年代以后,随着湖南槟榔加工业的发展,海南槟榔又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海南继橡胶之后的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

  而咖啡产业近些年更是风生水起,“海南品牌”渐入人心。有专家表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抓住了海南咖啡的历史和文化,喝的就是感觉。

   可能性

   农业品种单一

   亟需增加新品

   海南不少土地因为单一作物连种,导致病虫害加剧

  今年冬瓜价跌滞销,让澄迈县金江镇黄竹村村民王映川再次陷入了种什么的思索。

  这位今年47岁的农民,从事农业近30年。1980年代末,他从父辈那里接过10亩农田时,田里种的是芝麻、花生和水稻;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他开始改种西瓜和芭蕉;而在10年前,他又换成种植冬瓜和辣椒,直至现在。

  “去年辣椒亏本,今年冬瓜又亏本,以后都不知道该种什么了。”王映川说。

  “全国蔬菜产量达到人均年占有量500多公斤,是消费量的近3倍,产能明显过剩。随着内地冬季大棚蔬菜的发展,从这几年海南瓜菜价跌情况来看,也开始出现过剩现象,特别是出现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海南需要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新的种植品种,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那些“消失”的农作物,可以成为海南农业选择的对象之一。

  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说,特别是那些海南独有的、具有海南元素和历史文化的农作物,更是值得选择性发展。比如,鸭脚粟、狗尾粟、山兰稻、梅花芋、儋州黑芝麻等,皆可尝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吃的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了,开始注重文化和历史,吃的是一种感觉。

  “粮油作物,因为效益低,一直被忽视,但是还是可以探索尝试的。”海南省农业推广站副站长冯书云说,“相比瓜果菜来说,油料作物的价格相对稳定,虽然赚的不多,但基本不会亏损。香蕉或其他水果,间套种油料作物,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每亩土地的价值。

  目前,海南不少土地因为单一作物连种,导致病虫害加剧。冯书云表示,也可以将粮油作物与瓜菜实现轮作,秸秆还田,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病虫害。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报道:海南昔日特色农产品作物缘何面临消亡
                    海南瓜菜单一作物种植过多 专家建议增加种植品种
                    海南"管控"转基因试验作物 需建"机制笼子"